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41篇
化学   324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21篇
物理学   1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利用硝酸铝、硝酸锶/硝酸钡、尿素为原料,以一定比例H2O/正丁醇/CTAB的混合液作传递压力的介质进行反应,然后将得到的前驱体在还原气氛下高温煅烧,得到亮度高、余辉时间长的MAl2O4∶Eu^2+,Dy^3+纳米结构长余辉发光材料。TEM测试表明,高温煅烧后得到的MAl2O4∶Eu^2+,Dy^3+均为棒状结构,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均为宽带,主发射峰分别为513和498 nm,是典型的Eu^2+5d→4f跃迁。在对单掺Eu^2+与双掺Eu^2+,Dy^3+比较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双掺Eu^2+和Dy^3+的强度增加,且余辉增强。材料的余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由最初的快减过程和随后的慢减过程组成,符合I=t^-1.1双曲线规律。该方法操作简单,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下均合成出了棒状MAl2O4∶Eu^2+,Dy^3+,不需球磨,可直接应用。  相似文献   
112.
煤的超临界醇萃取脱硫:Ⅰ.间歇式反应器实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采用100ml间歇式反应器对难脱硫的高变质焦煤进行了超临界醇萃取脱硫的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萃取时间、醇/煤比对脱硫的影响,并研究了有机硫煤样的脱除规律,比较了甲醇、乙醇脱硫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脱硫率增加,在400℃,50min时发生硫的再吸收而导致脱硫率下降;随醇/煤比增加脱硫率上升,其主要原因是醇/煤比增大有利于化学键的断裂。从脱除有机硫的角度而言,没有必要先用HNO_3处理煤样;甲醇、乙醇的脱硫效果相差不大,气相产物中CH_4、C_2H_6的含量取决于所使用溶剂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3.
神木煤有机显微组分的结构特征与热转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通过手选和重液浮选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从神木煤中分离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并对其进行元素分析、FT-IR、13CNMR和TG/DTG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神木煤镜质组和惰质组的最佳分离密度为1.320 g/cm3~1.324 g/cm3和1.378 g/cm3~1.382 g/cm3,此时分离纯度分别为97.55%和96.90%。镜质组有较高的H含量,较低的芳香度0.51和数量较多的氢键;惰质组有较高的碳含量,较高的芳香度0.76,原煤的芳香度介于两者之间为0.68。FT-IR分析表明,镜质组比惰质组有较多的氢键,脂肪氢含量和较少的Har/Hal比。随温度增加,镜质组和惰质组的芳香氢含量和Har/Hal比增加,而脂肪氢含量减少。相同温度下,惰质组的Har/Hal比始终高于镜质组。TG/DTG分析表明惰质组比镜质组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原煤的热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在相同的Har/Hal比时镜质组中剩余挥发分比惰质组的少,反映出惰质组的组成(较高的芳香度和较低的脂肪氢含量)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4.
ZSM-5沸石的吸附性能和微孔体积填充理论适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真空重量法测定了自制的ZSM-5沸石对苯(20—300℃)和水(20—200℃)的吸附等温线;比较了用或不用有机胺合成的该沸石的吸水性能;探讨了微孔体积填充理论(TVFM)对沸石—蒸气体系的适用性。对ZSM-5—C_6H_6和ZSM-5—H_2O体系分别给出n值为1.3和0.9的指数式吸附平衡方程,并在较宽温度和填充率范围内计算吸附等温线和用这种新的形式确定沸石微孔体积,得到了与实验值较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5.
固态多环芳烃化合物的THz时域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室温下对芳烃化合物萘、联苯、葸、α-萘酚和β-萘酚在3-73cm^-1(0.1.2.2THz)频谱范围内进行了光谱测量。结果表明,多环芳烃化合物在此波段有不同的吸收特征。不能形成氢键的萘、联苯和蒽在67cm^-1(2.0THz)附近均有一吸收峰,这可能是由于分子之间的振动即晶格振动所引起的;而能够形成氢键的口一萘酚和卢.萘酚,其吸收峰可归结于分子间氢键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集体振动模式。1Hz时域光谱不仅能够鉴别分子结构存在微小差别的化合物而且还能鉴别同分异构体。  相似文献   
116.
采用带程序升温控制的、可在加压下测定煤着火特性的装置,在程序升温速度(7.5℃/min)和加压条件下,测定了影响煤和煤焦着火特性(着火温度与燃烧时间)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煤的粒度、试样质量、空气流量、系统压力和氧分压等。试验表明,这些因素的影响与煤中挥发份有一定的关系,着火温度和燃烧时间随总压或氧分压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7.
标题簇合物分子中所含的Co6为八面体结构,这一主干结构从化学上开始合成以来,已历经十余年[1].由于硫族元素的钻原子簇合物具有如下两方面的作用:它与一些多相钻一硫催化剂的表面结构相当类似,因而可作为其研究模型.另外该簇合物分子可以进行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且不改变本身结构,依此特性又可作为电子库材料和生物酶电子传递研究的模拟物.所以人们对它的研究兴趣渐趋强烈.大量这些簇合物的合成、结构测定等见诸报道[1-3].主要的分子类型为Co6(μ3-E)8(PR3)6(E:-S,-Se;R:-Et,-Ph.).对于它们的研究,详细了…  相似文献   
118.
在环己二胺衍生的方酰胺催化剂作用下,实现了曲酸衍生物和2-萘偶氮羧酸酯的不对称[3+2]环化反应,以中等收率和高对映选择性合成了一系列吲哚啉并吡喃酮化合物。并对产物培养单晶,确定了产物的绝对构型。  相似文献   
119.
土壤湿度对鄱阳湖湿地植物芽库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分含量对非淹水期湿地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影响较大,但目前相关研究不足。为了研究土壤湿度对湿地植物芽库萌发和生长的影响,本文采用控制实验分析不同土壤湿度条件(0%,20%,40%,60%,80%,100%)下鄱阳湖湿地3种优势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芽的萌发率、萌发时间及生物量等指标。研究发现:土壤湿度变化对灰化薹草、虉草、南荻芽的萌发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土壤水分干旱或过度饱和均能抑制3种植物芽的萌发。南荻和虉草芽的萌发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灰化薹草芽的萌发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3种植物芽的萌发率均为虉草南荻灰化薹草,土壤湿度达80%时,虉草芽的萌发率明显高于灰化薹草和南荻。另外,在不同土壤湿度下,南荻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植物,而当土壤湿度小于60%时,灰化薹草的根长大于南荻和虉草。本研究结果表明,退水后湿地洲滩土壤水分含量能够影响植物芽的萌发与生长。研究结果能够为揭示鄱阳湖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0.
采用热机械分析仪、高温热台显微镜、XRD及FactSage软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五彩湾煤灰的烧结特性及不同添加剂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沙子(SiO_2含量约为80%)和煤矸石(SiO_2含量为54%,Al_2O_3含量为42%)能改变煤灰的烧结特性(烧结温度和烧结速率),但不同添加剂改变的程度不同。添加10%的沙子能使烧结温度提高70℃,而0-15%煤矸石不能使烧结温度升高。此外,烧结速率随添加剂增多而减小,烧结区间随添加剂增多而延长。进一步研究表明,添加剂能够改变煤灰初始液相温度、组成、含量、煤灰中硫酸盐的分解温度及初始液相温度从而改变煤灰的烧结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