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96篇
化学   163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40篇
综合类   30篇
数学   90篇
物理学   2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利用荧光光谱、 同步荧光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以及分子对接模拟方法研究了黄腐酸(FA)与胃蛋白酶(PEP)之间的相互作用. 荧光光谱分析表明, FA-PEP荧光猝灭的类型为静态猝灭. 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静态猝灭双对数公式计算得到猝灭常数Ksv和结合位点数n. 根据Vant’t Hoff方程计算得到热力学常数ΔH=-59.86 kJ/mol, ΔS=-98.13 J·mol -1·K -1, ΔG=-30.62 kJ/mol(298 K). 热力学分析表明, 氢键和范德华力是PEP与FA之间的主要结合力, 其反应为自发过程. 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 计算得到PEP和F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436 nm, 表明在FA与PEP之间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 在FA存在下PEP的肽链骨架结构发生了改变. 此外,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同步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 FA使PEP的二级构象发生变化. 分子对接模拟结果表明, FA引起PEP荧光猝灭的结合作用力不仅有氢键和范德华力, 还有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562.
采用化学 物理交联法制备了聚乙烯醇/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PVA/CS/n-HA)复合水凝胶材料。 通过对比其含水率、拉伸强度、红外光谱和TG谱图,探讨了PVA含量及戊二醛加入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m(PVA)∶m(CS+n-HA)=5∶1,戊二醛质量分数为2%时,复合水凝胶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含水率为82.0%、拉伸强度为2.14 MPa、断裂伸长率为343.26%;同步热分析表明,25~140 ℃,仅存在水分的蒸发,直至360 ℃材料才发生分解,说明材料的热稳定性良好;红外分析表明,CS与戊二醛发生了交联反应。  相似文献   
563.
通过常规水溶液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含不同中心杂原子的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XW_(12)O_(40)~(n-)(简写为XW_(12),X=P~(5+),Si~(4+),B~(3+),Zn~(2+)),并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Raman)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循环伏安曲线(CVs)对其光、电活性进行了研究.以甲基橙为光催化降解底物,考察了中心杂原子、催化剂用量、底物分子浓度和体系的p H值等对多金属氧酸盐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不同中心杂原子的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顺序为Zn W_(12)PW_(12)Si W_(12)BW_(12).  相似文献   
564.
制备了纳米NiO-还原石墨烯复合修饰电极(NiO-rGO/GCE),并用于多巴胺(DA)的检测。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D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该修饰电极对DA有良好的催化作用。DA浓度在5.0×10-7~3.2×10-5 mol/L范围内与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8×10-8 mol/L。用该修饰电极直接测定了血清中DA含量,回收率在97.8%~101.1%之间。  相似文献   
565.
聚苯胺/聚氯乙烯和聚苯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物薄膜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欧阳萌,龚克成(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广州510641)莫党,王惠,林位株(中山大学物理系广州510275)关键词聚苯胺复合物,光学透过率,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对于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  相似文献   
566.
在气流床快速热解装置上,系统地研究了内蒙东胜烟煤在氢气和氮气气氛中的快速热解行为。结果表明:在常压、700℃,煤在氢气氛中快速热解获得的液态烃的产率达2.6%,比在氮气氛中提高了80%,在6.0MPa的压力下,在氢气氛中的液态烃的产率是氮气氛的17倍;在常压、800℃时,在氢气氛中热解获得的甲烷产率达8.0%,比在同条件的氮气氛中提高了2.5倍,6.0MPa、700℃时,在氢气氛中的甲烷产率是氮气氛的5.3倍。烟煤在氢气氛中快速热解更有利于获取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三酚(苯酚,甲酚,二甲酚)和甲烷  相似文献   
567.
不同pH条件下木质素磺酸钠的静电逐层自组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源于造纸废液中的木质素磺酸钠(SL)为研究对象,利用静电逐层自组装技术,与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AC)交替吸附,制备木质素磺酸钠的自组装多层吸附膜.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木质素磺酸钠在固体表面的静电吸附规律.木质素磺酸钠的自组装过程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来监控,而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用原子力显微镜来观察.研究表明,SL与PDAC多层吸附膜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强度随层数增加而线性增长,说明SL/PDAC多层吸附膜的厚度增长是以逐层自组装的方式进行的.木质素磺酸钠浸渍溶液的pH值对多层吸附膜的厚度和表面形貌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pH值越低,越有利于生成吸光度高的自组装膜,而得到的自组装膜的表面粗糙度越大。  相似文献   
568.
无需任何样品预处理,采用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电离质谱(DAPCI-MS)技术直接对涂覆在载玻片表面的食用油样品和地沟油样品进行检测,快速获得了不同油类样品的质谱信号;并运用改进的反向传输(BP)人工神经网络对DAPCI-MS所得到的油类样品质谱数据进行有监督的分类识别,建立多分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DAPCI-MS能够承受食用油中复杂基体的影响,可对油类样品进行直接快速质谱分析;误差反转(BP)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分类判别能力,对食用油样品质谱数据识别效果比较理想,能够在对地沟油和非地沟油样品进行有效区分的同时,实现对不同品种的食用油的分离及分类判别。本方法分析速度快,信息提取准确,识别精度高,对快速质谱技术结合神经网络在该领域的应用以及食用油品质的快速鉴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69.
非等温结晶对PLLA的热行为和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聚L-乳酸(PLLA)熔化非等温熔融结晶, 采用DSC、POM、SEM等技术研究了降温速率对PLLA的热行为和形貌的影响. PLLA在低降温速率(2 ℃·min-1)下的结晶在118 ℃伴随有结晶机制的转变. 玻璃化温度和结晶度随着降温速率的降低而增大. 随着降温速率的降低, 球晶尺寸增大, 当降温速率为10 ℃·min-1 时, PLLA 为无定型材料. 采用模压成型的方法并控制降温速率制备了具有球晶结构的条状PLLA 生物材料, 与高降温速率下制备的PLLA相比,低降温速率下获得的具有球晶结构的PLLA材料的断面更光滑和致密, 但脆性增强.  相似文献   
570.
A new 8-hydroxyquinoline derivative(5)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SI-MS,~1H NMR spectroscopy,elemental analysis and IR spectroscopy.The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mpounds 5,6 and 7 were also deteminedby UV-vis and FL spectroscopy.The vibrational frequency of ligand 5 predicted by using B3LYP method is in good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values.The composit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copper(Ⅱ)and zinc(Ⅱ)complexes were confirmed to be Cu(C_(29)H_(21)N_2O)_2·H_2O(6)and Zn(C_(29)H_(21)N_2O)_2·H_2O(7)by elementary analysis,thermogravimetry analysis and IR spectrosco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