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2篇
  免费   566篇
  国内免费   841篇
化学   1603篇
晶体学   71篇
力学   213篇
综合类   52篇
数学   501篇
物理学   144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采用实验与分子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298 K下CO2在氨基改性得到的MIL-101(Cr)-NH2和MIL-101(Cr)-ED(ED:乙二胺)上的吸附性能。比较MIL-101(Cr)、MIL-101(Cr)-NH2和MIL-101(Cr)-ED的吸附等温线与吸附热的结果,表明采用直接合成改性法得到的MIL-101(Cr)-NH2比采用合成后再改性得到的MIL-101(Cr)-ED有更高的CO2吸附容量。进一步比较密度分布图和径向密度分布曲线,分析CO2在氨基改性MIL-101(Cr)中的吸附位,表明在低压下CO2首先吸附在MIL-101(Cr)微孔的超级四面体中,随着吸附压力的增大逐渐填充到更大的孔中。氨基的存在增加了CO2的吸附位点,使MIL-101(Cr)-NH2具有较高CO2吸附容量;同时MIL-101(Cr)-ED中的ED分子的存在增加了CO2的吸附位点,使MIL-101(Cr)-ED也具有较高CO2吸附容量;但是MIL-101(Cr)-ED中的ED分子占据了MIL-101(Cr)中Cr的吸附位点,使Cr对CO2的吸附强度减弱,同时可吸附位点少于MIL-101(Cr)-NH2,导致其对CO2的吸附容量少于MIL-101(Cr)-NH2。  相似文献   
122.
酒石酸铅锆的制备、表征及其燃烧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酒石酸、硝酸氧锆和硝酸铅为原料,合成出了双金属盐酒石酸铅锆,采用有机元素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和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程序升温条件下,利用TG/DTG、DSC、固相原位反应池/FTIR联用技术,研究了酒石酸铅锆的热行为和热分解机理,描述了酒石酸铅锆的热分解过程,分析得出其最终分解产物为ZrO2、PbO和C。利用螺压工艺制备了含酒石酸铅锆的推进剂样品,研究了酒石酸铅锆对双基系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其燃烧催化作用。结果表明,酒石酸铅锆对双基系推进剂的燃烧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是一种高效的燃烧催化剂;酒石酸铅锆热分解的最终产物PbO是催化燃烧的主要活性物质,推进剂燃烧过程中形成了氧化铅-铅循环催化体系,而锆和碳则起辅助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3.
以硝酸镍为镍源,硫酸钴、硫酸铜、硫酸铝为掺杂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沉淀法分别制备了单元和多元取代纳米氢氧化镍。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粒度仪(PSD)及电子显微镜(TEM、SEM)对样品晶相结构、形貌、粒度分布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单元或多元取代对产物晶相及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均为纳米级Ni(OH)2,随着掺杂元素种类的增多,其一次粒子变得细小,团聚加重,二次粒子粒径增大。样品中α-Ni(OH)2比例随取代元素增多而增大。相对于Co单元和Co/Cu双元取代,Co/Cu/Al三元取代的样品其晶相结构更稳定,在碱液中浸泡3周后仍为纯α-Ni(OH)2。在相同掺杂比例下,Cu取代比Co取代更有利于α-Ni(OH)2的生成,但Co取代的样品结构稳定性优于Cu取代的样品。  相似文献   
124.
采用巯基-过氧化苯甲酰(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先实现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微米级硅胶微粒表面的引发接枝聚合,制得接枝微粒PGMA/SiO2.使接枝大分子PGMA的环氧基团与5-氨基水杨酸(ASA)发生开环反应,将水杨酸基团键合在接枝大分子侧链,制得功能接枝微粒SA-PGMA/SiO2,并对其化学结构与表面电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研究了功能微粒SA-PGMA/SiO2与咖啡因替代物茶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研究表明,微粒SA-PGMA/SiO2与茶碱分子之间存在有强的次价键力(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本课题组建立的新型分子表面印迹技术,以咖啡因替代物茶碱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为交联剂,对接枝在硅胶表面的功能大分子链SA-PGMA进行了交联印迹,制备了茶碱分子表面印迹材料MIP-SAP/SiO2,深入考察研究了其分子识别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两种对照物甘油茶碱和苦参碱,印迹材料MIP-SAP/SiO2对茶碱分子具有特异的识别选择性与优良的结合亲和性,相对于甘油茶碱,印迹材料对茶碱的识别选择性系数为7.72.  相似文献   
125.
