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化学   56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5篇
物理学   5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制备了环氧树脂改性高吸水纤维,随后将改性纤维与天然橡胶通过混、流延、压延、硫化等工艺制备了环境友好型三层复合自修复防水材料,通过SEM、FT-IR、TY-8000万能材料试验机、BTS-001电动不透水仪等考察了自修复防水材料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抗氧化性能、自修复性能及防渗透性能等。结果表明,高吸水纤维有助于提高其拉伸强度,最大拉伸强度为1.83MPa,断裂伸长率达到700%以上。防水材料完全切断,自修复24h后,其切口部分无可见痕迹,裂口完全愈合,且24h内无水滴渗漏。自修复48h后拉伸强度可达原始材料的2.36倍,断裂伸长率达到80%左右。  相似文献   
62.
厌氧生物处理丙酸产生和积累的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丙酸的产生和积累对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国内外专家对丙酸产生和积累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连续流试验和理论分析, 提出了丙酸产生和积累的生理原因和生态条件, 并证明了较高的氢分压并非是导致丙酸产生的直接原因. 结果表明, 特定的pH和ORP组成是丙酸产生的生态条件, 而NADH/NAD+比率的平衡调节是丙酸产生的生理原因. 同时提出, 采用乙醇型发酵的二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是避免丙酸积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3.
以氧化石墨烯和Fe_3O_4为原料制备磁性氧化石墨烯,采用吸附法将氯过氧化物酶固定在磁性氧化石墨烯上,考察了固定化体系缓冲溶液p H值、固定化时间及反应温度对固定效果的影响.以氯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奥酸性蓝45染料脱色反应为模型反应,探讨了固定化氯过氧化物酶的操作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 H=3.5,反应15 min、反应温度15℃为固定化氯过氧化物酶的最佳催化条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载体,加入的NH_4Fe(SO_4)_2·12H_2O与氧化石墨烯(GO)质量比为10.7∶1时,得到的磁性氧化石墨烯(TMGO)的酶固载量大于二者质量比为5.35∶1时得到的磁性氧化石墨烯(FMGO),这可能与FMGO氧化石墨烯表面的Fe_3O_4含量不足有关;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氯过氧化物酶表现出更好的酸碱稳定性、H_2O_2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在35~50℃,聚集或堆积的磁性氧化石墨烯(TMGO)片层打开,导致固定化酶活损失率明显小于游离酶.重复使用5次后,TMGO-氯过氧化物酶(CPO)的相对活性仍然保持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64.
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表面结构等都会对自身性质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认识和理解光催化材料自身结构和光催化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设计合成更高效的光催化剂以及光催化复合体系.本文通过聚合络合法和溶胶凝胶水热法分别制备了镧和铬共掺杂的光催化剂,标记为和在碘化钠或甲醇作为牺牲试剂的产氢反应中,担载Pt的样品显示了光催化活性,而担载Pt的样品活性很低,甚至无活性.我们将这两种材料分别作为产氢光催化剂与三氧化钨耦合构建Z机制全分解水体系.研究发现,只有体系观察到了氢气和氧气的产生.在第一个10 h的循环反应中,产生的摩尔比为3.7,明显高于水分解为2的化学计量比.这是因为在反应起始时加入的是Na I,质子还原产氢反应占据了主导.随着氢气的不断产生,部分I-被氧化成了IO_3-,而IO_3-的存在就可以驱动氧气的产生,由于溶液中氧化还原电的共存就可以持续驱动氢气和氧气的同时生成.为了测试体系的稳定性,我们将前面产生的气体完全抽空后又进行第二次10 h的循环反应,总共进行三次循环反应.在第一次循环过程中氢气、氧气生成速率分别为9.1和2.4mmol h~(–1),第二次循环其速率分别为9.9和3.7mmol h~(–1),第三次循环速率分别达到10.4和4.9mmol h~(–1).此外,通过三次循环后摩尔比为2.1,接近水分解的化学计量比.结合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Mott-Schottky曲线可以确定两种样品的能带位置.从能带位置示意图可知,两种样品都具有足够负的导带电势还原质子产氢以及足够正的价带电势氧化水产氧.需要指出的是样品的导带电势比样品的导带电势更负,这意味着前者的导带电势更有利于还原质子产氢.霍尔效应测试的结果表明,两种样品均显示出n型半导体的特征,此外样品显示出比样品更快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更高的载流子浓度.因此,两种样品不同的导带位置以及不同的载流子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很可能是造成两者光催化性能具有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5.
