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化学   249篇
晶体学   20篇
力学   45篇
综合类   20篇
数学   116篇
物理学   3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通过用掺有异相物质的石墨电极进行电弧反应,所得的混合物中大分子Fullerene的含量在10%以上,为进一步分离,提纯以及深入研究大分子Fullerene打下了基础。研究发现,阳极材料中完整石墨结构的存在是生成Fullerene的必要条件,异相物质的存在为Fullerene的生长提供了热的载体,从而使产物中大分子Fullerene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32.
在异维生素C钠(D-VcNa)的合成过程中,以SO42-/S iO2-TiO2复合固体超强酸作为酯化反应催化剂,2-酮基-D-葡萄糖酸(2-KGA)和甲醇为原料,采用精馏脱水酯化工艺,不断除去酯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催化剂的最佳焙烧温度为550℃,催化剂用量为2.5%;反应时间3~4 h,产品收率为88.6%,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较好,催化体系优于硫酸法。  相似文献   
33.
碳纳米管在接枝二元胺过程中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酸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s)进行酰氯化, 在碳纳米管表面接枝己二胺. 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拉曼光谱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处理前后的碳纳米管进行分析表征. 结果表明, 经过酰氯活化, 己二胺比较容易被接枝到碳纳米管上. 而且还发现碳纳米管在酸化后形成紧密块状结构, 在接枝胺后重新变得蓬松, 其表观比容甚至大于原始碳纳米管. 从理论上分析了碳纳米管的反应过程, 对碳纳米管在接枝胺过程中微结构的变化机理进行推测, 认为通过接枝, 己二胺插入碳纳米管之间, 改变了碳纳米管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得酸化后因形成氢键而导致的紧密堆砌结构被破坏.  相似文献   
34.
用电弧法制备出纳米管及纳米管束,并用高分辨电镜观察其结构.观察到的纳米管管子中空,管壁平行,间距0.34nm,端部封闭;还观察到单层纳米管,洋葱球以及内包晶核的洋葱球结构,纳米管束微结构为纳米管.用扫描电镜观察,为明显的针状晶须,定向排列,晶须互相平行,平行于电场方向生长,晶须直径0.2~0.6mm,长度3~8mm.生成纳米管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掺杂碳棒中的杂质提供了晶须生长的晶核.  相似文献   
35.
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的路易氏剂及砷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微量路易氏剂及砷。在酸性条件下,路易氏剂及水解产物2,3-二巯基丙醇迅速反应形成挥发性的衍生物,大大提高了测定灵敏度。用选择性离子检测定量,最小检测量为每升水中1μg,路易氏剂的加标回收率为95.62%~105.88%之间,砷的加标回收率为96.35%~106.03%之间。  相似文献   
36.
LSmn系列表面化学性质与胶束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 研究了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系列表面活性剂LS36、LS45、LS54在溶液表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热力学函数随温度的变化. 给出了它们在水溶液中的二组分相图.结果表明, LS36、LS45、LS54的表面活性都较高. 在25~50 ℃范围内, 临界胶束浓度(cmc)和平衡表面张力分别在4.44×10-6~17.3×10-6 mol•L-1和30.1~33.5 mN•m-1之间, 表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自由能分别在-40.0~-49.5 kJ•mol-1和-27.2~-33.1 kJ•mol-1之间.不论是在溶液表面吸附还是形成胶束均为熵驱动过程.其中LS36由于含具有亲水能力较强的聚氧乙烯基团(EO)成分较低, 因此不论其浊点还是其表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热力学函数均与LS45、LS54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7.
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研究了含酮基团对煤焦异相还原NO的影响及其产物发生氧脱附的微观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NO更易于吸附在含酮基团煤焦表面。椅形含酮基团强化了煤焦异相还原NO;锯齿形含酮煤焦表面与NO异相反应决速步能垒值(495.45 kJ/mol)大于锯齿形纯碳基煤焦表面与NO决速步能垒值(331.32 kJ/mol),基于锯齿形含酮煤焦模型中的氧浓度不在利于NO还原的范围内而不易于NO的还原。中间产物P1在无CO存在情况下,较纯碳基煤焦表面更易于发生氧脱附而产生表面缺陷;在CO存在条件下,含酮煤焦表面为氧脱附过程提供自由活性位点,降低了过程能垒消耗。  相似文献   
38.
本文分别用混酸水热法(HT)和混酸冷凝回流法(RF)对Vulcan XC-72R碳黑进行预处理,并进一步研究其作为Pt/C催化剂载体的性能。循环伏安实验发现,采用HT法、RF法和未预处理的碳黑作为载体的Pt/C催化剂电催化甲醇氧化的比质量活性(正扫峰电流)分别为1055、704和395 mA/mgpt,即采用HT法预处理碳载体的Pt/C催化剂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活性,而且计时电流实验也表现出最好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碳载体的预处理方法对制得的Pt/C催化剂的性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且水热法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预处理碳载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