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9篇 |
免费 | 67篇 |
国内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36篇 |
晶体学 | 6篇 |
力学 | 49篇 |
综合类 | 7篇 |
数学 | 56篇 |
物理学 | 1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Co助剂对甲烷脱氢芳构化反应中Mo/MCM-22催化剂积碳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烷在Co-Mo/MCM-22催化剂上进行无氧脱氢芳构化反应的评价结果表明,Co的添加大大提高了Mo/MCM-22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采用程序升温表面加氢反应、程序升温表面二氧化碳反应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催化剂表面的积碳物种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反应后的催化剂表面主要存在两种积碳物种,H2主要与高温峰对应的积碳发生反应,而CO2对高温峰对应的积碳和低温峰对应的积碳都产生影响. Co的添加对高温峰对应的积碳和低温峰对应的积碳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32.
正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制备碳氢化合物或液体燃料等是CO_2化学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CO_2反应化学的主要内容~(1–4)。过渡金属单原子结构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电子和几何特性,其在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中通常会表现与传统的纳米粒子或者原子簇完全不同的催化性能~(5–8)。但是,过渡金属单原子结构催化剂的制备以及电催化二氧化碳还 相似文献
433.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维棒状BiPO4微晶,在此基础上采用浸渍-被烧法进行g-C3N4量子点表面修饰获得新颖的g-C3N4/BiPO4异质结。借助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镜(HRTEM)、能谱(EDS)、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等测试手段对所得样品的相组成、形貌和谱学特征进行了表征。选择罗丹明B(RhB)和苯酚作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所得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样品16%(w/w) g-C3N4/BiPO4对RhB降解的速率常数分别是纯和的g-C3N4和BiPO4的16倍和4.6倍。g-C3N4量子点与BiPO4之间形成异质结,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自由基捕获实验进一步表明,超氧负离子自由基(·O2-)是催化降解RhB和苯酚的主要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434.
采用简单沉积-沉淀法合成了Bi_2WO_6@Bi_2MoO_(6-x)F_(2x)(BWO/BMO_(6-x)F_(2x))异质结,借助XRD、XPS、TEM、SEM、EDS、UV-Vis-DRS、PC和EIS等测试技术对其组成、形貌、光吸收特性和光电化学性能等进行系统表征,并以模型污染物罗丹明B(Rh B)的光催化降解作为探针反应来评价Bi_2WO_6@Bi_2MoO_(6-x)F_(2x)异质结的光催化活性增强机制。形貌分析表明,所得Bi_2MoO_6微球由大量厚度为20~50 nm的纳米片组成;FE-SEM和HR-TEM分析表明,尺寸约为10 nm的Bi_2WO_6量子点均匀沉积在Bi_2MoO_(6-x)F_(2x)微球表面,形成新颖的Bi_2WO_6@Bi_2MoO_(6-x)F_(2x)异质结;与纯Bi_2MoO_6或者Bi_2WO_6相比,1∶1Bi_2WO_6@Bi_2MoO_(6-x)F_(2x)异质结表现出更好的光催化活性和光电流性质,其对RhB光催化降解的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为纯BMO和BWO的6.4和11.6倍。PC和EIS图谱分析表明,Bi_2WO_6量子点表面沉积显著提高Bi_2MoO_(6-x)F_(2x)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和迁移速率;活性物种捕获实验证明了·O_2~-和h~+是主要的活性物种。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了F-掺杂和Bi_2WO_6量子点之间的协同效应对Bi_2MoO_6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435.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O_2在Fe_3O_4(111)表面Fe_(tet1)和Fe_(oct2)两种终结的吸附行为。在Fe_(tet1)终结表面,当覆盖度为1/5 ML时,CO_2倾向于线性吸附;而在高覆盖度下,弯曲的CO_2与表面O作用形成CO_3~(2-)结构。在Fe_(oct2)终结表面,CO_2倾向于弯曲吸附,在1/6 ML和1/3 ML覆盖度时都可以形成CO_3~(2-)和-COO结构。覆盖度对Fe_(tet1)终结的表面影响很弱,但是对Fe_(oct2)终结的表面影响很大。从热力学上来说,CO_2在Fe_(oct2)终结表面的吸附要比Fe_(tet1)终结表面更有利。 相似文献
436.
采用甲醇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同步测定化妆品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探讨了流动相和色谱柱对6种邻苯二甲酸酯分离的影响,以及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定性分析的重要性和检测波长的选择,并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 8,检出限在4.0~10.0mg/kg,加标回收率为90%~98%,相对标准偏差为0.11%~1.13%.该方法灵敏、快速、高通量,可用于检测国际关注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为化妆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7.
