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2篇
化学   64篇
数学   6篇
物理学   1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抗病毒药酞丁胺的中间原料3-溴丁酮-[2]是通过丁酮-[2]溴化反应制备的,但是在反应中同时伴生另一种异构体1-溴丁酮[2]。为了摸索反应条件,控制副产物1-溴丁酮-[2]的生成量,本文研究了溴化产物的红外定量分析法。  相似文献   
12.
SO_4~(2-)促进多元氧化物固体超强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多种SO_4~(2-)促进的二元和三元氧化物固体超强酸,在低温下测定了它们的正丁烷异构化催化活性.发现ZrO_2中添加不同的金属组分可产生正和负两种效果.So_4~(2-)促进的Cr-Zr,Fe-Cr-Zr和Fe-V-Zr多元氧化物的超强酸性和催化活性是文献已报道的最强的SFMZ固体超强酸的2~3倍.对合成的新超强酸体系进行了较全面的表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添加金属组分提高酸性和催化活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马烨  陈建民  王琳 《化学进展》2012,24(11):2277
本文总结了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组分——有机硫酸酯化合物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近年来,通过实验室模拟与欧美地区的实际大气气溶胶样品的分析对比,发现有机硫酸酯化合物多由异戊二烯、α-/β-蒎烯以及其他单萜烯和倍半萜烯等经OH自由基、NO3自由基或臭氧氧化后的反应产物与硫酸或硫酸盐气溶胶进一步反应而形成。有机硫酸酯化合物也可以通过硫酸或硫酸盐气溶胶反应性获取乙二醛等羰基化合物而形成。硫酸盐气溶胶酸性的增强会促进有机硫酸酯化合物的生成。有机硫酸酯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比较稳定,强酸性条件下才会发生水解作用。目前有机硫酸酯化合物的有效检测手段是离线电喷雾电离质谱(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ESI-MS)或在线气溶胶质谱(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 AMS)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表明,除了200K附近异常峰宽外,2210cm-1IR峰峰宽均是由声子散射和剩余峰宽决定。对于200K附近峰宽、峰型的异常变化,提出了该峰对应缺陷中心由低温的Td对称性向高温的D2d对称性转变的机制。计算表明,空位+4H模型确实具有两种状态:低于200K的Td稳态和D2d亚稳态及高于200K的D2d稳态和Td亚稳态。对称性破缺机制所给出的结果不仅在定性上,而且在定量上都能与实验相符,这证明V+4H是2210cm-1IR峰对应的缺陷中心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16.
非晶金刚石薄膜的场致电子发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真空磁过滤弧沉积技术制备出一种高sp3含量的非晶碳膜———非晶金刚石薄膜,并对这种非晶金刚石薄膜的场电子发射特性及其发射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阈值电场低于20V/μm情况下,得到的场发射电流达20—40μA,薄膜的电子发射行为符合Fowler-Nordheim场发射理论.研究表明,这种非晶金刚石薄膜具有负的电子亲合势和较小的有效功函数以及相对较低的禁带宽度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高T_c的Y-Ba-Cu-O超导材料在弱电方面进入实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需要制备出优质的超导薄膜。已有多种制备超导薄膜的方法见报道。用蓝宝石或Si衬底制备超导薄膜,通常会由于薄膜与衬底强烈的界面反应使其零电阻温度大为降低,严重时甚至变成非超导。而我们在实验中发现,YSZ(掺钇稳定立方氧化锆)衬底在高温下与薄膜的界面反应也较为严重。在YSZ衬底上沉积一层Ag缓冲层则可以减轻薄膜与村底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SO_4~(2-)/ZrO_2超强酸体系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R光谱研究了SO_4~(2-)/ZrO_2超强酸体系脱水和脱吡啶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含水样品的表面硫物种中SO键呈离子键(Ⅰ)和共价双键(Ⅱ)两种形式,随脱水程度增加,Ⅰ逐渐变成Ⅱ。吸附吡啶样品的SO键亦有Ⅰ、Ⅱ两种形式,且随脱吡啶程度增加,Ⅰ逐渐变成Ⅱ。在脱水或吡啶过程中,SO键Ⅱ的振动频率移向高频,表明SO键键级增加,共价性质加强。无水的SO_4~(2-)/ZrO_2样品表面只有L酸位,无B酸位。吸水后部分L酸位可按1∶1转变成B酸位,但体系中L酸量始终高于B酸量。根据键级、键长和氧电荷计算结果,还讨论了样品吸水后产生的B酸位结构。  相似文献   
19.
SO_4/ZrO_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上的正构烷烃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上正构烷烃的反应及影响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烷烃的骨架异构化和裂解反应在催化剂上同时进行,烷烃的碳原子数增加,催化剂活性提高,裂解反应比例增加,降低反应温度有利于骨架异构化反应;同时催化剂的反应性能与含水量关系十分密切,完全脱水的催化剂活性很低,少量水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过量的水又可使催化剂失活.根据催化剂的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反应数据,提出低温时正戊烷反应主要在催化剂表面B酸位上进行,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和烷烃碳原子数增加,催化剂表面的L酸位才显示一定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用常温正丁烷异构化反应表征固体超强酸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室温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上正丁烷反应,发现转化率低于50%时,异构化选择性高于95%,正丁烷异构化反应动力学符合一级可逆反应规律,固体超强酸的酸强度与正丁烷异构化反应转化率和速率常数呈顺变关系,与反应表现活化能呈逆变关系.报出了一种新的表征固体超强酸性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