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31篇
化学   301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40篇
物理学   1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Introduction Studies on the conformational and aggregation be-haviors of macromolecules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at solid/liquid interfaces have been highlighted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since the early 1990s.1-3 It was mention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eries of studies that development of new method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being in time and non-destructive and can be used for monitoring the conformational and aggregation be-havior of macromolecules,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  相似文献   
502.
微量热法研究蒽醌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和毒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growth therrnogenic curv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affected by 1,8-dihydroxyanthraquinone, emodin and rhein were determined quantitatively by microcalorimetry.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the three anthraquinones (AQ) on S. aureus revealed that the sequence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ose was rhein〉emodin〉 1,8-dihydroxyanthraquinone. The toxicity of the three AQ on T. thermophila indicated that all the tested AQ were toxic to the tested protozoa and the hydroxyl and carboxyl substituted at different position of anthraquinone ring resulted in the enhancement of toxicity.  相似文献   
503.
考察了用不同来源Li(LiNO3和LiSO4)制备的催化剂催化的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的特点,探讨了以LiNO3为锂源制备的催化剂的高温反应失活机理。XRD、IR、XPS和BET等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以LiNO3为锂源制备的催化剂具有反应活性高、空速大的特点,而以Li2SO4为锂源制备的催化剂具有C2选择性高、活性低、空速小等特点。由LiNO3制得的催化剂的失活原因是:在较高的反应温度下由于表面Li的流失,使体相晶格中的Li向表相扩散进而导致含Li活性相LaTi1-yLiyO3-λ的分解(或部分分解),从而减少了体相和表相中氧空位的数量,导致催化剂的活性降低。设计了NH:(SO4)2浸渍法来固定表面锂。  相似文献   
504.
以前采用磷酸三丁酯-二甲苯萃取分离,在高氯酸-酒石酸钠-氯化钠底液中,极谱测定纯锆及锆合金中痕量铀,但该法灵敏度低,且用有机试剂毒性大。我们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采用CL-TBP萃淋树脂分离锆及其合金元素锡、铁等,在铜铁试剂-二苯胍-氯化铵底液中,用方波极谱法测定铀的吸附催化波。本法不需要大量使用有机试剂,提高了分离效果及灵敏度,可检出2×10~(-10)克/毫升铀,在0.001~0.02微克/毫升范围工作曲线呈线性。本法用于实际试样分析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05.
新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Mo对过氧化氢氧化铍试剂Ⅱ褪色反应的反催化效应及动力学条件,建立了测定钼的新催化光度法,Mo的线性范围为2-36μg.L^-1,检出下限达1.0μg.L^-1。用于土壤,茶叶,花生和豆类食品中钼的测定,回收率为96.7%-105%之间。  相似文献   
506.
研究了Pt/Al2O3和Pt/CeO2/Al2O3催化剂对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的催化活性,发现Pt/CeO2/Al2O3显示了比Pt/Al2O3更高的甲烷转化率和合成气选择性。用H2TPR,H2TPD,SEM和XRD等手段和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CeO2与Pt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SMSI),这种作用促进了Pt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抑制了Pt在催化剂表面的迁移,大大降低了催化剂在反应中的完全燃烧活性,提高了催化剂的部分氧化活性和选择性,避免了因催化剂床层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或失活,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时,在反应过程中,CeO2通过促进水蒸气变换反应(WGSR)的进行使反应体系迅速达到平衡,提高了催化剂对H2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507.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在此纪念他百年诞辰之际,谨从我们的记忆中讲述他的一些小故事.  相似文献   
508.
纵观五年来全国及各省市数学新课程高考卷,新增内容(向量、导数、概率统计)的相关试题在试卷中所占分值有逐年递增之势.以全国理科卷为例,2001年占38分,2002年占57分,2003年占62分,2004年占64分.起点提高,难度加大,并形成了以向量、导数、概率为纽带的新的知识网络交汇点.那么,  相似文献   
509.
上海二期课改中向量的线性运算移至初中阶段.平面向量的分解一节,师生普遍感到难以掌握.对于什么是平面向量的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面向量的分解难以把握,更难把握向量分解的规律.……  相似文献   
510.
在激波管上进行了气相十氢萘/空气混合物的着火延迟测量, 着火温度为950-1395 K, 着火压力为1.82×105-16.56×105 Pa, 化学计量比分别为0.5、1.0 和2.0. 在侧窗处利用反射激波压力和CH*发射光来测出着火延迟时间. 系统研究了着火温度、着火压力和化学计量比对十氢萘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着火温度和着火压力的升高均会缩短着火延迟时间. 首次在相对高和低压的条件下观察到了化学计量比对十氢萘着火延迟的影响是完全相反的. 当压力为15.15×105 Pa时, 富油混合物呈现出最短的着火延迟时间, 而贫油混合物的着火延迟时间却是最长的. 相反, 当压力为2.02×105 Pa时, 富油混合物的着火延迟时间最长. 着火延迟数据与已有的动力学机理的预测值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机理在所有的实验条件下均很好地预测了实验着火延时趋势. 为了探明化学计量比对着火延迟时间影响的本质, 对高、低压条件下的着火延时进行了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 压力为2.02×105 Pa时, 控制着火延迟的关键反应为H+O2=OH+O, 而涉及十氢萘及其相应自由基的反应在15.15×105 Pa时对着火延迟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