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5篇
化学   106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8篇
物理学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以双烯丙基胺和1-溴代十六烷为原料合成了疏水单体N,N-双烯丙基十六胺,采取前加碱二元胶束共聚-后水解法合成了三元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N,N-双烯丙基十六胺)[P(AM/NaAA/DiAC16)],用FTIR、1H-NMR进行了结构表征;以芘为荧光探针,利用稳态荧光光谱法、粘度法研究了P(AM/NaAA/DiAC16)在水溶液的缔合行为.当x(DiAC16)=0.10~0.40 %时,在30℃、1mol·L-1NaCl溶液中,其Huggins常数KH小于0.80(144~0.294),表明稀溶液中缔合作用较弱.随聚合物浓度、疏水单体用量的增加,P(AM/NaAA/DiAC16)在二次蒸馏水中、1.000 mol·L-1 NaCl水溶液中,I1/I3值减少;在矿化度为19 334 μg/g盐水溶液中,水溶液的表观粘度增加、临界缔合浓度降低.结果表明,P(AM/NaAA/DiAC16)缔合行为取决于聚合物浓度、疏水单体用量及介质的极性.  相似文献   
102.
用一种简易共沉淀法制备了非晶含硫磷酸钙(SCP)材料,实现硫原子原位引入磷酸钙纳米颗粒中,并研究了其对Pb(II)的吸附特性和机理。与羟基磷灰石相比,SCP对Pb(II)的去除性能显著增强,在10 min内能快速将20 ppm的Pb(II)溶液降低至饮用水标准下。由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计算可知,SCP对Pb(II)的最大饱和吸附量高达1720.57 mg/g,这个数值远远超过以往所报道的绝大部分吸附剂材料。在竞争离子Ni(II),Co(II),Zn(II)和Cd(II)共存的条件下,SCP还表现出对Pb(II)的选择性去除。研究表明,SCP对Pb(II)超高的去除效率和优异的亲和力归因于其可通过溶解沉淀和离子交换反应在其表面形成棒状的羟基磷酸铅晶体,以及形成沉淀物硫化铅。SCP以其对Pb(II)快速、高效和优异选择性成为在实际铅污染治理中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03.
以氯乙酸为交联剂,通过交联作用制备了羧甲基壳聚糖.将活性白土与羧甲基壳聚糖复合制得活性白土/羧甲基壳聚糖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热重、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羧甲基壳聚糖插入到活性白土的片层结构中,形成了结构稳定的复合物;并呈现有序的链状结构.利用单因素法考察了复合物对不同蔬菜汁澄清度的作用,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对番茄汁、姜汁和芹菜汁均有较好的澄清效果,澄清度达到80%以上,优于活性白土、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对蔬菜汁的澄清作用.  相似文献   
104.
105.
本研究首次把预先制备好的Ag@SiO2纳米核壳结构成功地引进到碲化物发光玻璃70TeO2-25ZnO-5La2O3-0.5Er2O3体内,发现(A)Ag(1.6×10?6mol/L)@SiO2(40 nm)@Er3+(0.5%):铒碲发光玻璃相对于样品(B)Er3+(0.5%):铒碲发光玻璃的可见光与红外光的激发光谱强度的最大增强依次为149.0%与161.5%,可见光与红外光的发光光谱强度则依次最大增强了155.2%与151.6%,同时还发现样品(A)相对于样品(B)的寿命显著变长。由于Ag@SiO2的表面等离子体吸收峰恰好位于546.0 nm,它与铒离子的发光峰546.0 nm完全共振,因此,Ag@SiO2对铒碲发光玻璃的发光共振增强作用显著。由于银的纳米核壳结构与玻璃的制作具有分步实现的优点,它既能成功控制Ag@SiO2的尺寸,而且在Ag@SiO2@Er:铒碲发光玻璃的制作过程中还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同时价格也更加便宜。在保证银不被氧化的前提下,还可控制稀土离子发光中心与银的表面等离子体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成功地减少背向能量反传递。上述优点促成了Ag@SiO2纳米核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有效加强了Ag@SiO2@Er3+:铒碲发光玻璃的常规光致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106.
水溶性三元共聚物;孪尾疏水缔合水溶性共聚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N;N-二己基丙烯酰胺)/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粘度行为  相似文献   
107.
We study the mass neutrino interference phase in Schwarzschild-de Sitter space time along the null trajectory and the geodesic line and obtain the effects of cosmological constant A on the neutrino oscillation. Firstly, in the high energy limit, we find that the phase along the geodesic keeps the double of that along the null. Secondly, we calculate the phase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A, is a small quantity. The correction of the phase due to A is given. Finally, we calculate the proper oscillation length in Schwarzschild-de Sitter space-time, which increase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A,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 in Schwarzschild space-time. All of our results can be reduced to those in Schwarzschild space-time as A approaches to zero.  相似文献   
108.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水溶液聚合法制备P(AMPS-co-HEMA)共聚凝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单体配比、交联剂的用量、引发剂的用量对共聚凝胶吸水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凝胶的溶胀、吸银及消溶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单体摩尔比n(AMPS)∶n(HEMA)=2∶1,交联剂用量ω(MBA)=0.6%,引发剂用量ω(KPS)=0.8%,所制得的凝胶吸水性能最好;凝胶在蒸馏水中的溶胀过程属于松弛平衡扩散;凝胶在AgNO3溶液中60min左右达到消溶胀平衡,且当AgNO3溶液的浓度为0.05mol/L时,银离子吸附量最大,为0.04g/g,消溶胀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09.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水溶液聚合法制备P(DMAA-co-AM)水凝胶,并以其作为载体固定a-淀粉酶。采用单一变量法研究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单体浓度和单体配比对凝胶性能的影响。以水凝胶的最大平衡溶胀度为指标,得出制备P(DMAA-co-AM)水凝胶的优化条件:交联剂用量为0.3%,引发剂用量为0.6%,单体浓度为20%,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酰胺的摩尔比为2:1。在优化条件下,采用原位聚合法固定a-淀粉酶,测定不同单体配比的P(DMAA-co-AM)水凝胶固定化a-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0.
基于茜素红和卟啉之间的荧光内滤效应,成功构建了一种分子识别事件与信号报告空间分离的、高选择性的荧光增强型诺氟沙星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无诺氟沙星时,茜素红在420 nm处有最大吸收,这和卟啉的最大激发波长有较大重叠,茜素红和卟啉之间因发生内滤效应导致卟啉的荧光被有效猝灭;而茜素红与诺氟沙星的配合物在523 nm处有最大吸收,和卟啉的最大激发波长不再重叠,即诺氟沙星与茜素红之间的荷移反应破坏了该内滤效应,导致卟啉荧光恢复,据此,可将茜素红的吸收信号转变为高灵敏的卟啉的荧光信号。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诺氟沙星的质量浓度在10 ~ 450 mg?L-1范围内与体系的相对荧光强度(IF/I0F)呈线性关系(r2=0.987 8),检出限(S/N=3)为5 mg?L-1。方法选择性好,常见金属离子和药物辅料不干扰诺氟沙星的测定。该研究利用内滤效应,将灵敏度较低的诺氟沙星紫外可见分析法转换为灵敏度较高的荧光分析法,且无需将分子识别单元和信号转导单元共价连接,无需复杂的荧光探针合成工艺,为设计该类药物的荧光分析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