A new Mn2Ni2 cubane complex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FT IR spectra and elemental analysis.The title compound [MnIII2NiII2(hmp)4(N3)4(O2CR)2](hmp-is the anion of 2-pyridinemethanol and O2CR-is α-na-phthaleneacetate)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ystem,space group P21/c with a = 10.519(5),b = 22.109(10),c = 23.235(9),β = 106.096(17)o,C48H42Mn2N16Ni2O8,Mr = 1198.28,V = 5192(4)3,Dc = 1.533 g/cm3,F(000)= 2448,μ = 1.258 cm1,Z = 4,the final R = 0.0875 and wR = 0.2020 for 3398 reflections with I > 2σ(I).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each Mn(III)center is octahedrally coordinated by two nitrogen atoms of azide anions and three oxygen atoms from three 2-pyridinemethanol anion ligands together with one oxygen atom from naphthaleneacetate.Each Ni(II)is octahedrally coordinated by two nitrogen atoms of 2-pyridinemethanol anion ligands as well as three oxygen atoms from three 2-pyridinemethanol anion ligands and one oxygen atom from naphthaleneacetate. 相似文献
438.
本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对C3H2 (环丙烯基自由基)与O(3P)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B3LYP/6-311++G**计算水平上优化了各驻点(过渡态,中间体,产物)的几何结构,在QCISD(T)/6-311++G**水平下计算了各物质的单点能量,在两种水平下计算了298K和600K时的能量。计算结果表明:C3H2 + O(3P) 反应可以生成P1 (C2H +HCO),P2 (C2H2 + CO) 和P3 (HC3O+H)三种产物。生成P1反应通道的能垒最低,即P1为主要产物,与实验的结果一致。产物P1可以通过路径:R→ IM1→ IM2→ P1获得。本文详细地讨论了C3H2 + O(3P) 的反应机理,并从理论上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C3H2 + O(3P)反应机理以及C3H2在大气中的燃烧过程。 相似文献
439.
以0.50mol.L^-1盐酸为底液,预镀汞膜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用微分电位溶出法对车间空气中镉进行测定,用标准加入法定量,在选定的条件下,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CV为1.256%-2.23%,平均回收率为96%-107%,本法与原子吸收法对比,测定结果显著性差异,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40.
氧化铈由于在氧化和还原气氛下具有快速Ce4+/Ce3+氧化还原循环作用,使其具有优异的储放氧能力,不仅可以分散和稳定金属粒子,还可在界面处与金属物种发生化学键合,并形成活性位点,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催化反应体系,且表现出显著的形貌效应.通过对氧化铈形貌进行调控,使其暴露特定(111)、(110)和(100)晶面,已成为调节金属-氧化铈相互作用强度及金属物种电子、几何结构,提高催化性能的有效策略,但对其机制及活性位结构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我们以氧化铈纳米粒子和纳米立方体为载体,其中氧化铈立方体平均尺寸为23 nm,主要暴露6个{100}晶面,边缘和截角暴露少量{110}及{111}晶面;球形氧化铈纳米粒子平均尺寸为11 nm,主要暴露{111}晶面;并进一步将2.0 wt%Pd物种分散在氧化铈立方体和球形纳米粒子上,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研究了钯物种在氧化铈球形粒子和立方体上的原子结构和化学环境,进而分析了纳米结构氧化铈形貌对钯物种分散的影响.在球形氧化铈纳米粒子上主要形成了平均尺寸为2.0 nm的非晶态Pd纳米粒子以及极小的Pd物种,这主要是因为球形氧化铈纳米粒子上丰富的表面氧空位可通过Pd-CeO2强相互作用和Pd物种紧密键合.氧化铈立方体上的晶态Pd粒子尺寸为2.9 nm,金属与载体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面,且Pd原子嵌入到氧化铈晶格中.同时,CO化学吸附测试也证明了氧化铈球形粒子上的钯分散度(70%)高于氧化铈立方体(52%).对于甲烷燃烧反应,主要涉及发生在金属粒子表面的PdO/Pd氧化还原循环,即Pd被O2氧化,PdO被CH4还原,富氧条件下决速步骤是PdO对CH4中C?H的活化,因此氧化铈立方体表面大尺寸的晶态Pd粒子被氧化后更容易被CH4还原,有利于PdO/Pd氧化还原循环,从而具有更高的活性和稳定性;然而在CO氧化反应中Pd/CeO2却呈现了相反的形貌效应,这是由于该反应遵循Mars-van Krevelen机理:CO吸附在金属Pd上,化学吸附的CO移动到钯-氧化铈界面,被氧化铈晶格氧氧化成CO2,产生的氧空位被表面氧补充,最后表面氧空位被气相氧补充;由于氧化铈球形粒子上的较小尺寸Pd具有更大的钯-氧化铈界面周长和更强的氧物种移动性,更易完成界面处的氧化还原循环,因此具有更高的CO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