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73篇 |
力学 | 2篇 |
综合类 | 3篇 |
数学 | 9篇 |
物理学 | 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研究了手性磷酸催化下邻羟基苄醇和邻羟基苯乙烯的不对称[4+2]环加成反应,立体选择性地一步构建了手性2,4-二取代四氢色满骨架,该反应具有较高的收率、中等到较高的对映选择性和很好的非对映选择性(最高产率为78%,最高ee值为72%,dr值基本都大于95∶5).带有不同取代基的多种邻羟基苄醇和邻羟基苯乙烯均适用于该反应,电子效应对于该反应的对映选择性有一定影响,其中连有供电子基的底物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由邻羟基苄醇原位生成的邻亚甲基苯醌中间体和邻羟基苯乙烯可以同时与催化剂手性磷酸形成双重氢键,对于促进反应的进行和控制该反应的对映选择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33.
通过超滤手段将腐殖酸溶液分离成分子量为10K、10K-30K、30K-100K和100K的四部分。考察了金属离子K~+、Ca~(2+)、Mg~(2+)、Al~(3+)、Fe~(3+)对各分子量组分生成三卤甲烷(THMs)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金属离子对腐殖酸各分子量组分三卤甲烷生成的影响不同。K~+使100K分子量组分生成的CHCl_3减少,Br-THMs增加;Ca~(2+)、Mg~(2+)的加入促进了分子量10K的组分生成THMs;Fe~(3+)、Al~(3+)表现出与Ca~(2+)、Mg~(2+)类似的结果。但各金属离子的加入都使得10K的分子量组分的THMs生成量降低。 相似文献
34.
本文利用Hankel 变换及Copson 求解方法,得到了在无穷远处磁荷载以及对称力荷载作用下的无限大压磁材料中,硬币型裂纹在裂纹尖端含有环状力磁双屈服区情况下的相关解析解.本文考虑了磁屈服区尺寸小于、大于、等于力屈服区尺寸的三种情况.结果表明:屈服区尺寸不仅与外荷载及材料常数相关,更与力磁屈服区尺寸的相对大小有关;其中,较大尺寸的屈服区仅受同性质单一荷载影响,与材料常数无关;而较小尺寸屈服区受力磁两荷载与材料常数共同影响;裂纹张开位移、磁势跳变均沿裂纹面径向增大而减小;裂尖张开位移、裂尖磁势跳变与材料常数相关,且随外荷载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5.
利用具有双功能基团的3-(三甲氧基硅烷)丙基甲基丙烯酸酯在酸性水溶液中硅氧烷水解缩聚后,再在热引发条件下与甲基丙烯酸十六酯进行双键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类新型的无机硅胶-有机聚合混合基质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实现了硅胶基质整体柱和有机聚合基质整体柱制柱方法合二为一.提出了吸汞法控制溶胶混合溶液引入毛细管适当位置,以获得平整的整体柱固定相界面的简易操作方法.优化了整体柱制备条件,采用扫描电镜和氮吸附比表面仪对整体柱材料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材料平均比表面积为103.4 m2/g,中孔孔径主要分布在3~7 nm范围.探讨了运行电压、缓冲液浓度、pH值和有机改性剂含量等因素对电渗流流速的影响.利用制备柱基线分离了7种中性芳香烃类物质.对萘的柱效达54000塔板数/m;连续运行5次的保留时间的RSD为0.9%, 容量因子的RSD为0.6%;连续运行3 d,保留时间的RSD为1.2%,容量因子的RSD为0.8%;不同批次3支整体柱,保留时间的RSD为8.7%,容量因子的RSD为5.7%.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Pd—Sn/吸附树脂催化剂上对硝基氯苯选择加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大孔聚苯乙烯系吸附树脂D3520负载的钯-锡催化剂氢化对硝基氯苯的性能及动力学,并对催化剂作了表征。SnO引入有良好的助催化作用。Pd/Sn原子比为0.8时,催化活性较Pd/D3520高50%,选择性为95%,较Pd/D3520提高21.6%。可认为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有一极大值,可能为L-H机理。反应为双分子吸附的表面反应。 相似文献
40.
二维傅里叶变换红外(2D FTIR)相关光谱技术研究聚羟基丁酸酯(PHB)的熔融与结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新型二维傅里叶变换红外(2DFTIR)相关光谱研究细菌合成聚羟基丁酸酯(PHB)在升温时的预熔行为以及降温后的重结晶过程.在25~220℃的变温过程中测得动态红外光谱.着重讨论了在热力学干扰导致红外谱图中羰基峰(1700~1770cm-1)和醚键(1230~1310cm-1)吸收强度的波动.结果表明,这种影响来自样品中PHB的结晶态和非晶态之间的相态变化.二维谱图分析表明,在热熔过程中,结晶态的消失并不同时引起完全非晶态的出现,暗示在分子排列高度有序的晶态和非晶态之间存在某种中间态,PHB晶体向非晶态转变时必须经过一个预熔过程.在红外谱图上这个中间态很可能对应着由二维分析显示出来的位于1730cm-1的吸收峰.同时,在PHB熔体从非晶态逐渐生成晶体的过程中也探测到了中间态的存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