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化学   216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15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29篇
物理学   1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伟亚  万昕  李丽霞  王成云  金淑培  邢钧 《色谱》2014,32(10):1152-1156
短链氯化石蜡(SCCPs)是我国皮革加脂过程中常用的添加剂,但近年已被欧盟等列为禁止使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SCCPs结构复杂,且皮革基质干扰严重,目前尚没有完善的皮革制品中SCCPs的标准检测方法。本文采用硅胶为固相萃取柱萃取,以正己烷-二氯甲烷(2:1,v/v)为洗脱剂,使SCCPs与皮革基质中的干扰组分完全分离,建立了用于测定皮革制品中SCCPs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方法。该方法的回收率为90.47%~99.00%,检出限为0.069~0.110 mg/kg,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20%~6.69%。该方法适用于皮革中SCCPs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2.
锂硫电池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多电子反应的二次电池体系之一.单质硫与锂反应的理论比容量为1675 mA h g?1,质量比能量达2600 W h kg?1,远远高于现行的传统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同时硫又具有来源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制约了锂硫电池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3.
手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材料,由于具有比表面积大、结构多样、孔尺寸可调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等特点,而备受色谱分离领域的关注。该文以(1R,2R)-1,2-环己烷二甲酸(H2L)和4,4'-联吡啶(bpy)为配体与铜离子反应,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具有二维手性网状结构的手性MOF[Cu_3(HL)_2(L)_2(bpy)_3]·4H_2O。将该手性MOF作为手性固定相制备了高效液相色谱柱。为了考察MOF[Cu_3(HL)_2(L)_2(bpy)_3]·4H_2O的手性识别能力,在正相色谱(流动相:正己烷-异丙醇)条件下,对一系列外消旋化合物在手性MOF柱上进行了拆分。该手性MOF柱对醇类、酮类、酸类、环氧化合物和醚类等10种手性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拆分效果。对该手性MOF柱的重现性、稳定性作了评价,考察了进样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手性MOF柱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4.
含硫化合物在有机合成、药物化学以及材料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在C-S键的构建领域进行了很多工作.在构建C-S键的众多方法中,金属催化的C-S键合成反应是一类很重要的反应,但是此方法存在着催化剂对空气敏感、环境不友好等问题.因此,发展无金属催化的C-S键构建反应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我们在碘催化相关反应方面的研究,本文报道了一种碘催化的硫化吡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我们选用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与二苯二硫醚为底物进行条件筛选实验,发现I2(10%)为催化剂,二氧六环为溶剂,H2O2为氧化剂为最优化的实验条件,目标产物硫化吡唑啉酮最高产率为88%.在最优化的反应条件下,我们尝试了带有不同官能团(NO2,Cl,OH等)的吡唑啉酮与二硫醚的反应,均能以较高产率得到目标产物.当含有杂环的二硫醚(2,2'-二硫二吡啶)作为反应底物时,也能以中等以上的产率得到相应的目标产物.另外还进行了对比试验,例如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自由基捕获剂TEMPO,反应产率会大大降低,说明反应中应该有自由基中间体生成;如果反应体系中不加碘,则反应产率为零;如果反应体系中不加H2O2,则反应产率由88%降低至48%,说明碘和H2O2在反应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以上对比试验,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首先,二硫醚发生均裂反应生成苯硫基自由基,然后苯硫基自由基与碘反应生成亲电的PhSI活性中间体,PhSI与异构化的吡唑啉酮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生成目标产物硫化吡唑啉酮和HI,HI可以被H2O2氧化生成I2继续参与下一轮催化反应.以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与二苯二硫醚为底物,我们对此反应进行了放大试验,结果显示反应产率几乎没有降低,这为此反应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此,我们发展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合成硫化吡唑啉酮的反应,此方法无需金属催化剂,利用常见的碘为催化剂就可以以较高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为合成含硫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5.
