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4篇
  免费   2100篇
  国内免费   2469篇
化学   4109篇
晶体学   222篇
力学   831篇
综合类   249篇
数学   1537篇
物理学   4765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92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247篇
  2014年   600篇
  2013年   388篇
  2012年   405篇
  2011年   439篇
  2010年   377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428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329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303篇
  1998年   259篇
  1997年   325篇
  1996年   308篇
  1995年   241篇
  1994年   253篇
  1993年   223篇
  1992年   248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54篇
  1988年   101篇
  1987年   102篇
  1986年   100篇
  1985年   88篇
  1984年   73篇
  1983年   55篇
  1982年   63篇
  1981年   48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0篇
  1965年   14篇
  1964年   14篇
  1963年   13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铝酸钠和含硅铝酸钠溶液结构和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铝酸钠和硅铝酸钠溶液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粘度、表面张力、丁达尔现象和聚沉等光谱和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测定,分析了硅在铝酸钠溶液中的行为.认为硅主要是取代Al-O-Al结构中的Al,形成Al-O-Si结构和Al-O-Si-O-Al-O结构等多种形式硅氧铝键以及由氢键相连的大分子结构.这种结构直接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表现为随硅含量增加表面张力增加,粘度上升,具有丁达尔现象等.说明含硅铝酸钠溶液中存在大分子的胶性基团,属于无机高分子溶液,这种网络状"大分子"结构是硅铝酸钠溶液稳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2.
合成了双氯桥双核钯配合物[Ph_2P(o-C_6H_4CO)PdCl]_2·2CH_2Cl_2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和晶体结构测定,研究了其催化氢化性能。在30~80℃、氢分压1.0~5.0MPa的范围内。发现该配合物是催化氢化丙烯酸为丙酸的有效催化剂.晶体[Pd_2Cl_2(C_(19)H_(14)OP)_2]·2CH_2Cl_2属P1空间群,a=0.9304(3)nm,b=1.0392(2)nm,c=1.1062(3)nm;a=102.78(2),B=97.35(3),γ=95.25(2),V=1.0264nm~3,M=1032.17,2=1,Dc=1.670g/cm~3,u=13.695cm~(-1),F(000)=512,用1945个独立衍射精修结构,最终R=0.036。  相似文献   
153.
用直径7 μm的碳纤维组合成超微圆盘电极,以聚苯胺修饰电级.以阶梯扫描法、循环伏安法、双阶跃计时电量法和交流阻抗法等,研究了Cd2+在该电极上的表面络合吸附特性和电极过程.在循环伏安图上出现两个还原峰,实验和理论都证明,由于电极表面的聚苯胺对Cd2+的特性吸附,形成电活性的表面吸附态络合物.因此,这种表面络合物首先被还原,形成峰电位-0.90 V处的表面络合吸附波,还原峰电位比Cd2+直接还原电位(-0.98 V)正移,循环反扫时,氧化波无峰形.根据实验数据推测了电极过程的反应机理,证实该还原波具有扩散和表面反应同时控制的表面络合吸附波的特性.理论计算与实验基本一致,并求得了表面吸附态配合物的形成常数、吸附量和表面络合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实验还证实,在峰电位-1.06 V 处的还原波,是Cd2+的表面吸附还原态诱导而产生的催化氢波.  相似文献   
154.
分别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研究了Friedel—Crafs后交联型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St-DVB)大孔吸附树脂对水溶液中多种低级一元醇的吸附性能,测定静态吸附等温线和动态吸附曲线,并分别按照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进行拟合.结果显示,树脂对水中低浓度低级一元醇的吸附过程属于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树脂吸附能力随着一元醇碳原子数的增加,即分子内疏水基团质量的增加而增加;树脂对直链醇的吸附能力稍强于同分异构的支链醇.  相似文献   
155.
在微波促进下,由2-甲基-β-萘噻唑和取代芳香醛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苯乙烯基-β-萘噻唑染料,该法操作简便,收率高.产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MR,MS,IR,UV-vis确证.  相似文献   
156.
变温红外光谱研究多嵌段聚氨脂脲的微相分离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对由聚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3.5-二乙基甲苯二胺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组成的多嵌段聚氨酯脲(SPUU)的微相分离行为的影响.从室温逐步升温到310℃的过程中,氨基甲酸酯键(UT)之间形成的氢键大量解离,而脲键(UA)之间形成的、具有平面状双分叉结构的氢键在130~200℃范围却大量生成;从310℃缓慢冷却到室温后,部分游离的UT重新形成氢键,而硬段之间形成的UA氢键的含量又有所增加.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SPUU的微相分离程度.  相似文献   
157.
基于Internet的化学学习模式与化学网络资源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化学》2003,18(3):42-46
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 ,给化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化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可以很好地与Internet技术结合 ,Internet巨大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能适应网络时代化学教育需求的全新的学习模式。分析并提出了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的化学学习模式 ,以及如何在化学教育中深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8.
Investigation on False Peak Phenomena in On-line Sweeping Technique in MEK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更亮  李保会  王德先  陈义 《中国化学》2002,20(12):1579-1583
IntroductionMicellarelectrokineticchromatography (MEKC)wasinventedtoextendtheutilityof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andpermittedtheseparationandanalysisofneutralcompounds .ButjustlikeothermodesofCE ,MEKCarehamperedbythelowconcentrationsensitivityoftheultra …  相似文献   
159.
正交试验选择组织电极的最佳分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氢  邓家祺 《分析化学》1994,22(6):615-618
本文用正交试验法对花椰菜组织L-抗坏血酸传感器和香蕉组织儿茶酚类化合物传感器的分析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与单因子分析方法及4种儿茶酚类化合物之间正交试验结果的比较,说明用正交试验选择组织传感器的最佳分析条件,在少量的试验次数内,得到较多的分析实验信息,是一种较理想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60.
焦化苯中的噻吩与乙醇在HZSM5沸石上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化苯中加入少量的乙醇,在一定的温度下用HZSM5催化剂能将其中的噻吩分解生成硫化氢及微量的重组分硫化物.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乙基正碳离子的存在是加速噻吩分解的主要原因,且当反应温度高于400℃时,HZSM5催化剂脱噻吩活性的稳定性较好;在n(B)/n(EtOH)=656(B为焦化苯),温度400℃,常压,WHSV35~39h-1的条件下,焦化苯中噻吩的脱除率可达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