A series of Tb-doped solid solutions PbGd_(1-x)Tb_xB_7O_(13)(x = 0~1) were synthesized by high-temperature solid state reaction method. The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UV(274 nm) and near-UV(372 nm) excitation. The emission spectrum by 274 nm exciting reveals a charge-transfer between Gd~(3+) and Tb~(3+) ions. Under near-UV light(372 nm) excitation, PbGd_(1-x)Tb_xB_7O_(13):x Tb~(~(3+)) exhibits intense green emission centered at 543 nm due to the ~5D_4→~7F_5 transition of Tb~(3+) activator. The optimum doping concentrations were found to be x = 0.8 with the quantum efficiency of 35%. One may expect that PbGd_(1-x)Tb_xB_7O_(13)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as a green phosphor activated by near near-UV light.  相似文献   
66.
杜娟  赵丹  陈彦国  何治柯 《化学学报》2006,64(10):963-967
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存在下, 水溶性阴离子共轭聚合物聚[5-甲氧基-2-(3-磺酰化丙氧基)-1,4-苯撑乙烯](简写为MPS-PPV)的微环境变化对荧光性质及电荷转移的影响. 结果表明,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使MPS-PPV荧光增强,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其荧光先增强后减弱; 在MPS-PPV/表面活性剂体系中加入电子接受体Pd2+, 发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荧光猝灭效率提高, 阴离子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荧光猝灭效率下降. 此研究对研制基于阴离子共聚物的新型生物化学传感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碳纳米管负载氧化铝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水中氟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碳纳米管和硝酸铝制备了碳纳米管负载氧化铝新型除氟材料.X射线衍射检测发现,当焙烧温度低于850℃时,氧化铝为无定形态,当焙烧温度为1050℃时,氧化铝为α形态,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碳纳米管与氧化铝均匀掺杂.同时用碳纳米管负载氧化铝复合材料进行水中氟离子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除氟效能.氧化铝负载量为30%、焙烧温度为450℃条件下制备的碳纳米管负载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吸附除氟能力是γ-氧化铝的2.0~3.5倍,与IRA-410聚合树脂的吸附除氟能力相当,适宜pH范围为5.0~9.0,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  相似文献   
68.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NaYF4:20%Yb,0.5%Tm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UCNPs),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发光光谱测量等手段对水溶性纳米颗粒进行了形貌和发光性质表征。结果表明,UCNPs是纯立方相的NaYF4,尺寸均匀分布在30nm左右。在980nm红外光的激发下,UCNPs能够发出肉眼可见的明亮的蓝紫色光。发射光谱中最强发射峰在479nm,来源于Tm3+离子的1G4→3H6发射,并且给出了UCNPs的上转换发光机制。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表面活性剂所制备的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尺寸较小,在生物荧光标记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9.
通过异质核诱导,利用溶剂热法在较低温度下合成了具有疏水表面的上转换发光稀土核-壳Na YF4/Na Lu F4∶20%Yb,1%Tm纳米粒子,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以及荧光光谱仪等测试设备对其进行了结构、形貌和上转换光谱的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粒子核为立方相,壳层为六角相。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尺寸平均在20 nm以下,分布较为均匀。在9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核-壳型纳米粒子发射出较强的紫色和紫外荧光,且发光强度明显高于同尺寸立方相Na Lu F4∶20%Yb,1%Tm纳米粒子。这表明利用异质核诱导的方法制备的核-壳型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0.
以Gd2O3、K2CO3、MoO3为原料,采用高温熔盐法,合成了一个含钾的稀土钼酸盐KGd(MoO4)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在室温下的晶体结构,并测定了它的光学性质。结构分析表明它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0.529 23(6)nm,b=0.692 10(6)nm,c=1.068 89(7)nm,α=75.79(8)°,β=76.79(5)°,γ=67.60(4)°,Z=2,R1(all data)=0.025 8。结构中的K和Gd原子位于各自的晶体学位置,不存在调制结构的现象。此外,我们用得到的晶体学数据,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化合物的能带结构、态密度、介电常数,其结果和实验数据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