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35篇
化学   17篇
力学   9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15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胡静  孙久勋  陈熙盟  蔡灵仓 《物理学报》2010,59(5):3384-3393
提出一种能精确考虑固体结合能的通用状态方程,并且在高压和膨胀区域都具有正确的行为,不会出现物理上不正确的振荡现象.将新方程与文献中的典型方程应用于15种碱金属卤化物和一种碱土金属氧化物,结果表明新方程在给出正确结合能数据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拟合实验压缩数据.由Vinet方程和Morse方程定出的参数随数据范围变化很明显,新方程定出的参数随数据范围变化不明显.新方程的通用性优于Vinet方程和Morse方程. 关键词: 固体 通用状态方程 结合能 碱金属卤化物  相似文献   
12.
陈熙  邹敏 《化学通报》2023,86(6):742-747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Frameworks,简称MOFs)是由金属离子(簇)与有机桥接配体通过配位共价键或弱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的一类具有分子内孔隙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羧酸类MOFs材料中金属中心和有机羧酸配体的可变性导致了其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在气体的吸附与分离、荧光、传感、药物传输以及电催化等多个领域展现了独特的应用前景,并被认为是当今科学上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对于有机配体的选择,从早期易坍塌的含氮杂环类配体过渡到了如今稳定性好的羧酸类配体,解决了不少以前出现的MOFs材料结构单一易坍塌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熙  李莉  张文治  宋强  李奕萱 《无机化学学报》2015,31(10):1971-1980
在不同的制备条件下,通过微波水热两步法获得了一系列Ag2S/ZnO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DR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N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以六方纤锌矿ZnO为主,其晶型结构并未随着反应温度和Ag2S物质的量的增加而改变。Ag2S的引入显著增强了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区的吸收,使吸收边带发生红移,同时抑制了ZnO(001)晶面的生长。另外,所得产物的形貌随着Ag2S物质的量的增加从爆米花状转变为少量的柱体颗粒,且BET比表面积经过复合后明显减小。以罗丹明B为目标降解物,研究并比较了一系列Ag2S/ZnO光催化剂对罗丹明B的光降解性能。结果表明,nAg2S/nZnO=1:10时,光催化剂在紫外光、可见光和模拟日光的照射下具有最好的光催化效果,优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市售P25。另外,所制备的光催化材料Ag2S/ZnO经4次循环使用后,其降解效率没有明显下降,表明该催化材料具有一定的光催化稳定性。经捕获实验研究发现,在Ag2S/ZnO的光催化反应中空穴起主要作用,并根据绝对电负性估算了复合材料Ag2S/ZnO的能带位置,据此提出了可能的光催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4.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散射离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测量技术,测量了氧离子与氖和氦原子碰撞过程中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之比.通过比较发现测量结果与文献结果的趋势一致,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符号r_c,R,f_λ,分别表示离心喷咀出口外圆半径、燃料进入旋流室的旋流臂、进口面积、几何特性参数;G’,μ,α,r_涡,分别表示简单离心喷咀的流量、流量系数、出口喷雾角、空气涡半径、出口有效截面系数;G_s,μ_s,α_s,r_s,分别表示环形出口截面的离心喷咀的流量、流量系数、出口喷雾角、中心圆柱半径、环形出口截面系数;w,w_a,w_T,w_o分别表示出口截面任意点r处的总速度、轴向速度、切向速度以及压力能全部转化为动能时的总速度;p_o,p_s,p'_s分别表示喷咀前油压、环形出口离心喷咀出口r=r-s处的静压、简单离心喷咀出口r=r_s处的静压,均为相对于环境介质的剩余压力;φ是修正喷咀进口通道流量系数及燃料进入旋流室时流股形变的系数,r是燃油重度,g是重力加速度;下角注1,2,3分别表示关于p_s的三种不同假定的对应结果,s表示r=r_s处的值或表示环形出口截面的值,“涡”表示空气涡边界处的值;上角注,表示中心圆柱体不存在时(简单离心喷咀)的对应值.  相似文献   
16.
: Multiple electron transfer processes are studied for Arq+n- Ne (q= 8, 9, 11, 12) collisions by using multi-parameter coincidence techniques. Various electron transfer processes are identifi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 related cross-sections are measured. The dependence of transfer ionization cross-sections on the recoil charge states i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from the modified molecular classical overbarrier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modified model describ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asonably.  相似文献   
17.
白雄飞  牛书通  周旺  王光义  潘鹏  方兴  陈熙萌  邵剑雄 《物理学报》2017,66(9):93401-093401
测量了20 ke V质子穿过倾斜角为+1?的聚碳酸酯微孔膜后,出射粒子的位置分布、相对穿透率以及电荷纯度随时间的演化.实验发现,能量电荷比E/q≈10~1k V的质子穿过绝缘纳米微孔的物理机理与E/q≈10~0k V和E/q≈10~2k V区域离子有显著不同.对于E/q≈10~1k V的质子穿过绝缘纳米微孔,存在一段相当长的导向建立之前(导向前)的过程,在该时期内出射质子及氢原子的特性和导向建立后的特性有很大差异.在导向前的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出射质子的峰位逐渐向孔轴向附近转移;出射氢原子由束流方向的尖峰以及孔轴向的主峰构成,峰位角保持基本不变且尖峰逐渐消失.这一过程的主要机理为微孔内表面以下的多次随机二体碰撞和近表面镜面反射两种传输方式逐步向电荷斑约束下的"导向效应"过渡的过程.对E/q≈10~1k V区间离子"导向前过程"的完整观测,使得对低能向中能过渡区间离子穿过绝缘微孔膜物理机制和图像有更深入和完整的认识,有助于约10 ke V离子微束的精确控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The model of three-body Borromean halo nuclei breakup was described by using standard phase space distributions and th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resolve the detection problem of two neutrons produced from breakup reaction on the neutron wall detector. For 6He case,overall resolution σEk for the Gaussian part of the detector response and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including solid angle acceptance with regard to the excitation energy Ek are obtained by the simulation of two neutrons from 6He breakup into the neutron wall. The effects of the algorithm on the angular and energy correlations of the fragments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20.
We investigate the single-electron loss processes of light charged ions (Li^1+,2+, C^2+,3+,5+, and O^2+,3+) in collisions with helium.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 propose a theoretical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ross section of projectile electron loss. In this model, an ionization radius of the incident ion was defined under the classical over-barrier model, and we developed "strings" to explain the processes of projectile electron loss, which is similar with the molecular over-barrier model.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the cross section of single-electron loss and the ratio of double-to-single ionization of helium associated with one-electron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