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89篇 |
晶体学 | 1篇 |
力学 | 3篇 |
综合类 | 4篇 |
数学 | 12篇 |
物理学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石墨相氮化碳是一种新兴的二维蜂窝状纳米材料,其结构中C原子和N原子以sp2方式杂化,通过PZ轨道上的孤对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类似于苯环的π键,构成高度离域的共轭体系。这一独特结构使其可与一些离子或分子产生疏水、π-π键、氢键和静电力等相互作用,进而成为一种颇具潜力的吸附剂。但同时石墨相氮化碳本身紧密堆叠的层状结构导致其比表面积较小(< 10 m2/g)。介孔氮化碳应运而生,其具有孔尺寸为2~50 nm的典型介孔结构,与石墨相氮化碳相比,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获得有效提高且吸附位点更加丰富。该文总结了介孔氮化碳的合成方法及其在环境卫生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2.
43.
以三键桥联吡啶类配体2,6-二(3′-吡啶乙炔基)-4-甲基苯胺(L)为配体,在常温混合溶剂(二氯甲烷-甲醇)中分别与CoCl_2、Co(SCN)2通过自组装反应,获得了一维及二维配位聚合物[Co(L)Cl_2]_n(1)及[Co(L)_2(SCN)_2]_n(2),通过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检测手段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对比1和2的单晶结构可以发现,配体L在配位聚合物1和2中的配位取向及结构相似,不同的是Co(Ⅱ)离子的配位数受配位阴离子的影响而不同:配位聚合物1中四配位的Co(Ⅱ)通过2个配体的相互连接呈现一维的弯曲链状结构,而配位聚合物2中六配位的Co(Ⅱ)则通过4个配体的相互连接得到二维的平面结构。2个配合物中均存在氢键及π-π相互作用。通过粉末衍射证明了配位聚合物1和2为单一晶相,其固态下的荧光测试显示,二者的荧光均减弱,并相对于配体L有红移(1)及蓝移(2)。 相似文献
44.
本文报道以缺电子烯烃、胺类和二硫化碳为原料,以PEG-400为溶剂,在固体碱KF/nano-γ-Al_2O_3催化下,经微波辅助的Michael加成反应高效地合成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收率为76.5%~91.6%。对催化剂、溶剂、微波功率、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了优化的反应条件。该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收率高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另外,本文还报道了苯甲醛、酮类、胺类与二硫化碳四组分在PEG-400溶液中,在固体碱KF/nano-γ-Al_2O_3催化下,经微波辐射"一锅法"合成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反应,收率为73.4%~82.8%。 相似文献
45.
46.
从固相萃取柱、上样样品p H值、洗脱液、定容液四方面优化前处理流程,建立了地表水中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氨基糖苷类7类共49种抗生素的质谱指纹的提取方法。水样采用MAX-HLB串联柱富集净化,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抗生素在0.001~0.5μg/m L(链霉素为0.01~5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各目标抗生素的加标回收率为51.7%~94.8%,相对标准偏差为2.2%~9.7%。以3倍和10倍信噪比确定目标抗生素在两种定容液中的检出限以及定量限分别为0.01~3.23μg/L和0.05~3.43μg/L以及0.04~10.8μg/L和0.17~11.4μg/L。应用此方法对秦淮河和玄武湖的9个位点进行了抗生素污染筛查。 相似文献
47.
48.
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在不同pH的B-R缓冲溶液中有不同的电氧化行为. 文中以自制的SnO2:F膜光透薄层光谱电化学池对TMB的电氧化性质进行了研究. TMB在pH 2.0至pH < 4.0 的B-R缓冲溶液中为一步两电子电氧化过程, 在pH 4.0 ~ pH < 7.0 的B-R缓冲溶液中为分步的两个单电子氧化过程, 且在pH 6.5时则先为分步的两个单电子过程, 随后其氧化产物进一步转化为偶氮化合物. 实验中应用了薄层循环伏安法、薄层循环伏安吸收法、薄层恒电位电解吸收光谱法、单电位阶跃计时吸收光谱法、双电位阶跃计时吸收光谱法、单电位阶跃开路弛豫计时吸收光谱法等技术; 测得了在各pH值的B-R缓冲溶液中TMB电氧化相应的克式量电位E0′, 电子转移数n以及有关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49.
用电化学氧化法将酪氨酸(Tyr)通过C—N键共价键合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Tyr单层分子功能化的GCE(Tyr/GCE)。用循环伏安法在Tyr/GCE表面对苯胺进行电化学聚合,制备掺杂态聚苯胺(PAN)修饰的GCE(PAN-Tyr/GCE)。由于Tyr对PAN的掺杂作用,使PAN在中性甚至碱性介质中仍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拓宽了聚苯胺的应用范围。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Vis)及电化学方法对所得电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在中性介质中PAN-Tyr/GCE对抗坏血酸(AA)的电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50.
在低压力下含高氯酸钠的互穿网络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电导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含NaClO4的PEO400与环氧树脂所形成的完全无定形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在室温至70℃和压力0—40MPa的范围内,这类IPN的电导率在6MPa左右出现极大值,超过6MPa以后,电导率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计算了在不同压力下的激活体积.与含LiClO4的同类IPN体系进行了比较.从离子偶极作用原理出发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实验表明离子通道畸变受运动离子的大小影响.离子半径越小,对离子通道影响越大,因而电导率改变也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