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化学   201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44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39篇
物理学   2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文章主要研究考虑地球自转时,科里奥利力对平抛运动带来的影响,并求出科里奥利力对平抛体落地时间的影响和落地位置的偏移量.  相似文献   
522.
孙静  马会利  安众福  黄维 《发光学报》2020,(12):1490-1503
高分子长余辉发光材料具有无定态结构、可加工性能好、发光寿命长、成本低廉等优点,对拓展纯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高分子发光材料的长余辉发射,当前主要是利用杂原子或者重原子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提高单/三线态激子间的系间窜越能力;高分子基质中的氢键、卤键、离子键等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为磷光基团提供刚性环境,抑制其三线态激子的非辐射跃迁和猝灭。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分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523.
基于非共线体波混频的方法,本文对金属材料中裂纹尖端的塑性变形区开展定位表征研究。基于二阶微扰理论和矢量分析方法,理论研究非共线体波混频的共振条件及其定位塑性变形区的机理。有限元仿真表明,两横波混频产生的纵波可用于定位塑性变形区。以A17075-T6材料为检测对象,通过实验证明两列横波混频定位裂纹尖端塑性区的可行性。实验中分别选取中心频率为5 MHz-5 MHz的两列横波和4.75 MHz-55.25 MHz的两列横波作为基波,利用非线性超声混频参量定位表征裂纹尖端的塑性变形区。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频率对产生的非线性超声混频参量峰值区域与试样中塑性区位置吻合度比较好,可以看出非线性超声混频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定位金属裂纹尖端塑性区。  相似文献   
524.
采用非线性超声混频方法对金属基复合结构的粘接强度进行表征研究。以不同固化剂含量的铝合金丙烯酸酯粘接结构作为检测对象,基于非线性超声混频的共振条件及其作用机制,并结合粘接固化机理,开展了非线性超声混频实验。非线性超声混频模式选取两列横波生成和频纵波的方式,实验测量并计算不同基频周期数下的超声非线性参量。通过拉伸实验标定粘接结构的粘接强度,并采用扫描电镜分析拉伸断面微观结构,进而分析超声非线性参量与粘接强度的关系。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周期的基频信号激励下,超声非线性参量随着粘接强度的增大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研究表明非线性超声混频信号对金属基复合结构粘接强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可以适用于类似结构件粘接强度状态弱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525.
酶-光偶联催化系统(EPCS)集成了半导体的光吸收能力和酶的高活性/特异性,可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实现太阳能驱动的有用化学品合成.作为EPCS中的“能量货币”,辅因子(如NAD(P)+和NAD(P)H)参与了约80%的酶促氧化还原反应,且在酶-光间充当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然而, EPCS涉及光催化和酶催化反应,涉及分子、电子和质子传递过程,属于典型的复杂多相反应,导致其光-化学转化效率与理论值差距较大.本文从微观尺度对EPCS中分子-电子-质子传递过程进行了理解和剖析,系统介绍了自然界光合作用和EPCS中的“新三传”(即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现象.与传统化工领域通过强化宏观尺度上“三传”提升单元操作过程效率的方法类似,本文总结并提出了通过协调优化“新三传”(即分子传递、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来强化EPCS中物质-能量耦合关系,进而提升光-化学转化效率的新策略.其中,分子传递主要包括电子供体分子从反应液向催化剂传递以及辅因子分子在光催化模块和酶催化模块间穿梭;电子传递主要包括光生电子从其生成位点到光催化剂表面进而到电子媒介的传递;质子传递主要包括质子从溶液或催化剂表面向电子媒介的传...  相似文献   
526.
全球气候变化与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促使人们关注大气臭氧含量的变化.臭氧通常通过天底卫星实现全球连续观测,进而获得全球柱浓度,但随着对臭氧的深入研究,全球臭氧分层观测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将加权乘代数算法与辐射传输模型SCIATRAN相结合,采用2011年Chappuis-Wulf波段的SCIAMACHY临边辐射数据,反演出15—40 km高度之间的平流层臭氧廓线,解决了全球臭氧分层观测问题.在全球臭氧分层图中,观测到全球臭氧传输从低纬度地区的形成上升到中高纬度地区的消耗下降的整个过程,这与布鲁尔-多布森环流直接相关.在9—10月南极臭氧空洞最严重时期,南极极地环流对臭氧传输的阻碍作用明显,极地环流出现“透明墙”效果.一方面赤道臭氧难以传输至南极地区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南极地区上空存在的臭氧消耗物质滞留导致臭氧消耗加速,低补充和高消耗共同造成南极臭氧空洞.全球臭氧分层观测为全球臭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会促进人们对臭氧形成、传输以及消耗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