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1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432篇
化学   683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115篇
综合类   30篇
数学   250篇
物理学   8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The centrality dependence of transverse momentum spectra for identified hadrons at midrapidity in Au+Au collisions at √sNN= 200GeV i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a quark combination model. The pT spectra of π±, K±, p(p) and Λ(Λ) in different centrality bins and the nuclear modification factors (RCP) for these hadrons are calculated. The centrality dependence of the average collective transverse velocity 〈β(r)〉 for the hot and dense quark matter is obtained in Au+Au collisions, and it is applied to a relative smaller Cu+Cu collision system. The centrality dependence of pT spectra and the RCP for π0, Ks0 and Λ in Cu+Cu collisions at √sNN= 200GeV are well describ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β(r)〉 is only a function of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Npart and it is independent of the collision system.  相似文献   
202.
We carry out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iations of the elliptic flows from the quark number scaling in high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 in a quark combination model. The effects that we considered are: the resonance decay, the flavor dependence of the quark elliptic flow and the combination of quarks/antiquarks with slightly different transverse momenta.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iations observed in experiments can be well reproduced within the combination framework if all the three effects are considered. We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using a Monte-Carlo program and suggest measuring the quark number scaling in intermediate pT range more precisely.  相似文献   
203.
采用热重分析(TGA)方法研究了离子注镧对Co-40Cr合金在1000℃空气中的恒温氧化和循环氧化行为的影响. 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表面氧化膜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研究. 用二次离子质谱(SIMS)对合金表面元素铬结合能的变化情况以及氧化膜中元素镧的深度分布进行了测试, 并用激光拉曼谱(Raman)对掺杂镧引起的氧化膜内应力改变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离子注镧后Co-40Cr合金在1000℃空气中的恒温氧化速率显著降低, 表面Cr2O3 关键词: 离子注入 镧 拉曼谱 二次离子质谱  相似文献   
204.
气囊数控抛光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采用柔性的气囊作为抛光工具并以进动的方式进行加工。首先简要阐述了气囊抛光的抛光原理,然后针对平面和曲面光学零件,在自行研制的气囊抛光实验样机上进行了抛光实验。被抛光光学元件的材料去除是在抛光区内实现的。研究了进动角、气囊压缩量、气囊内部压力、气囊转速、抛光时间以及工件的曲率半径几种重要的工艺参数对平面工件和球面工件抛光接触区大小和形状影响情况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气囊抛光材料去除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几种重要工艺参数在平面工件和球面工件上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20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PBE0方法,计算了单核配合物[Fe(CO)3(EtPhPpy)2] (1)、双核配合物[Fe(CO)3(EtPhPpy)2M(NCS)2] (2:M=Zn,3: M=Cd,4: M=Hg) 和[Fe(CO)3(EtPhPpy)2CdX2] (5:X=Cl,6: X=SCN)的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研究了Fe-M相互作用及其对31P化学位移的影响. 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稳定性(S)为S(2)>S(3)>S(4),S(3)≈S(6)>S(5).在[Fe(CO)3(EtPhPpy)2CdX2]体系中,含[SCN]-配合物的稳定性大于含Cl-的. Fe-M相互作用的强度(I )顺序为I (2)≈I (3)相似文献   
206.
207.
208.
分别采用静力人工边界、无限元边界、粘弹性动力人工边界和远置静力人工边界对承受交通载荷的典型路基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以远置静力人工边界计算获得的路面竖向位移和面层底部拉应力时程曲线为参考解,揭示边界条件对路基结构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边界条件对拉应力的影响很小,它们与参考解的最大误差为0.82%;静力人工边界下的位移时程曲线一直在参考解附近震荡,无限元边界下的位移解高于参考解,粘弹性动力人工边界下的路面位移与参考解最为接近。综合考虑位移和应力的精确度与CPU的计算时间,粘弹性动力人工边界为最佳的路基结构动力学分析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209.
刺激响应微凝胶有望用于捕获水体中硝酸根离子,并允许材料自身的再生循环使用,但如何实现高效捕获水体中硝酸根离子颇具挑战性.本工作合成了单体2,3-二羟基-N-(2-甲基烯丙基)苯甲酰胺,并将其与苯乙烯、4-氯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制得含邻苯二酚基团微凝胶.随着硝酸根离子浓度(以氮计)在0~40.0 mg/L范围内逐渐增大,浊度法表征表明在常温22℃下微凝胶水溶液消光度呈现持续增大趋势,而动态光散射法表征表明微凝胶粒径减小,即发生收缩.色谱法表征表明,微凝胶对硝酸根离子具有较好吸附性能,最大吸附容量达54.2 mg/g,即使对低浓度硝酸根离子(≤10 mg/L)也可在1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有望用于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210.
利用甘蔗渣提取纤维素修饰环糊精聚合物,成功制备可再生纤维素/环糊精聚合物(SUG-EPI-CDP)吸附剂。采用傅利叶红外光谱仪(FT-IR)与热重分析仪(TGA)对材料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了该材料对水中亚甲基蓝(MB)吸附特性和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pH值为7、温度为30 ℃的条件下,SUG-EPI-CDP可在120 min内有效去除MB,去除率达80.9%。通过模型拟合发现,SUG-EPI-CDP对MB的吸附是自发且吸热的过程,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该吸附剂实验最大吸附量达8.1 mg/g,远高于其他废料所制备的吸附剂。结果表明,利用可再生纤维素修饰可有效提高环糊精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同时为甘蔗渣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