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345篇
化学   641篇
晶体学   31篇
力学   85篇
综合类   20篇
数学   166篇
物理学   46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基于分离式有限元理论,分别建立了存在钢筋混凝土局部松脱等多种形式损伤的钢筋混凝土梁横向弯曲振动力学模型,利用此模型能够计算各种损伤梁的固有频率等振动特性参数。对这些振动特性参数与各种损伤的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提出固有频率可以作为钢筋混凝土梁损伤定性辨识的指标;针对不同的损伤形式,位移模态振型、曲率模态振型和剩余模态力向量是对局部损伤位置敏感的振动特性参数,可以利用敏感参数的绝对残差向量进行局部损伤的定位辨识;敏感参数绝对残差向量的范数与损伤程度具有良好的单调性关系,可以作为局部损伤定量辨识的指标。  相似文献   
932.
热-力联合作用下柱壳结构变形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激光连续加热和恒内压作用下柱壳结构的变形规律。以4340钢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其本构方程选用热粘塑性本构模型(Johnson-Cook模型);选取某一应变率为临界值(本文中临界应变率取为1s^-1)。考察了激光功率密度,预载荷大小,激光作用时间等对结构变形规律的影响。主要结论有:结构失稳是导致激光辐照下充内压柱壳破坏的重要原因;激光功率密度和内压越高,结构破坏时间越短;根据辐照时间的长短,预测到了结构急速破坏,延迟破坏和不破坏三种模式。本工作对于深入认识激光作用下预载结构的热-力联合破坏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33.
用扑酸(H2pa,2,3-diphenylpropionic acid)和三烃基锡氯化物R3SnCl(R=Ph,Bu,Me)合成了3个有机锡配合物{[(Ph3Sn)(pa)]·Et3N}n(1)、(Bu3Sn)2(pa)(2)和[(Me3Sn)2(pa)]·CH2Cl2(3)。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X-ray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构表明三苯基锡扑酸酯为一维链状聚合物,扑酸作为桥联配体链接各个锡原子,中心锡采取五配位的三角双锥构型;而三甲基锡和三丁基锡扑酸酯配合物为二核锡配合物,锡采取四配位的四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934.
制备了氧化石墨同基于2,2′-联咪唑(简记为H2biim)和磷钨酸的有机-无机络合物(其分子式简记为{H6[(H2O)1.5(H2biim)2(CH3OH)]2[(H2biim)(CH3OH)2][PW12O40]2·2CH3CN}n(1))的两个复合物(分别简记为1-GO1和1-GO2).利用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此外,在25~100℃温度范围内和35%~98%相对湿度范围内,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测定了2种产物的质子导电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的结构特征在两个复合物中得以保留.在约98%相对湿度下,1-GO1和1-GO2在温度25~100℃范围内的质子导电率达1.26×10-3~2.2×10-3S·cm-1;在温度100℃、相对湿度35%~98%范围内,1-GO1和1-GO2的质子导电率达0.64×10-3~2.2×10-3S·cm-1.此外,在同等条件下,1-GO1和1-GO2的质子导电性优于化合物1.  相似文献   
935.
建立作业场所空气中1-丁烯和1,3-丁二烯的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利用TEDLAR气袋采集空气样品,以VARIAN–PLOT大口径毛细管柱分离,六通阀进样,FID检测器检测。1-丁烯,1,3-丁二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3.3~466 mg/m3,11.3~225 mg/m3,检出限(3S/N)分别为0.08,0.03 mg/m3,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8%~3.1%(n=6),回收率在92.0%~104.3%之间。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作业场所空气中1-丁烯和1,3-丁二烯的检测。  相似文献   
936.
依据GBZ/T 160.39–2007方法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的1,3-丁二烯时,采用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样品,对HP–1,HP–FFAP,DB–1701 3种极性不同的毛细色谱柱进行了对比,确定采用HP–1柱。1,3-丁二烯的质量浓度在45~450μg/m 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为0.05μg/m L。解吸效率为87.9%~91.3%,方法精密度在1.5%~2.4%(n=6)之间。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方法检出限、精密度和解吸效率满足GBZ/T 160.39–2007的要求。  相似文献   
937.
