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1篇
  免费   781篇
  国内免费   911篇
化学   1452篇
晶体学   61篇
力学   306篇
综合类   103篇
数学   597篇
物理学   155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任何非挥发性溶质溶于溶剂后,都能使溶剂的蒸气压下降,因此溶液的沸点必然高于纯溶剂。如果溶液浓度很小,同时又无电离或缔合现象发生,则溶液的沸点升高与浓度成正比。应用理想溶液定律,可以推导出: △T_b=1000×K_b/M_2×W_2/W_1 (1)式中△T_b为沸点升高值,W_1为溶剂的克数,W_2为溶质的克数,M_2为溶质的分子量,K_b为溶剂的沸点升高常数,是一个决定于溶剂而与溶质无关的数值。为此,如能测出溶液的沸点升高,即可求出溶质的分子量。这个方法原理十分简单,是物理化学中测定分子量的经典方法之一。但是,由于实验精确度的限制,直到五十年代初,还只限于用来测量分子量约为几千的  相似文献   
962.
本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及穆斯堡尔效应分别研究了高T_c超导材料(Eu_zY_(1-z))_(0.3)Ba_(0.7)·CuO_(3-δ)(X=0.5、0.7、1.0)的结构和超精细相互作用。实验表明,该物质为单相正交结构,铕离子在晶格中处于三价态,周围为一种配位情况,~(151)Eu核处存在不对称电场。铕含最增加时,则晶胞体积增大,同质异能移位减小。在零电阻温度下,~(151)Eu核处的电子密度减小,电场不对称性增大。  相似文献   
963.
纳米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表面包覆SiO2纳米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纳米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表面包覆SiO2纳米膜. 通过酸溶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FT-IR、XRD、TG和DSC分析, 证实了在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表面包覆了一层连续致密的、厚约5 nm的SiO2纳米膜. 根据Al 2p, Mg 2p, Si 2s及O 1s的电子结合能的变化, 可推知在纳米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和SiO2纳米膜表面形成了Mg-O-Si和Al-O-Si键, 并据此分析了形成SiO2包覆膜的机理. 经热分析表明, SiO2包覆的纳米LDHs和纳米LDHs两者在40~700℃之间失重过程大致相同, 均出现了三个较为明显的质量损失阶段, 至700℃时包覆量越大的质量损失越少. 纳米LDHs在244.67和430.13℃有两个明显的吸热峰, 吸热值分别达412.28和336.30 J/g; 而包覆纳米LDHs只在243.60℃处出现一个较明显的吸热峰, 其吸热值为221.25 J/g.  相似文献   
964.
以芳醛、丙二腈(或氰乙酸酯)、β-萘酚为原料在六氢吡啶存在下以乙醇为 溶剂一锅合成了取代萘并吡喃,产物的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965.
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六类有机锗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即倍半锗和介吗川类有机化合物,锗氧杂、锗氮杂及锗硫杂环酮类化合物,呋喃、噻唑、咪唑、嘧啶取代锗烷及其类似物,烷锗醇、烷锗醚和烷锗酮类化合物,卟啉锗类化合物,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锗化合物这六类有机锗化合物,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6.
967.
968.
研究了视网膜照度、节律效应和蓝光危害随年龄的变化规律.采用光谱仪测量了4款常见发光二极管背光显示器显示白色和蓝色时的归一化光谱分布,然后结合不同年龄人眼的晶状体透射谱,计算了视网膜照度因子、节律因子和蓝光危害能效因子,得到三者与年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对于同一发光二极管背光显示器,视网膜照度因子、节律因子和蓝光危害能效因子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同一人眼的视网膜照度因子随显示器类型的变化较小;对于年轻人,不同类型显示器的蓝光危害能效因子和节律因子差异明显,特别是显示蓝色时,但是,对于老年人,不同类型显示器的蓝光危害能效因子和节律因子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969.
The crystal growth,x-ray diffraction pattern,absorption spectrum,emission spectrum,and fluorescence lifetime of a Tb:Lu_2O_3 single crystal were studied.Excited at 483 nm,the peak absorption cross-section was calculated to be 3.5×10~(-22)cm~2,and the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was found to be 2.85 nm.The Judd-Ofelt(J-O)intensity parameters ?_2,?_4,and ?_6 were computed to be 3.79×10~(-20)cm~2,1.30×10~(-20)cm~2,and 1.08×10~(-20)cm~2,with a spectroscopic quality factor ?_4/?_6 being 1.20.The emission cross-sections of green emission around 543 nm and yellow emission around 584 nm were calculated to be 9.43×10~(-22)cm~2 and 1.32×10~(-22)cm~2,respectively.The fluorescence lifetimeτexp of ~5D_4 was fitted to be 1.13 ms.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Tb:Lu_2O_3 crystal could be a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green and yellow laser operation.  相似文献   
970.
污水处理和再生回用是缓解我国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二级出水水量大、稳定且水质相对良好,是污水再生回用的良好水源。然而,二级出水中广泛存在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ompounds,EDCs),对其再生回用形成了潜在的安全风险。臭氧氧化是去除EDCs的有效方法,但二级出水中存在着多种有机质,臭氧降解EDCs的过程中同时和有机质中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引起一定程度的臭氧衰减,从而对EDCs的臭氧氧化造成影响。有机质中与臭氧反应的活性基团变化可反映为特征紫外和荧光光谱的变化。因此,可以采用特征紫外和荧光光谱变化来指示臭氧对EDCs的降解效果。本研究通过考察二级出水中主要的三类有机质代表(腐殖酸、牛血清蛋白和海藻酸钠)对臭氧衰减动力学的影响,进一步解析有机质对5种典型EDCs臭氧降解规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特征紫外和荧光光谱与EDCs臭氧降解效果的关系,以期筛选出二级出水中EDCs臭氧降解效果的指示参数,并建立其与EDCs降解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以这些指示参数来预测EDCs的臭氧化降解情况,简化EDCs检测。该研究中五种目标EDCs(雌酮(E1)、雌二醇(E2)、雌三醇(E3)、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和双酚A(BPA))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双质谱联用技术同时分析定量。通过考察不同种类二级出水有机质对臭氧衰减动力学和EDCs降解效果的影响发现三种有机质均可促进臭氧衰减,对EDCs的臭氧化降解效率均有抑制作用,顺序依次是腐殖酸牛血清蛋白海藻酸钠;三种有机质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谱图表明有机质中能与臭氧反应的活性基团在紫外-可见光有特定的响应特征;三种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谱图表明富里酸类腐殖质及喹啉类结构对臭氧消耗均有显著的贡献;腐殖酸在254,258和280nm的紫外吸光度及激发波长/发射波长(Ex/Em)=240/396nm,Ex/Em=345/436nm的荧光吸光度去除率与臭氧投加量显著相关;其中280nm处的特征紫外吸光度UVA_(280),特征荧光吸光度Ex/Em=240/396nm可作为臭氧降解EDCs的指示参数,具体为UVA_(280)去除率大于18%或者Ex/Em=240/396nm去除率大于35%时,1μmol·L~(-1)的5种EDCs几乎被完全降解。此研究对污水处理厂臭氧去除EDCs过程中臭氧剂量的优化及EDCs去除效果具有指导作用,且可避免复杂的EDCs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