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51.
本文以单宁酸(TA)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原料,通过开环反应制备出含有双键的光敏单宁酸(pTA),并通过π-π非共价键作用使其吸附到碳纳米管上,得到pTA修饰后的具有良好分散性的光敏碳纳米管(pTA/MWCNTs)。再将该pTA/MWCNTs作为填料添加到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中,通过UV光固化得到AESO-pTA/MWCNTs复合膜。利用pTA对MWCNTs进行改性,提高了MWCNTs的分散性,同时引入双键,使得pTA/MWCNTs能够参与到光固化过程中,提高了碳纳米管与AESO基质间的界面粘结力,对AESO起到了比较好的增强作用。本文还研究了pTA/MWCNTs的加入对AESO复合涂料光固化动力学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pTA/MWCNTs的掺入提高了光固化AESO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当掺入量为0.8%时,对膜的增强效果最好,与纯AESO比较,其拉伸模量提高了390%,拉伸强度提高了110%。 相似文献
52.
基于大分子共组装法制备聚苯胺纳米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以丙烯酸(AA)、N-乙烯基吡咯烷酮(VP)和苯乙烯(St)为聚合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合成了一种双亲无规共聚物P(AA-co-VP-co-St)。然后,在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的共同诱导下,将该共聚物与聚苯胺(PANI)共组装形成形态可控且均匀分散的PANI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动态光散射等研究了P(AA-co-VP-co-St)和PANI在水溶液中的共组装行为,并系统研究了亲水单体AA的物质的量分数对所制备的PANI纳米粒子粒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A物质的量分数为30%时,PANI纳米粒子的粒径最小。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以N,N-二甲基吡咯烷酮(NMP)为剥离溶剂,制备石墨烯悬浮液,通过挥发溶剂,成功制得一种剥离石墨烯薄膜修饰电极,并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制得的剥离石墨烯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研究了阿昔洛韦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剥离石墨烯对阿昔洛韦的氧化有显著的增敏效应,极大地提高了阿昔洛韦的氧化信号。通过考察pH值、石墨烯用量、富集时间等参数对阿昔洛韦氧化信号的影响,最终建立了一种新的高灵敏检测阿昔洛韦的电化学分析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2.5~300nmol/L,检出限为1.0nmol/L。将此新方法用于对阿昔洛韦注射液和片剂样品分析,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一致。 相似文献
54.
稳定同位素iTRAQ标记/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定量分析人体中42种氨基酸及典型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稳定同位素iTRAQ标记/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定量分析人体中42种氨基酸的方法.人生物样本经磺基水杨酸沉淀蛋白,稳定同位素iTRAQ-115衍生化后,加入iTRAQ-114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内标液进样,选用AAA-C18色谱柱,以水乙腈(含有0.01%七氟丁酸、0.1%甲酸)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进行分离,选用3200QTRAP型质谱仪的多重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同位素内标消除了系统误差,实现了氨基酸的定量分析,42种氨基酸及同分异构体均能基线分离.本方法快速、灵敏、专属性强、高通量,可用于临床氨基酸代谢疾病的诊疗和营养评估. 相似文献
55.
采用超疏水微柱阵列模板法制备多糖凝胶微米颗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一种制备尺寸均一的多糖基微凝胶(PsMH)的新方法:以超疏水、高黏附的微米级圆柱状结构硅基底为模板,通过在微柱结构顶端黏附微液滴,并在挥发过程中紫外固化,制备了扁平状的PsMH.研究发现,采用此方法制备的PsMH尺寸均一,且均匀分布在微柱顶端.通过改变凝胶预聚液浓度及微柱直径,可以有效调节PsMH的尺寸.这种多糖基微凝胶有望应用于药物递送及纳米粒子载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56.
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聚丙烯酸修饰的石墨烯(PAA-Gr)与聚苯胺(PANI)进行层层自组装,制备了石墨烯/聚苯胺{PAA-Gr/PANI}n复合薄膜.聚丙烯酸修饰石墨烯不仅可以提高石墨烯的分散性,而且可以使石墨烯表面带负电荷,为其与带正电的PANI进行层层自组装提供了可能.利用紫外光谱跟踪了{PAA-Gr/PANI}n复合薄膜层层自组装过程.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循环伏安等方法表征了{PAA-Gr/PANI}n复合薄膜的结构.研究了{PAA-Gr/PANI}n复合薄膜的电化学性能,并探讨了复合薄膜在过氧化氢(H2O2)传感器中的应用.{PAA-Gr/PANI}n复合薄膜对H2O2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其线性检测范围为0.005~0.3 mmol/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58,检测下限为1×10-6mol/L. 相似文献
57.
58.
微压缩实验发现,微小尺度单晶金属柱体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应变突变,呈现出特殊的间歇性塑性流动特征。本文以数百纳米直径的单晶Au柱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位移加载条件下的间歇性流动行为。首先根据位移加载条件下的塑性变形特征,提出了分析其应变突变的三阶段模型。进一步结合经典晶体塑性理论框架的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以二阶功参量为基础的连续塑性力学模型。通过与实验结果相对比发现,新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位移加载条件下微小尺度面心立方单晶金属材料的应变突变现象,能够合理预测单晶柱体的特殊变形行为。此外,二阶功准则作为位移加载条件下应变突变现象的判据是有效的。进而使用该理论模型,探讨了微小金属柱体应变突变随机性、尺寸相关性以及率敏感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9.
60.
通过"臂优先"的途径和可逆加成-断裂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以聚(聚乙二醇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乙氧基乙氧基乙酯)(P(PEGA-co-DEGA))为线型外臂的温度响应型核交联星型聚合物(CCSP)。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同时以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该核交联星型聚合物的相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核交联星型聚合物具有可调控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通过改变外臂温敏单体配比和聚合物溶液的pH,可控制所得CCSP的LCST在49~82℃可调。而且与线型外臂相比,CCSP由于其独特的拓扑结构具有更窄的相转变温度范围和更灵敏的相变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