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44篇 |
力学 | 1篇 |
综合类 | 2篇 |
数学 | 6篇 |
物理学 | 4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e model of three-body Borromean halo nuclei breakup was described by using standard phase space distributions and th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resolve the detection problem of two neutrons produced from breakup reaction on the neutron wall detector. For 6He case,overall resolution σEk for the Gaussian part of the detector response and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including solid angle acceptance with regard to the excitation energy Ek are obtained by the simulation of two neutrons from 6He breakup into the neutron wall. The effects of the algorithm on the angular and energy correlations of the fragments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纳米纤维,并以其为模板采用原子层沉积(ALD)方法制备不同Mg掺杂浓度的MgxZn1-xO纳米纤维。研究了不同Mg掺杂浓度对复合纳米纤维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光致发光(PL)和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谱对样品测试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Mg元素的掺入并没有改变ZnO纳米纤维的形貌,所有样品的表面形貌极其相似,只是掺杂后纤维直径有所增大;随着Mg掺杂浓度的增加吸收边逐渐发生蓝移,表明所制备MgxZn1-xO纤维的带隙具有可调节性。与此同时,在PL谱中可以观察到样品的紫外(UV)发光峰从377nm移动至362nm,且与不掺杂的样品相比,MgxZn1-xO纳米纤维的UV发光强度明显增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合成组分可控的MgxZn1-xO纳米纤维。在ZnO中掺入Mg元素可以有效地提高ZnO-PVP纳米纤维的禁带宽度以及UV发射强度。 相似文献
3.
蛇足石杉及其近缘种表征关系的FTIR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蛇足石杉是一种重要药用植物,其种内变异程度高,近缘种多,植株体型小,可供鉴别性状少。运用OMNI采样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直接测定法,获得了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及其5个近缘种:四川石杉(Huperzia Sutchueniana)、闽浙马尾杉(Phlegmariurus Mingchegensis)、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深绿卷柏(Selaginella Doederleinii)和异穗卷柏(Selaginella Heterostachys)16个叶片样品的红外光谱,以666~3 145 cm-1范围内吸收峰吸光度为指标,以红外光谱图为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比较了16个样品在红外光谱上的差异程度。发现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主成分分析排序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16个样品的分类关系。应用FTIR直接测定法能够鉴别蛇足石杉及其近缘物种。 相似文献
4.
5.
前期研究发现太湖过滤水和表层沉积物中Zn含量最高,且表层沉积物中Cd存在强生态危害。因此,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为分析手段研究了太湖苏州湾大桥东表层沉积物(标记为SES)对Cd2+和Zn2+的吸附-解吸特性。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SES对Cd2+和Zn2+的吸附能力相差不大,在吸附时间t<120 min时,吸附是一个快速阶段,而当t≥120 min时则相反,吸附趋于动态平衡;Cd2+和Zn2+的吸附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实验表明,沉积物对Cd2+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而对Cd2+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沉积物中Cd2+和Zn2+的解吸动力学研究发现,二者均更符合Elovich方程,为非均相扩散过程。且当pH值增大时,沉积物中Cd2+和Zn2+的解吸量逐渐减小,并在pH=9时趋于稳定。结合Cd2+和Zn2+的吸附-解吸特性发现,SES对Cd2+和Zn2+的吸附速率远远大于其解吸速率,与作者前期研究结果一致。揭示了太湖表层沉积物对Cd2+和Zn2+的吸附-解吸作用机理及不同因素对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对研究太湖固-液两相界面重金属的分配和污染水体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气-液-固(VLS)生长法则在表面溅有金属Au催化剂层的1 cm×1 cm的Si片上制备三元Zn2GeO4纳米线。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结果表明,锌源与锗源质量比为8:1时可成功制备出Zn2GeO4纳米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表明,Zn2GeO4纳米线直径为100 nm,长度为10~11 μm;光致发光(PL)测试结果表明,Zn2GeO4纳米线在432和480 nm处具有两个发光峰,最后对其生长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红树来源真菌Daldinia eschscholtzii HJ004中分离得到3个新化合物以及8个已知化合物.通过高分辨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确定了8-乙基-7-羟基-5-羧基-2,3-二甲基色酮(1)的结构.通过电子圆二色谱(ECD)量子化学计算以及圆二色谱(CD)数据与文献进行比较,确定了felinone C (2)和螺旋霉素G (3)的绝对构型.利用总抗氧化能力检测试剂盒(ABTS快速法)测试了所得11个化合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4个化合物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的范围为5.57~195.03μmol/L,强于阳性对照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的抗氧化活性(IC50=292.12μmol/L),具有开发为抗氧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10.
对噬菌体展示人单链抗体库进行筛选,得到与半抗原S-二硝基苯取代的谷胱甘肽二丁酯特异结合的单链抗体3B10。用计算机模拟分析了单链抗体的空间结构,发现抗原结合的CDR3区位于抗体的表面,推测其可能进一步参加硒化反。利用突变引物,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可溶性抗体蛋白,并用化学方法将催化必需基团硒代半胱氨酸(Sec)组装到3B10抗原结合部位,获得了具有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力的人源抗体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抗体酶和天然酶一样,符合乒乓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