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5篇
  免费   2093篇
  国内免费   2484篇
化学   4117篇
晶体学   222篇
力学   831篇
综合类   249篇
数学   1541篇
物理学   4782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294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273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247篇
  2014年   600篇
  2013年   389篇
  2012年   405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377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428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329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303篇
  1998年   259篇
  1997年   325篇
  1996年   308篇
  1995年   241篇
  1994年   253篇
  1993年   223篇
  1992年   248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54篇
  1988年   101篇
  1987年   102篇
  1986年   100篇
  1985年   88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55篇
  1982年   63篇
  1981年   48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0篇
  1965年   14篇
  1964年   14篇
  1963年   13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51.
利用直流等离子体沉积技术制备了含氢类富勒烯碳膜(FLC),在工业级白油润滑条件下考察了FLC薄膜润湿性、摩擦学特性和白油运动黏度对整个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5~150 mm~2/s的考察范围内,白油的运动黏度越小,其对FLC薄膜的润湿性越好;随着运动黏度的增大,白油分子量增加且分子链变长,在薄膜表面油膜吸附增强,油膜厚度增加,FLC薄膜摩擦系数逐渐减小,于32 mm~2/s时达到最小值(0.114),随着黏度进一步增大,过高的运动黏度增加了黏性阻力和摩擦阻力,FLC薄膜摩擦系数反而上升;同时,FLC薄膜的磨损率随黏度增大而减小,当黏度超过26 mm~2/s之后,变化幅度趋缓。  相似文献   
952.
洁净核能源技术和D-Li强中子源的应用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国际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加速器驱动核动力装置技术,及其在未来洁净核能源开发和利用核嬗变方法处理核废料等方面的应用意义和可行性的同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立足国内,利用中能(40MeV)、强流(2×125mA)质子加速器作D-Li超强中子源,开展零功率加速器驱动核裂变装置技术的原理性研究和核嬗变、聚变材料、抗核加固及核物理研究,以及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初步设想. The accelerator driven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projects in the world, is evaluated. Some of its applications on transmuting nuclear waste, producing fission energy and doing scientific researches are also discussed. A proposal of using high intensity D Li fast neutron source as driven source of a zero power accelerator driven fission facility is outlined for the principle research and multi application purposes based on the present scientific...  相似文献   
953.
采用渐近分析方法对考虑了界面能各向异性的单相二元合金平界面定向凝固过程进行了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了特定条件下的零级、一级渐近解,并通过对长波段渐近解的讨论得出了适用于整个波段的色散关系.分析表明零级渐近解等效于成分过冷理论,而一级渐近解则与M-S稳定性理论一致.在稳定状态控制参数(抽拉速度和温度梯度)的选择图中,界面能各向异性增大了不稳定区域,且在高速和高温度梯度时的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954.
本文应用弹塑性理论研究了被测试样的屈服强度、应力场对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过程中钻孔附加应变的影响,使用简化的理论模型推导了低速旋转钻头钻孔产生附加应变的一般表达式.结果表明钻孔引入的附加应变与被测试样的原始残余应力状态有关,随应力水平增加而增大,在压应力减小到某一临界值σ时,钻孔附加应变为零。在 Ly12铝合金上的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55.
王上文  李来生  易绣光 《色谱》2007,25(6):838-843
在反相和正相色谱模式下,研究了几种嘌呤衍生物在葫芦[6]脲单轮烷键合硅胶固定相上的高效液相色谱行为,并在反相模式下与ODS固定相进行了比较,考察了流动相中甲醇含量、流动相pH值和离子强度对嘌呤化合物保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反相模式下,嘌呤化合物与葫芦[6]脲单轮烷键合相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除疏水作用外,分离过程中还存在与ODS不同的色谱分离机制。在正相条件下,多作用力的色谱分离机制同样存在。葫芦[6]脲单轮烷键合相与溶质之间存在疏水、氢键、π-π和偶极-偶极等多种作用力,协同作用提高了固定相对嘌呤化合物的分离选择性。  相似文献   
956.
iR降近于零的长光程薄层光谱电化学池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R降近于零的长光程薄层光谱电化学池的设计庞代文,王宗礼,张敏(武汉大学化学系,430072)光谱电化学方法是光谱方法与电化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将电化学研究层次提高到分子水平的强有力的手段。实现此方法的前提是先设计出简单方便的电化学接口,即光谱电...  相似文献   
957.
研究了二苯基二氯硅烷与双酚-A在等克分子比条件下的缩聚反应动力学。采用熔融缩聚时反应速率规律性复杂,结果无法处理;而用萘、二苯醚、苯乙酮等溶剂稀释至一定程度后,前期反应动力学呈现二级反应规律。当温度相同时,溶剂极性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常数的对数与绝对温度的倒数标绘呈线性关系,获得在萘、二苯醚、苯乙酮中缩聚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7.1千卡/克分子,24.8千卡/克分子,10.3千卡/克分子。Lewis碱及其盐对此反应有显著的催化效应。验证了缩聚反应过程中体系极性改变时,反应速率即发生对应的变化,阐明了熔融缩聚反应速率不稳定的原因。提出了反应系按S_N2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958.