建立了同时测定皮革及其制品中12种乙二醇醚类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方法。以乙酸乙酯为萃取溶剂,在45℃下超声萃取皮革及其制品中的乙二醇醚类有机溶剂,萃取液经固相萃取柱净化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法测定,外标法定量。在信噪比(S/N)=3的条件下,乙二醇单乙醚(EGEE)的检出限为0.10 mg/kg,其余11种乙二醇醚类有机溶剂的检出限均小于0.05 mg/kg。在3个加标水平下,该方法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2%~95.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6.6%(n=9)。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检出限远远低于欧盟法规《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REACH)的限量要求,适用于皮革及其制品中乙二醇醚类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为制定相关检测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6.
二(三氟甲基磺酸酰)亚胺锂(LiTFSI)与1,3-氮氧杂环戊-2-酮(OZO)形成的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表现出宽的液相温度范围和高的离子电导率,可满足超级电容器的应用需求。本文制备的LiTFSI-OZO离子液体体系中,各种离子的结构组成(如自由离子、离子对、积聚离子)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离子液体的电化学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将其作为电解液应用于不同微结构特性(孔径、比表面积等)的炭材料(碳纳米管(CNTs)、中孔活性炭(MEACs)和微孔活性炭(MIACs))作为电极的电化学双层电容器中,电化学兼容性研究表明,由于中孔活性炭电极材料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及最适宜的孔径分布,相应的模拟电容具有最高的比容量184.6 F?g-1。该研究表明,对电极材料的微结构特性与离子液体离子尺度进行优化匹配是实现离子液体作为电解液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7.
对含Y_2O_3和Gd_2O_3的La_2O_3-B_2O_3-BaO玻璃化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含Y2O3和Gd2O3的La2O3-B2O3-BaO玻璃的耐水性和耐酸性。结果表明,比硅酸盐玻璃化学稳定性差的La2O3-B2O3-BaO玻璃,可以适量的用Y2O3和Gd2O3取代La2O3,可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78.
李丽  朱善农 《波谱学杂志》1989,6(3):312-317
本文用COM和APT~(13)C NMR方法研究了三种乙烯(E)和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乙酯(DAM)共聚物(E—DAM),找到了一组化学位移屏蔽参数,并用这种参数进一步研究了E—DAM共聚物序列结构.  相似文献   
79.
在水介质中,克拉霉素与酸性铬兰K发生n-π电子转移形成1∶1型的络合物,在波长610nm处有最大吸收峰,基于此建立了测定药物中克拉霉素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样品粉碎后,用乙醇溶解。在25mL比色管中,加入1.0×10~(-3) mol·L~(-1)酸性铬兰K溶液4.00 mL,样品溶液1.00mL,用水定容后摇匀,室温下放置10min后,以试剂空白为参比,在波长610nm处用1cm比色皿测定吸光度。克拉霉素的质量浓度在2.0~100mg·L~(-1)内与吸光度服从比尔定律,检出限(3s/k)为1.2mg·L~(-1),络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6.956×10~3L·mol~(-1)·cm~(-1)。该法用于分析市售克拉霉素片剂,测定值与标示值一致,加标回收率在96.0%~104%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1.3%~2.1%之间。  相似文献   
80.
泥炭土连续碱抽提腐殖酸的分子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丽  冉勇  盛国英  傅家谟  彭平安  黄伟林 《分析化学》2002,30(11):1303-1307
从Pahokee泥炭土中连续碱抽提分离出8个不同的腐殖酸级分,并对每一级分进行了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固态^13C核磁共振(^13CNMR)、高效排阻色谱(HPSEC)等一系列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出的8个腐殖酸级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质差异,随提取和蔼的增加,O/C原子比由0.52减少到0.36,H/C原子比由1.05增加到1.52,相应于结构中含氧基团的减少和脂族基的增加,表观分子量也由7.7K增加到22.1K。同时,^13C NMR显示长链脂肪碳结构由无定型向晶型转变。此工作表明在所研究的腐殖酸中可能存在分别具有芳香或脂肪特性的两类腐殖酸结构,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分子量分布、元素组成、基团结构和母质来源。在特定的环境因素下,不同类型的腐殖酸会共存于同一体系中,增加了腐殖物质的非均匀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