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6篇 |
力学 | 9篇 |
综合类 | 5篇 |
数学 | 41篇 |
物理学 | 12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2篇 |
1961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8篇 |
1956年 | 6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本文分析了在联合原子方案下高于Ip+3.2Up的超高次谐波发射效率极低的主要因素:除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外,更重要的原因乃是在通常情况下外来电子在非母离子中没有布居.据此,提出了一个有效解决这个难题的组合激光脉冲方案,从而将高达Ip+8Up的超高次谐波的发射效率提高了三个数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232.
从分子量分布研究高聚物溶液的超声裂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超离心机沉降速度法,在θ-溶剂中测定经不同超声裂解时间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裂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从此计算出数均及重均分子量等数据,对裂解过程中分子量分布的改变与裂解动力学规律进行探讨。 1.考虑试样多分散性及裂解过程中的分子量分布对裂解速率权重因子的影响,并用数论方法逐阶段计算超声裂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曲线,与各种裂解机构的计算结果比较,以Ovenall的断键规律与实验有良好的符合。而Jellinek,Mostafa的断键规律以及Bueche的切断位置恰在高分子键中间的近似计算方法等均与实验数据偏差颇大。 2.Ovenall动力学方程在裂解后期,与实验结果偏差较大,需要修正。 3.高分子经超声裂解断鏈后的最小聚合度必须大于e,实验数据说明这e值不可能分布很宽。 4.计算一个单分散试样(聚合度为9×10~3)在裂解过程中的分子量分布的变化,其图形不同于Jellinek,Mostafa及Sata等推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3.
234.
在水溶液中电化学反应制备大面积聚吡咯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锈钢为电极,在吡咯水溶液中,经电化学聚合制备了大面积的聚吡咯薄膜。研究了反应电流密度、反应温度、对阴离子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对成膜性能及电导率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可得到电导率为120Scm~(-1)、抗拉强度46MPA、模量为1.75GPA的聚吡咯膜。 相似文献
235.
236.
杆系结构几何优化中的广义变量近似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杆系结构几何优化的广义中间变量近似方法,首先引入一套广义中间变量,包括各杆件局部柔度特性、方向余弦及内力与位移关系矩阵各元素,结构响应与这些广义中间变量的关系比与设计变量本身成更好的线性关系。因此以广义中间变量做一介泰勒展开近似位移和内力。应力约束和屈曲约束由近似内力计算,近似问题由优化器在设计变量空间内求解。最后给出了几个算例,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237.
智能结构设计与控制中的若干核心技术问题 总被引:51,自引:5,他引:51
对传感结构、可控结构和智能结构进行了定义,并从技术集成的角度,对大型非线性智能结构设计与控制中的若干核心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从感知、辨识、寻优和控制4个基本方面,分析了当前的技术状态和技术水平,并提出当前研究中应重点注意的几个方面.从技术发展的角度,预测了今后10年需重点研究的几项相关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38.
239.
用俄歇电子能谱观察清洁InP表面在电子束照射下与真空室中H2O和O2的相互作用,发现水蒸汽所引起的电子束感应吸附氧的作用比氧气要明显得多。在吸附氧的同时,In和P的俄歇信号也发生变化,分析其过程为一种氧化过程,氧一开始先同表面的In结合成为氧化铟,随后向表面以内透入,并不断同In和P结合,氧化层的厚度随时间几乎是线性地增加的。与InP的自体氧化层的俄歇深度分布相比较,二者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电子束感应吸附的氧不足以使表面层中的磷全部氧化,而ESO的氧化层中磷的
关键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