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9篇 |
免费 | 284篇 |
国内免费 | 316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734篇 |
晶体学 | 24篇 |
力学 | 123篇 |
综合类 | 34篇 |
数学 | 229篇 |
物理学 | 7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97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45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8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65年 | 4篇 |
1963年 | 3篇 |
1956年 | 3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64.
染料分子吸附在正、负电性纳米银上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死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制备了两种不同表面电性的胶态纳米银,选取阴离子型染料分子荧光素钠、既有阴离子基团又有阳离子的染料分子罗丹明B,研究其在两种纳米银表面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死现象,当罗丹明B(RhB)分子分别吸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对负电性纳米银,观察到荧光猝死、荧光峰红移现象,且在分子的浓度适当时,加入KBr可获得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正电性纳米银上,当分子的浓度较大时观察到荧光猝灭,当分子的浓度较小时观察到荧光增强,而当荧光素钠分子(FS)分别吸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在负电性纳米银,观察到荧光猝死;在正电性纳米银上观察荧光急剧增强现象,从分子的结构及纳米银表面局域场增强或无辐射通道的增加对增强和猝灭的原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5.
提出一种应用机器视觉技术的激光干涉法, 可以研究压电材料的逆压电系数. 在传统干涉测量法中引入机器视觉实现干涉图像灰度最佳估计, 使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一方面应用降噪算法有效去除激光干涉图样中的噪声, 从而确定激光干涉场的光强分布, 另一方面将干涉图样的明暗变化进一步转化为可量度的灰度变化以提高测量分辨力. 通过合理设计算法, 该方法中对位移的理论测量分辨力可以提高达一个数量级, 为干涉光波长的1/1024, 因此在逆压电系数d31 的实验测量中可以有效提高分辨力.
关键词:
机器视觉
逆压电系数
双光束干涉
数字图像处理 相似文献
66.
Three different low-temperature plasma-based methods for hydrophilicity improvement of polyethylene films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ree different low-temperature plasma-based methods were used to improve the surface hydrophilicity of polyethy- lene (PE) films, and all the modification processes were carried out by employing an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 (APPJ) system. (a) PE films were directly modified by APPJ using a gas mixture of He and 02. (b) Acrylic acid (AA)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system and a polymer acrylic acid (PAA) coating was deposited onto the PE films. (c) AA was grafted onto the PE surface activated by plasma pre-treatm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 hydrophilicity of the PE film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or all the three methods. However, the samples modified by Process (a) showed hydrophobicity recovery after a storage time of 20 days while no significant change was found in samples modified by Process (b) and Process (c).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intensive C=O peak was detected on the PE surface modified by Process (c). According to th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alysis, the ratios of oxygen-containing polar groups for samples modified by Process (b) and Process (c) were higher than that modified by Process (a). 相似文献
67.
本文采用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二维纳米银膜。UV-vis吸收光谱显示其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带位于400+900nm的光谱范围,延伸到了近红外区,可以较好的匹配785nm的近红外激发光源。以该纳米银膜为基底,对2-氨基苯硫酚(2-ATP)分子进行了近红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NIR-SERS)检测,获得了重复性良好的NIR-SERS光谱图。实验表明:以2-ATP为探针分子时,该纳米银膜的NIR-SERS增强因子达到2.19×109。同时,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以B3LYP/6-31G为基函数,对2-ATP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和普通拉曼光谱(NR)计算,发现理论值和实验值吻合较好。此外,对2-ATP的NIR-SERS谱带进行了归属分析,发现当2-ATP分子在纳米银表面吸附时,是以-SH基团吸附到银表面,且同时-SH基团会被纳米银氧化。 相似文献
68.
Nonlinear absorption at 532 nm in a cadmium texaphyrin solution has been studied using 8ns and 23ps laser pulses.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reverse saturable absorption occurs in the nanosecond case. For picosecond pulses, RSA occurs only at low fluences, and saturable absorption occurs at high fluences. A six-level model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se nonlinear absorption effects. Several photophysical parameters of excited states for cadmium texaphyrin, such as absorption cross-sections at 532nm and lifetime, have been evaluated by fitting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69.
应用三角晶场中d^2(d^8)电子组态的包括静电相互作用和自旋-轨道耦合相综合利用物强场能量矩阵,采用完全对角化方法,精确地计算了具有C3V对称的Ni^2 :LiNbO3的光学吸收谱和EPR谱。理论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70.
1.北斗导航系统2000年10月31日凌晨0时2分,由我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2000年12月21日零时2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