2,2,2-三硝基乙基-N-硝基甲胺的热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2,2,2-三硝基乙基-N-硝基甲胺(TNMA)的热安全性, 得到计算TNMA热安全性参数用的基本数据, 用经验式估算了TNMA的比热容(Cp)和热导率(λ). 用键能贡献于生成热Qf的加和法, 估算了TNMA的标准生成焓ΔcHmθ(TNMA, s, 298.15 K). 用热力学公式计算了TNMA的标准燃烧焓ΔUmθ(TNMA, s, 298.15 K)和标准燃烧能ΔcHmθ(TNMA, s, 298.15 K). 用Kamlet-Jacobs 公式估算了爆速、爆压和爆热. 用经验式估算了分解热(Qd).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和高灵敏度布鲁顿玻璃薄膜压力计测得的逸出气体标准体积(VH)-时间(t)曲线, 得到了TNMA放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用上述基本数据得到了评价TNMA的热安全性参数: 自加速分解温度(TSADT), 热爆炸临界温度(Tbe0和Tbp0), 绝热至爆时间(tTIad), 撞击感度50%落高(H50), 热点起爆临界温度(Tcr), 被300 K环境包围的半厚和半径为1 m的无限大平板、无限长圆柱和球形TNMA的热感度概率密度函数S(T), 相应于S(T)-T关系曲线最大值的峰温(TS(T)max), 安全度(SD), 临界热爆炸环境温度(Tacr)和热爆炸概率(PTE). 结果表明: (1) TNMA有较好的热安全性和对热抵抗能力, 与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相比, TNMA易从热分解过渡到热爆炸; (2) 不同形状大药量TNMA 热安全性降低的次序为: 球>无限长圆柱>无限大平板; (3)TNMA有高的燃烧能、高的爆轰化学能(爆热)和接近环四亚甲基四硝胺(HMX)的爆炸性能, 其对冲击敏感, 冲击感度与季戊四醇四硝酸酯(PETN)和特屈尔接近, 可用作混合炸药主组分.  相似文献   
126.
赵安邦  何呈  惠娟  牛芳 《应用声学》2015,34(1):79-84
为提高目标强度测量过程中的抗噪声、混响以及浅海多途干扰性能,从军标文件中的目标强度测量方法以及主动式时间反转镜的基本原理出发,经过研究和推演,发现可将基于单阵元的主动式时间反转镜与相关器结合应用于目标强度测量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目标强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了主动式时间反转镜的抗多途特性,使得测量具有抗多途的性能;利用噪声与信号的不相关特性,算法结合相关器起到了很好的抗随机噪声效果;混响中的体积混响是随机的,算法具有抗体积混响的性能。论文分别从理论仿真和水池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7.
张伟强  王晨  赵玉荣  王栋  王继乾  徐海 《应用化学》2022,39(8):1190-1201
Some short peptides can spontaneously self-assemble into various nanostructures via the synergistic driving forces of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These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including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hydrogen bonding,aromatic interactions and other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are usually highly coupled together. Through rational sequence design and proper modification of short peptide molecules,the driving forces could be regulated purposively,and the nanostructures and morphologies of the self-assemblies could be controlled accordingly,and thus so as to achieve the fabrication of peptide-based supramolecular biomaterials and develop their functions. 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hydrogen bonding,π-π stacking,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hydrophobic interaction,metal ion coordination and chiral center on the self-assembly behavior of peptide self-assembly have been reviewed. The driving force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sequence design,pH and concentration adjustment and metal ion coordination,and the resulted nanostructures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We also make the outloo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ptide-based supramolecular biomaterials with specific functions in biomedicines and biocatalysis. © 2022, Science Press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8.
赵英国  方晖  郭畅 《化学教育》2021,42(16):97-100
依据液接电势达稳态时通过边界层的净电荷为零这一思想,提出了一种计算液接电势的新方法。对于3类液接电势的计算,特别是Lewis-Sargent公式与Henderson方程的推导,思路清晰易懂,避免了过往液接电势计算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为液接电势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9.
X射线光栅微分相衬成像对由轻元素构成的物质的内部探测具有传统吸收成像无法比拟的优势, 尤其在癌症的早期诊断和轻元素材料及器件的无损检测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大视场成像是影响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重要因素. 针对大视场成像的客观需求, 基于菲涅耳衍射原理和光栅结构特征, 建立了量化物理模型用于分析影响成像视场的因素, 提出了实现大成像视场的有效途径, 为未来大视场光栅微分相衬成像方法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0.
The rapid cycling synchrotron(RCS) is part of the China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CSNS). The RCS provides 1.6 Ge V protons with a repetition rate of 25 Hz. The RF system in RCS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ferrite loaded RF cavity, a high power tetrode amplifier, a bias supply of 3300 A and a digital low level RF(LLRF) system based on FPGA. The major challenge of the LLRF system is to solve problems caused by rapid frequency sweeping and the heavy beam loading effect. A total of eight control loops are applied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An effective feedforward scheme is widely used to improve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The design of the LLRF system and high power integration test results with the prototype RF system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