The transition process to film pool boiling in microgravity i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board the Chinese recoverable satellite S J-8. A quasi-steady heating method is adopted, in which the heating voltage is controlled to increase exponentially with time. Small, primary bubbles are formed and slid on the surface, which coalesce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large coalesced bubble. Two ways are observed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nucleate to film boiling at different subcoolings. At high subcooling, the coalesced bubble with a smooth surface grows slowly. It is then difficult for the coalesced bubble to cover the whole heater surface, resulting in a special region of transition boiling in which nucleate boiling and local dry areas can coexist. In contrast, strong oscillation of the coalesced bubble surface at low subcooling may cause rewetting of local dry areas and activation of more nucleate sites, resulting in an abrupt transition to film boiling.  相似文献   
959.
郑齐文  崔江维  王汉宁  周航  余徳昭  魏莹  苏丹丹 《物理学报》2016,65(7):76102-076102
对0.18 μm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的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NMOSFET)及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开展了不同剂量率下的电离总剂量辐照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相同累积剂量, SRAM的低剂量率辐照损伤要略大于高剂量率辐照的损伤, 并且低剂量率辐照损伤要远大于高剂量率辐照加与低剂量率辐照时间相同的室温退火后的损伤. 虽然NMOSFET 低剂量率辐照损伤略小于高剂量率辐照损伤, 但室温退火后, 高剂量率辐照损伤同样要远小于低剂量率辐照损伤. 研究结果表明0.18 μm CMOS工艺器件的辐射损伤不是时间相关效应.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提出了解释CMOS器件剂量率效应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60.
高性能低成本的担载型铂基催化剂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实用化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利用高比表面积、高稳定性、容易负载金属的载体实现 Pt颗粒的高度分散,既可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又可提高 Pt的利用率以降低成本,是担载型 Pt基催化剂实用化的有效途径.碳材料是一种常用的催化剂载体,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发展了一种高性能的碳纳米笼材料,并可通过异原子掺杂调变其表面性能,提高其活性和负载能力.我们采用原位氧化镁模板法制备氮掺杂碳纳米笼:以具有多级结构的碱式碳酸镁作为氧化镁模板的前体,吡啶为碳源和氮源,经高温热解沉积,在原位形成的氧化镁模板表面形成氮掺杂的石墨化碳纳米薄层;经稀盐酸浸泡并洗涤,获得高纯度的氮掺杂碳纳米笼.氮掺杂碳纳米笼具有分等级的微纳米结构、高导电性、高比表面积和可调变的孔结构,结合表面氮原子的锚钉作用,氮掺杂碳纳米笼有望成为电化学催化剂 Pt的优良载体.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文探索多级结构氮掺杂碳纳米笼(hNCNC)作为新型载体负载 Pt的能力,并评价所构建的负载型催化剂 Pt/hNCNC的电催化性能.通过简便的微波辅助多元醇还原法,将氯铂酸还原成 Pt纳米粒子负载于 hNCNC的表面.为了揭示氮掺杂的效应,我们对比研究了具有相似分级结构但无掺杂的碳纳米笼(hCNC)以及商业化活性炭(Val-can XC-72)作为载体的情况.经热重(TG)和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三种催化剂 Pt/hNCNC、Pt/hCNC和 Pt/XC-72的负载量均接近理论负载量(23.1 wt%),都主要以金属态存在.然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 Pt/hNCNC的 Pt分散状态优于 Pt/hCNC,更远优于 Pt/XC-72. Pt/hNCNC的平均 Pt粒径最小,仅约3.3 nm.这种良好的分散状态主要得益于氮原子掺杂,高负电性的氮原子改变了局域的表面极性,有利于 Pt颗粒的成核,也有利于固定 Pt颗粒.
  由于 hNCNC对 Pt的优异分散能力, Pt/hNCNC表现出高的电化学活性面积.氢吸附和一氧化碳溶出伏安曲线表明, Pt/hNCNC的电化学活性面积高于 Pt/hCNC和 Pt/XC-72,这与显微观察和 X射线衍射(XRD)结果相吻合. Pt/hNCNC展现出优异的甲醇电催化氧化活性和高稳定性,其催化电流明显高于 Pt/hCNC和 Pt/XC-72,电流衰减亦慢于 Pt/hCNC和 Pt/XC-72. hNCNC的分级微纳米结构有利于孔内传质和电子输运,从而提高反应速度. hNCNC的氮掺杂有利于 Pt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增强了载体-金属相互作用,提高了电化学活性面积和催化活性.为了进一步考察 hNCNC对 Pt的负载能力,本文还考察了高负载量 Pt/hNCNC的性能.在负载量高达60 wt%时, Pt/hNCNC中的 Pt颗粒仍无明显聚集,其甲醇氧化电流增加了30%,可以有效提高 DMFC的输出电流密度.
  综上可见, hNCNC可以有效分散并稳定 Pt颗粒,从而提高电化学活性面积和甲醇电催化氧化活性,优于未掺杂的碳纳米笼和传统碳材料,展示了 hNCNC高分散 Pt颗粒用作 DMFC的高效阳极催化剂的重要前景,也表明 hNCNC有望成为应用广泛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