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化学   67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15篇
物理学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了La0.67Ba0.33Mn1–x Znx O3(0≤x≤0.2)多晶样品,系统研究了Zn掺杂对于多晶样品的结构,磁性和电输运性质的影响.XRD衍射表明样品均具有单一的立方钙钛矿结构.在外加磁场(H=1000Oe)环境中测得的磁化强度温度(M^T)曲线表明,在5~350K的温区内所有样品均发生了顺磁相(PM)到铁磁相(FM)的转变.样品的居里温度(TC)和磁化强度随着Zn的掺杂量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当x=0.1时,样品的TC和磁化强度与未掺杂的样品相比下降的幅度不大.但是当x=0.2时,样品的TC和磁化强度都发生明显的下降.从零场(H=0T)和外加磁场(H=2T)下测得的电阻温度曲线可见,样品在测量的温区范围内均发生绝缘相到金属相的转变.随着掺杂量的增加绝缘-金属相转变温度(TIM)向低温区移动,但是样品的电阻逐渐增大.所有样品在TIM附近呈现均出现磁电阻(MR)峰,随着Zn的掺杂量的增加MR值由x=0时的-22%(T=314.5K)增加到x=0.2时的-73%(T=80K),且样品的磁电阻温区被明显拓宽.  相似文献   
32.
分析了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物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问题的原因,如生源复杂、考核方式独特、教师的差异等。指出了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可通过因材施教、加强教学过程控制、加强年轻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和加强与连队干部的沟通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33.
从云南美登木(Maytenus hookeri Loes)茎中,分到两个抗肿瘤活性很强的微量成分,通过理化分析和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及质谱测定,分别证实为美登素(maytansine)和美登普林(maytanprine)。  相似文献   
34.
环氧化三元乙丙橡胶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脆韧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氧化的三元乙丙橡胶(eEPDM)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共混可以使PBT共混体的缺口冲击强度获得很大的提高.当eEPDM橡胶浓度为24wt%时,PBTeEPDM共混体的缺口冲击强度是纯PBT的12倍.随着eEPDM含量的增加,在室温下PBTeEPDM共混体出现了明显的脆韧转变,其脆韧转变的临界粒子间距为0.49μm.橡胶的加入及含量的增加使PBT体系的脆韧转变温度(TBD)向低温移动,且PBTuEPDM与PBTeEPDM共混体脆韧转变温度的差随橡胶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扫描电镜照片表明,在橡胶组成相同的情况下,PBT基体中分散的eEPDM粒子明显小于未环氧化的EPDM粒子.且eEPDM橡胶的粒子间距(ID)也明显地低于uEPDM橡胶粒子的ID,这导致PBTeEPDM共混体系在室温下出现脆韧转变.  相似文献   
35.
以AIBN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方法先合成一定分子量(Mn=1.9×104g mol)和分子量分布(MWD,Mw Mn<2.5)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和醋酸乙烯酯(VAc)与醋酸异丙烯酯(IPAc)的无规共聚物聚(PVIPA).再以PVAc或PVIPA作为大分子引发剂,与共引发剂TiCl4配合,引发异丁烯进行正离子接枝共聚反应,并分别考察大分子引发剂用量、TiCl4浓度以及添加剂2,6二叔丁基吡啶(DtBP)或2甲基吡啶(MPY)对异丁烯聚合转化率和PVIPA或PVAc引发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表征接枝共聚物的微观结构与组成含量.实验结果表明,PVIPA和PVAc可引发异丁烯进行正离子接枝共聚反应,前者的引发效率高于后者.加入适量DtBP或MPY时,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引发效率.DtBP对减少聚合体系中微量水的引发和提高PVAc引发效率的作用更为明显,引发效率可达90%以上,加入适量添加剂MPY时,PVIPA引发效率可达60%左右.适当增加大分子引发剂用量和TiCl4浓度,也可提高PVIPA的引发效率至接近70%.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到极性主链为PVIPA与非极性支链为聚异丁烯(35.2%mol)的接枝共聚物PVIPA g PIB,该接枝共聚物的Mn为3.7×104g mol,分布指数MWD为2.52,且PIB支链平均分子量约为5.4×103g mol.  相似文献   
36.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水溶液中除草醚(N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P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运用位点模型计算298 K、308 K、318 K时结合常数K_A分别为6.97×10~4、5.25×10~4 、4.96×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8、0.92、0.96.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其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为主;运用F(o)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测定了NP与BSA的结合距离r为2.19 nm;用同步荧光技术初步考察了NP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整体柱(MC)是由反应单体、交联剂、致孔剂等在一定条件下于毛细管或色谱柱等管状材料中经原位聚合而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棒状整体,因此又被称为棒状柱、连续床等。根据其制备原料类型的不同,整体柱被分为三大类,即有机整体柱、无机整体柱和有机-无机杂化整体柱。由于毛细管中合成的毛细管整体柱是固相微萃取(SPME)的一个分支,属于管内固相微萃取(In-tube SPME),具有固相微萃取的一切优点,它集采样、萃取、浓缩和进样等多个步骤于一体。与萃取纤维和涂层毛细管萃取柱相比,整体柱增加了萃取材料的总量,从而显著提高了萃取容量;相对于填充柱而言,整体柱不仅无需填装材料,而且其特殊的穿透孔为液体的流过提供了较大的孔道,以较快的对流传质代替了缓慢的扩散传质,有利于提高萃取效率。因而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测定速度快、效率高、有机溶剂消耗少、灵敏度高等优势,适用于常量、痕量甚至于超痕量样品分析,符合当今样品预处理技术朝着环境友好、微型化以及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样品前处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整体柱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样品前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该领域内整体柱的设计...  相似文献   
38.
仿真饰品样品用模拟人体环境的酸性汗液萃取60min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其中砷、钡、镉、钴、铬、汞、镍、铅、锑和硒的迁移量。试验选择波长为193.759,233.527,214.438,228.616,267.716,194.227,232.003,220.353,206.833,196.090nm的10条谱线依次作为测定砷、钡、镉、钴、铬、汞、镍、铅、锑和硒的分析线。方法的检出限(3sb/k)在0.002~0.06mg.L-1之间,测定下限(15sb/k)在0.01~0.3mg.L-1之间。方法用于仿真饰品的分析,回收率在88.0%~100%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在3.1%~9.8%之间。  相似文献   
39.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不同化成电压下产生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方法初步探讨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电过程中于不同化成电压下产生气体的原因和机理.结果表明,当电池电解液采用1mol/LLiPF6-EC~DMC~EMC(三者体积比1∶1∶1)时,于化成电压小于2.5V下,产生的气体主要为H2和CO2等;化成电压为2.5V时,电解液中的EC开始分解,电压在3.0~3.5V的范围内,由于EC的还原分解,产生的气体主要为C2H4;而当电压大于3.0V时,由于电解液中DMC和EMC的分解,除了产生C2H4气体外,CH4,C2H6等烷烃类气体也开始出现;电压高于3.8V后,DMC和EMC的还原分解成为主反应.此外,当化成电压处于3.0~3.5V之间,化成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量最大;电压大于3.5V后,由于电池负极表面的SEI层已基本形成,因此,电解液溶剂的还原分解反应受抑制,产生的气体的数量也随之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40.
针对韩信分油问题,先尝试可能的变化过程,并用状态向量表示;而后用matlab画出有向图;最后利用邻接矩阵的幂次方得到分油方案的最少步数并给出具体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