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9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359篇
化学   727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80篇
综合类   27篇
数学   165篇
物理学   46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nondestructive desulfurization bacterium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nondestructive desulfurization microorganism has been isolated. The metabolism product analyses show that the strain can be a kind of biocatalyst to oxidize dibenzothiophene (DBT) into 2-hydroxydiphenyl (HBP), therefore the sulfur in DBT is removed selectively. The 16SrRNA information, cell wall analysis, physical,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suggest that the isolated strain is 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The strain can grow in the basal salts medium (BSM) that DBT concentration is no more than 10 mmol/L, and the optimal DBT concentration for growth is 1 mmol/L, however, the optimal DBT concentration for desulfurization is 0.5 mmol/L. The furthe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train can also desulfur some other or-gano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such as thianaphthene, phenyl sulfide and 4,6-dimethyldiben-zothiophene (4,6-DMDBT).  相似文献   
72.
发光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是《分析试验室》定期评述专号中“发光分析”专题的第二篇评述文章,它评述了1988年12月至1990年12月间国内发光分析的进展。内容包括:概述,荧光分析,磷光分析,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分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NiX_2(PPh_3)_2](X = Br, I)在二氯甲烷等溶剂中与B_(10)H_(10)~ (2-)的反应,对形成的族合物[(μ-Br_(0.85)Cl_(0.15)-(Ph_2PC_6H_4)_2Ni_2B_ (10)H_6Cl(PPh_3)]·0.5CH_2Cl_2(1), [(μ-I_(0.1)Cl_(0.9)(Ph_2PC_6H_4) _2Ni_2B_(10)H_6Cl(PPh_3)]·0.25CH_2Cl_2(2)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飞行 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等表征。两个族合物均为闭式十二顶双镍 十硼烷,镍、镍之间还分别存在Cl, Br和Cl,I桥且Cl,Br或I的占有率不同。簇合 物还具有两个邻位环化的Ni-P-C-C-B五元环。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阴离子对反应 产物有影响,二氯甲烷参与了反应。  相似文献   
74.
基于小波分解系数的贝叶斯人脸识别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彭进业  王大凯  俞卞章  李楠 《光子学报》2001,30(10):1263-1269
本文给出了贝叶斯人脸识别方法中匹配准则的多个近似表达式及一种实用的快速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反对称双正交小波变换的微分算子功能,提出了一种利用两幅人脸图象的小波变换系数差作为模式矢量的贝叶斯人脸识别方法,并利用AR人脸图象库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与基于图象灰度的类似方法相比,识别率提高8%左右.此外本文方法也提供了一条在图象压缩数据域中实现人脸识别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5.
激光对电视成像跟踪系统的软杀伤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电视成像跟踪系统的组成原理,在开展脉冲激光干扰CCD的实验基础上,进行了激光对电视成像跟踪系统的软杀伤实验与理论分析。实验指出,激光对电视成像跟踪系统的软杀伤主要是对CCD光电探测系统的软杀伤,软杀伤效果如何与激光成像是否位于跟踪系统的波门之内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6.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La2-x-yNdySrxCuO4体系中,静态电荷条纹的形成以及动态电荷条纹的运动都和晶格有一定的耦合.基于此,我们通过超声衰减测量研究了磁场对La2-x-yNdySrxCuO4(x=0.12, y=0, 0.4 and x=0.04, y=0)体系中电荷条纹的影响.对La1.48Nd0.4Sr0.12CuO4,我们发现70 K附近对应于静态电荷条纹形成的超声衰减峰以及此温度以下超声声速的异常硬化在零场和14T的强磁场下基本没有变化,说明静态电荷有序非常稳定,磁场对其没有影响.但是对La1.88Sr0.12CuO4样品,由于超导电性占主导地位,静态电荷序的形成被压制在很低的温度(10 K以下).我们发现低温下的超声衰减峰及声速硬化随磁场的增加而逐渐向高温方向移动,同时低温下的声速硬化加强.这意味着磁场能够钉扎La1.88Sr0.12CuO4中的动态电荷条纹.这一实验结果为La系超导体中静态电荷有序与超导电性之间的竞争提供了了进一步的证据.随着磁场的加强,超导序逐渐被压制,静态电荷序得以显现.La1.96Sr0.04CuO4的超声衰减特性测量结果显示,在团簇玻璃态下由于作为团簇畴壁的电荷条纹的运动而导致的超声能量损耗不随磁场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7.
通过Suzuki缩聚反应将发橙红光的2,7-二(2-噻吩基)-9-芴酮(DFT)引入聚芴主链,实现了两元光单分子聚合物白光发射,该聚合物作为发光层的电致发光器件ITO/PEDOT:PSS/PVK/发光层/CsF/Al的最大流明效率为1.0cd/A,色坐标为(0.41,0.36)。再将S,S-二氧-二苯并噻吩(SO)引入聚合物主链中,其电致发光器件的最大流明效率为3.5cd/A,色坐标为(0.34,0.32);此白光器件表现出优异的光谱稳定性。通过将DFT和SO单元引入聚芴主链,可获得有望应用于固态发光与显示的白光电致发光材料。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8.
 介绍了一台1.5MeV的C波段便携式无损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全密封加速管的设计、微波冷测和研制,热测结果表明该加速管满足加速器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9.
辛永春  章蓓 《发光学报》1999,20(1):43-46
利用一套CCD显微荧光图像观测和采集分析系统,分别在室 液氮温度下对半径为5μm发射波长0.65μm的InGaP半导体光学微盘的光图像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80.
基于小波分解系数的贝叶斯人脸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彭进业  王大凯  俞卞章  李楠 《光子学报》2001,30(10):1263-1269
本文给出了贝叶斯人脸识别方法中匹配准则的多个近似表达式及一种实用的快速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反对称双正交小波变换的微分算子功能,提出了一种利用两幅人脸图像的小波变换系数差作为模式矢量的贝叶斯人脸识别方法,并利用AR人脸图象库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与基于图像灰度的类似方法相比,识别率提高8%左右,此外本文方法也提供了一条在图像压缩数据域中实现人脸识别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