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2篇 |
免费 | 398篇 |
国内免费 | 39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747篇 |
晶体学 | 57篇 |
力学 | 76篇 |
综合类 | 47篇 |
数学 | 256篇 |
物理学 | 6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79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5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了研究α-四芳氧基取代酞菁在溴化反应中溴原子的取代位置问题,本文合成了1,8,15,22-四(4-甲基苯氧基)酞菁钯(Pc~1)、1,8,15,22-四(2,6-二溴-4-甲基苯氧基)酞菁钯(Pc~2)、1,8,15,22-四(2,4-二特丁基苯氧基)酞菁钯(Pc~3)和1,8,15,22-四(2,4-二特丁基苯氧基)酞菁铜(Pc~4),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相同条件下的溴化,得到相应的溴化产物Pc~5、Pc~6、Pc~7和Pc~8.综合对比研究酞菁Pc~1-4及其溴化产物Pc~5-8的最大吸收波长,推测酞菁溴化反应发生在酞菁大共轭体系的苯环上,而不是芳氧取代基的苯环上,并从电子结构的角度简要的说明了原因. 相似文献
122.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金纳米棒(GNR)与TiO2的核壳结构复合材料--GNR@TiO2,粒径为200 nm左右。 经水热晶化后的材料粒径为300 nm左右,GNR形貌和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峰保持稳定,其外边包裹着树枝状的锐钛矿相TiO2壳层。 采用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催化制氢性能等技术手段测试表征了样品的结构及性能。 结果表明,晶化后的GNR@TiO2在可见光范围内制氢速率为31.0 μmol/(g·h),相较与晶化前7.3 μmol/(g·h)得到了明显提升。 最后结合实验结果和时域有限差分(FDTD)分析了催化产氢机理:LSPR促进了可见光吸收,锐钛矿TiO2对电场的增强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分离,同时晶化后的TiO2壳层疏松多介孔,增加了活性位点,有利于传质。 相似文献
123.
124.
石墨烯的氧化还原法制备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对天然鳞片石墨进行氧化处理制备氧化石墨,经超声分散,然后在水合肼的作用下加热还原制备了在水相条件下稳定分散的石墨烯。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探针显微镜和ζ电位仪对样品进行了结构、谱学、形貌和ζ电位分析。结果表明,石墨被氧化后形成以C=O、C-OH、-COOH和C-O-C等官能团形式的共价键型石墨层间化合物;还原氧化石墨后形成的石墨烯表面的官能团与石墨的相似;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在碱性条件下可形成稳定的悬浮液;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薄片厚度为1.0nm左右。考察并讨论了还原过程中水合肼用量,体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pH值对石墨烯还原程度和稳定性的影响,水合肼用量和反应时间是影响石墨烯还原程度的主要因素;pH值对石墨烯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5.
The title complex {[AgL]ClO4}n(L=2,5-bis(3-pyridinylmethylthio)-1,3,4-thiadiazol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Ag(I) salt and a novel flexible ligand L.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with the following data:monoclinic,space group P21/n,a=16.5068(13),b=7.6548(4),c=16.5521(13),β=115.119(3)o,V=1893.7(2)3,Z=4,Dc=1.893 g/cm3,μ=1.565 mm-1,F(000)=1072,C14H12AgClN4O4S3,Mr=539.78,T=293(2) K,S=1.067,the final R=0.0342 and wR=0.0870.The silver ion in the complex is in a trigonal coordin... 相似文献
126.
Two comparable discrete complexes [CuⅡ(CH3CN)2L2]·2(ClO4) 1 and [CuI2I2L2]·(DMF)2 2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CuⅡ and CuⅠ salts with a novel dinucleating ligand 2,5-bis(3-pyridinylmethylthio)-1,3,4-thiadiazole)(L),respectively.Complex 1 presents a single nuclear structure while 2 has a dimeric structure where two CuI ions are doubly bridged by halide ions in a μ2-fashion.Both discrete molecules were outspreaded into a one-dimensional supramolecular chain via aromatic interactions such as C-H…π and π…π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27.
不同氧化程度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湿敏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氧化石墨烯具有多种含氧官能团和极大的比表面积,研究了不同氧化程度氧化石墨烯的湿敏性能。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不同氧化程度的氧化石墨,经过超声分散制备氧化石墨烯水相分散液后,制成氧化石墨烯薄膜湿敏元件。采用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实验样品的结构和谱学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石墨经氧化后,底面间距增大为0.9 nm左右;随氧化剂用量的增加,氧化石墨中石墨的衍射峰逐渐消失,石墨相微晶尺寸逐渐减小,O/C原子比逐渐增大,氧化程度逐渐升高;氧化石墨烯在水相分散液中可达单层分散,单层氧化石墨烯厚度约为1.3 nm;氧化石墨烯表面接有-OH、C-O-C、C=O和COOH官能团,且官能团含量随氧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大;氧化石墨烯薄膜元件在室温下对湿度的响应时间约3 s,灵敏度达99%;在11.3%-93.6%相对湿度范围内,元件的电阻随湿度升高显著减小,较高氧化程度的氧化石墨烯薄膜的电阻对数与相对湿度呈线性变化;氧化程度越高,元件灵敏度越高,响应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28.
片状颗粒以及板状双层及多层结构晶体的出现,促使高感光度彩色胶卷的面世。T-颗粒是当今卤化银乳剂复合结构的一种很重要的类型。由于它具有一系列优点:表面/体积比值高,受光面积大,侧向散射少,染料吸附量多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9.
用甘草次酸(A)和甘草次酸甲酯(B)还原制得11-脱氧甘草次酸(1)和11-脱氧甘草次酸甲酯(2)。以此为原料进行酰化,合成了十种3-位酯化衍生物,再与碱金属氧化物反应合成了7种盐类衍生物。用IR,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0.
茶叶中三氯螨杀醇残留量的快速HPLC测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微量化技术处理茶叶样品,样品经石油醚提取、浓硫酸磺化后,用反相液相色谱分离、测定样品处理液中的三氯杀螨醇残留量,234nm检测,外标法定量。测定低限为0.5mg/kg,回收率为91.5%~99.3%,变异系数为1.53%~6.92%之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