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5篇
  免费   1069篇
  国内免费   1924篇
化学   3496篇
晶体学   224篇
力学   419篇
综合类   172篇
数学   891篇
物理学   255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365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455篇
  2008年   513篇
  2007年   482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59篇
  2000年   271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7篇
  1965年   19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用紫外吸收光谱、稳态荧光、荧光各向异性和动态光散射等方法研究了2,2′-p-亚苯基-双(5-苯基噁唑) (POPOP)分子与环糊精(CD)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POPOP分子在浓度较低时与β-CD形成1:2的包合物, 在浓度较高时可以进一步诱导β-CD形成纳米管结构. 同时发现, POPOP分子也可以诱导γ-CD形成纳米管结构. 对比于β-CD, POPOP分子在γ-CD水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峰, 不仅有明显的红移而且也缺失了精细结构, 呈现较宽的大包峰. 这是由于POPOP分子成对进入γ-CD空腔形成了激基缔合物的缘故. pH和温度效应实验进一步表明, POPOP诱导β-CD形成的纳米管在pH大于12和温度高于331 K的环境下不能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122.
Lys(z)-NCA was synthesized in the presence of triphosgene, amphiphilic triblock copolymers poly(N^c-CBZ-Lysine)-PEG-poly(N^c-CBZ-Lysine) were synthesized in DMF using amino-end ended PEG as initiator with the mechanism of anion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 The structures of block copolym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 ^1H-NMR,GPC and DSC. The results showed triblock copolymers with expected structure and low polydispersity in molecular weight could be synthesized by this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 self-assembling behaviors of block copolymer were investigated by TEM. A novel helical aggregates were found to be formed in DMF. Because of biocompatibility of two components of block copolymers, these block copolymers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biomaterials.  相似文献   
123.
尺寸排除色谱扩展函数的方差即尺寸排除色谱柱中单分散高分子峰的扩展因子,以窄分布聚苯乙烯标样用分子量分离和扩展效应同时标准的方法作了测量。简单的理论分析导出了一个方程以表示扩展因子的保留体积依赖性,其中包括四个具有明确物理意义并可实验测量的参数。该方程与实验数据符合得相当好,并解释了扩展因子极值出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4.
含噁二唑单元共轭聚合物合成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单体 2 ,5 双 (4 溴苯 ) 1,3,4 二唑 (M Ⅰ )与 1,4 二乙烯基 2 ,5 二正丁氧基苯 (M Ⅱ ) ,在钯催化下通过Heck偶合反应合成得到共轭聚合物 ;单体和聚合物进行了1 H NMR ,1 3C NMR、质谱、FT IR、UV、荧光光谱、GPC、元素分析、热分析等测试 ;二唑 (OXD)基团是一种很好的生色团 ,对氧和热特别稳定 ,二唑环的亲电子性能使其特别适合于作为电子传输层 ,聚合物能发射很强的绿色荧光 ,它将是一类潜在的光电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125.
合成了以芴为取代基,P原子为核的一类新型有机膦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的HOMO值在-5.35~-5.24eV之间.在二氯甲烷中的最大紫外吸收光谱峰值在313~351nm之间,荧光光谱峰值在334~397nm之间.利用此类小分子与纯聚芴进行掺杂,制作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低HOMO值有机膦化合物的引入有效地降低了聚芴发光器件的开启电压,提高了器件的发光效率.  相似文献   
126.
报道了溶剂对钯催化的叔丁基乙炔低聚反应化学选择性的调控作用. 反应可在苯-正丁醇双组分溶剂体系中顺利进行, 当双组分溶剂体系中苯占优势比例时, 反应发生递次的三分子炔烃顺式插入, 经由顺式s-烯钯中间体生成环三聚产物1,3,5-三叔丁基苯; 而当双组分溶剂中正丁醇组分上升至一定比例, 反应选择性生成(3Z,5Z)-2,2,7,7-四甲基- 3,6-二氯-3,5-辛二烯或(3Z,5Z)-2,2,7,7-四甲基-3,6-二溴-3,5-辛二烯, 这是由于正丁醇可显著加快C—Pd σ键的断裂, 并与叔丁基乙炔、σ-烯钯中间体形成弱氢键作用力, 同时也与Pd(II)和Cu(II)等离子存在配位效应. 在强极性质子溶剂H2O中, 反应生成偶联双炔: 2,2,7,7-四甲基-3,5-辛二炔. 文中就反应溶剂体系、钯铜催化剂及反应可能机理等分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7.
水合硫酸氢钠催化合成2-乙氧基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献桃  何节玉 《合成化学》2003,11(5):445-447
以-水合硫酸氢钠为催化剂,β-萘酚和无水乙醇为原料合成了2-乙氧基萘。优化反应条件为:β-萘酚150mmol,无水乙醇900mmol,催化剂2.0g,回流反应时间5h,产率85.5%。  相似文献   
128.
聚氧硫杂蒽树脂固化特性及其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DSC、TG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聚氧硫杂蒽树脂 (POSPF)的固化特性及其动力学 .结果表明 ,用六次甲基四胺 间二氯苄作固化剂 ,加热至 10 5~ 2 2 5℃能使POSPF树脂固化 ,在固化过程树脂中的活性羟甲基和固化剂参与反应生成亚甲基桥从而形成网状体型结构 ;动态DSC曲线上出现宽的固化放热峰 ,用T β外推法确定其凝胶温度Ti=10 0 0℃、固化温度Tp=181 5℃、后固化温度Tf=2 2 5 7℃ .固化后树脂具有优良的耐热性 ,失重 5 %时热分解温度高达 4 0 3℃ .  相似文献   
129.
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自交联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含环氧基的丙烯酸酯四元共聚物乳液交联后的溶胀度、自交联反应及动力学.结果表明:交联共聚物的溶胀度Q随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单体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共聚物在受热的情况下,环氧基因在羧基的作用下开环而发生交联反应,产生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0.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出层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Mn1/3Co1/3O2。通过XRD、ICP、SEM和电化学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结构、组成、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XRD结果表明此方法合成的LiNi1/3Mn1/3Co1/3O2具有标准的α-NaFeO2型层状结构,SEM照片显示颗粒粒径大约在500 nm左右,粒径分布较窄。以20 mA·g-1电流密度放电,充放电电压在2.8~4.4 V之间,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0 mAh·g-1,4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85.3%。进一步加入石墨导电剂后,同样条件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变为179 mAh·g-1,5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89.6%。容量衰减主要发生在前10次循环。XRD和SEM测试表明循环初期容量衰减的原因是由材料本体结构变化和界面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