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9篇
化学   138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26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6篇
物理学   6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提出一种描述自旋为1/2的强偶AB自旋体系多脉冲NMR实验的密度算符演化的方法,推导了自旋算符的自由演化公式,具体描述了极化转移INEPT实验和二维DQ-INADEQUATE实验。该方法物理意义直观,计算量较小。  相似文献   
172.
簇模型方法是研究化学吸附的最重要的量子化学方法之一。本文对‘簇──表面类比法’的物理内涵、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3.
174.
采用在线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联用技术对3-吡啶甲酸茴香酯进行热裂解分析。通过酰氯化和酯化反应合成了新型目标化合物3-吡啶甲酸茴香酯,其分子式为C14H14NO3。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红外光谱(IR)和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确证,并通过热重-微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TG-DSC)分析方法对目标化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在空气氛围中,将目标化合物分别于300,600,900℃下进行热裂解,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挥发性热裂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研究显示:目标化合物共经历了两次失重过程。第一次失重在129.9~158.9℃之间,失重2.3%;第二次失重在158.9~274.9℃之间,失重达90.1%,230.1℃时失重率最大。热裂解共产生44种产物,包括具有香味特征的大茴香醛、对甲基苯酚、松油醇、D-香茅醇、大茴香醚和茴香醚等化合物。其中裂解温度对裂解产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具有明显影响。300℃时α-二去氢菖蒲烯的相对含量最高,600,900℃时,相对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大茴香醛和对甲基苯酚。苯甲醛、茴香醚和大茴香醚的相对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对甲基苯酚含量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根据主要裂解产物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对目标化合物的裂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5.
针对表面粘贴式非栅区封装结构,依据变形等效原理,推导了该结构的应变传递函数,仿真分析了非栅区封装中间段长度与封装材料弹性模量对应变传递效率的影响.分别采用有机环氧胶与金属锌,将两只光纤布喇格光栅用非栅区封装方式固定在同一根钢丝上,进行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材料的拉伸曲线线性度均达到0.99以上,表明两种封装材料的应变传递一致性较好;金属锌封装结构的应力感知灵敏度平均值为0.142 6nm/KN,环氧有机胶封装结构的应力感知灵敏度平均值为0.130 4nm/KN;各种应变值下,金属锌封装结构的应变传递系数均稳定在0.995左右,而环氧有机胶封装结构的应变传递系数在0.91左右上下波动,金属锌的应变传递效率较有机环氧胶高了近9.34%.试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较为吻合,可为非栅区封装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6.
TiO2光催化空气净化及抗菌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介绍了TiO2光催化氧化原理和抗菌杀菌原理,对其在空气净化和抗菌材料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7.
具[MoFe_3S_4]类立方烷结构单元的双类立方烷化合物[Et_4N]_4[Mo_2Fe_7S_8(SR)_(12)](1a,R=Ph;1b,R=tolyl-m)或单类立方烷化合物[MoFe_3S_4(dtcR_2)_5](2a,R=Me;2b,R=Et)与酰氯在乙腈中反应,分别得到不含Fe桥的双类立方烷化合物(Et_4N)_3[Mo_2Fe_6S_8(SR)_3Cl_6](3a,R=Ph;3b,R=tolyl-m)与[MoFe_3S_4]骨架支解后的Fe(dtcR_2)_2Cl(4a,R=Me;4b,R=Et)。说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MoFe_3S_4]单元在1中比在2中稳定。本文首次将1型与3型结构通过一步化学反应连系起来。3型化合物的产生得到X射线衍射测定及~1H NMR谱的证实。本文报道3b的单晶结构及3的~1H NMR数据。3b属六方晶系,P6_3/m,a=1.6827(3),c=1.5951(16)nm;V=3.91158nm~3;D_c=1.491g/cm~3;Z=2;F(000)=1780;偏离因子R=0.048。化合物2与酰氯反应产生4,由红外及紫外可见光谱证实。  相似文献   
178.
引发转移终止剂 (Iniferter)是最早实现活性自由基聚合的方法 ,尽管它对聚合过程控制得不是很好 ,但是可聚合单体多 ,能方便地制备接枝和嵌段共聚物 .因此 ,近 2 0年来 ,它一直是高分子合成化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许多新颖结构的引发转移终止剂被合成并用于制备端基功能化聚合物、遥爪聚合物、大分子单体以及接枝和嵌段聚合物等 .本文扼要综述了引发转移终止剂的发展 ,着重综述了我们研究组在C—C键型高活性热引发转移终止剂、新的光引发转移终止剂、可聚合光引发转移终止剂、新型多功能引发转移终止剂和大分子光引发转移终止剂 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9.
报道了六氰合铁酸钴(CoHCF)微粒在聚电解质中的光谱电化学及电催化行为,CoHCF的循环伏安呈现一对可逆氧化还原峰,电位扫速在100mV/s范围内,峰电流与扫速成正比,现场红外光谱表明,氧化还原属于CoHCF中的Fe(Ⅱ/Ⅲ)的转化,CoHCF微粒可以催化抗坏血酸的氧化,使氧化电位负移,氧化电流增大,根据现场红外光谱推测,催化作用是通过抗坏血酸的烯醇基与CoHCF相互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0.
Metaloxidesareonekindofmaterialofimportantapplications[1,2].Fortheclustermodelingofmetaloxideswithquantumchemicalmethods,thewaysgointothreegroups[3,4],i.e.thebareclustermodel,thesaturatedclustermodelandtheembeddedclustermodel.Thebareclustermodelissimplyasm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