本文利用M-PN空间中的拓扑度性质以及一些不等式,建立半闭1-集压缩算子方程Ax=u(x+x0-y0)解的存在性定理,所得结果,推广了Leray-Schauder定理和最近相关文献中的结果.最后,给出主要结果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938.
对纳观接触角的确定曾有过许多研究工作, 本文对各种理论进行分析评论, 指出其各自的优缺点甚至错误, 认为最为简单实用的理论是朱如曾于1995年在《大学物理》((Vol. 14(2))) 的文章中对前人的宏观接触角的错误理论采用澄清接触角概念的方法所得到的纳观接触角的近似理论及近似公式α = (1-2EPS/EPL)π (其中EPLEPS分别表示液体内部一个液体分子的势能和固体表面一个液态分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势能, 并可用分子动力学(MD) 模拟得到), 此理论属于纳观接触角的分子动力学理论的近似简化形式, 值得进一步发展. 为此, 本文根据物理分析假设Gibbs张力表面上位于非三相接触区的一个液体分子的势能为EPL/2x, 三相接触线上一个液体分子与其余液体的相互作用势能为(1+kEPS/EPL)α EPL/2xπ, 其中xk 为优化参数. 根据Gibbs分界面上处处势能相等条件, 得到改进的纳观接触角的近似公式α = π({1-2xEPS/EPL)/(1+kEPS/EPL).对固体表面的氩纳米液柱, 在温度90K下对液体分子之间采用林纳德-琼斯(L-J) 势, 液体分子与固体原子间采用带有可变强度参数a的 L-J 势, 对0.650< a <0.825 范围内的8种a值进行了MD模拟.得到了相应的Gibbs 张力面.将其纳观底角视为近似纳观接触角, 结合物理条件(当EPS/EPL=0时, α = π)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优化参数值x=0.7141, k=1.6051和相关系数0.9997. 这一充分接近于1的相关系数表明, 对于不同相互作用强度的纳米液固接触系统, 优化参数xk确实可近似视为常数, 由此确认我们提出的利用MD模拟来确定纳观接触角近似公式中优化参数的可行性和该近似公式的一般适用性.  相似文献   
939.
采用Mie散射理论计算了可见光波段等效球飞尘气溶胶粒子的Stokes散射矩阵,并与实验得到的空间随机取向的非球形飞尘气溶胶粒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由理论与实验方法得到的散射相函数,采用离散坐标法计算了两者的双向反射函数(BRDF),并对此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测量的非球形飞尘气溶胶粒子群的散射矩阵和基于球形粒子假设的Mie散射理论计算结果在大多数散射角上都不相同,但是不对称因子却大致相同;球形-非球形粒子群的BRDF随反射角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球形粒子群的BRDF曲线分布具有更大的波动趋势;随着光学厚度的增加,球形-非球形粒子群的BRDF曲线分布均趋于平坦,计算结果趋于一致。因此在飞尘气溶胶粒子散射特性研究中,当光学厚度较小时,用球形假设的方法会造成一定的误差,BRDF相对误差最大可以达到60%,需考虑粒子非球形特性造成的影响;而当光学厚度较大时,BRDF相对误差一般不会超过10%,采用球形假设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40.
天然的低温脂肪酶往往结构热稳定性比较差,制约了其长时间有效地发挥催化作用及保存. 该研究以来源于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低温脂肪酶Lipase 5为对象,运用相关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提高其热稳定性的理论策略. 首先运用同源建模方法构建目标蛋白的三维结构模型;然后通过18ns分子动力学模拟,锚定目标蛋白不稳定区域中柔性氨基酸(甘氨酸)的位置,并将这些柔性氨基酸位点突变为刚性氨基酸(脯氨酸);最后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来验证这些突变对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发现,将Lipase 5三维结构中的第279位甘氨酸突变为脯氨酸后,使得蛋白质热稳定性增强. 这为类似低温脂肪酶的热稳定性改造的实验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