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6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558篇
化学   1110篇
晶体学   44篇
力学   160篇
综合类   63篇
数学   251篇
物理学   95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Molecular design, synthesis and photochromic properties of spirooxazines and fulgides are described. In the case of fulgides, the change of the substituents may lead to different photochromic properties and different photoreactions of the kind of compounds. In photochromic process of pyrryl-substituted fulgides, the excited singlet state is the mam species, but the excited triplet state is also involved. However, no excited triplet state has been observed in cyclization of aryl-substituted fulgides. In the case of spirooxazines, the substituents at 2'-position have great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photoproduct and on the mechanism of photoreaction. The increase of steric hindrance of the 2'-position substituent gives rise to the decrease of the quantum yield for the formation of photochromic merocyanine (PMC)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relative quantum yield for the charge separated twist intermediate (CT).  相似文献   
992.
陈炜  于德梅  张晶  解云川 《化学学报》2009,67(11):1247-1251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Fe3O4纳米粒子,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聚合单体, 使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P(St-GMA)/Fe3O4磁性聚合物微球. 分析了Fe3O4粒子的形貌和结构. 研究了制备条件对磁性聚合物微球磁含量的影响. 采用FTIR, XRD, TG及TEM等手段对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微观结构及形貌、磁含量等进行了分析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制备的磁性聚合物微球粒径均一, 磁含量高达74%.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综述了纳米材料的化学锂化与电活性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了钼氧化物、钒氧化物、硒化物等高容量纳米材料的制备和锂化过程的化学问题;然后介绍了单纳米线器件及纳米线锂离子电池的组装、化学锂化与电活性等的最新进展. 指出单纳米线(带、管等)器件组装、锂离子迁移原位检测、有序阵列或复杂结构设计构筑以及锂化机理、静电耦合、锂离子迁移与界面作用等相关性的研究将是更深入探索纳米材料化学锂化与电活性的关键问题, 对纳米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虾肉及虾制品中吲哚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取适量鲜虾肉或虾肉干,用乙腈(20mL)提取2次,离心分离后取其上清液,用乙腈定容至50.0mL,供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加入2-甲基吲哚作为内标,所用色谱柱为Hedera ODS-2柱,流动相为乙腈-水(65+35)混合液,用荧光检测器检测(λex=270nm,λem=340nm)洗脱液中吲哚含量。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在200μg·L-1以内,方法的测定下限(10S/N)为125μg·kg-1。以空白样品作基体,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0.1%~104%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1.9%~5.2%之间。  相似文献   
995.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制备姜黄素标准样品,用UV,IR,MS和NMR等方法对姜黄素标准样品进行结构鉴定,并进行了均匀性、稳定性检验。采用国内8家具有分析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协同定值,并对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姜黄素标准样品的定值结果为99.78%,置信度95%的扩展不确定度(k=2)为0.13%。该姜黄素标准样品可用于有关姜黄素检测方法的校正和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96.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是一种将甲醇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环境友好、燃料来源丰富等优势,在移动电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阳极铂基电催化剂的性能及成本制约着DMFC的发展。本论文通过简单的液相浸渍还原法,制备了系列PtCu/C纳米电催化剂,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催化剂对甲醇氧化反应(MOR)活性顺序为商品Pt/C < Pt3Cu/C < PtCu4/C < PtCu/C < PtCu3/C,且活性最高的PtCu3/C电催化剂表现出较为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结合物相表征、电化学测试及DFT计算,阐释了PtCu3/C催化剂中存在的少量CuO相能够促进水分子解离产生*OH,通过双功能机制促进类CO反应中间物种氧化为CO2。因此,相比于商品Pt/C,虽然PtCu3/C电催化剂的ECSA不足其一半,但质量比活性和面积比活性分别提高1.88倍和3.74倍。  相似文献   
997.
以顺丁烯二酰肼(MH)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配位聚合物[Dy2(MH)6]n·0.5DMF(1)和[Eu2(MH)6]n(2)。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2个晶体的结构。配合物1和2都是三斜晶系,P1空间群。以双核结构为顶点作图得到配合物的空间拓扑结构,拓扑类型为tsi。配合物的热重分析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在315℃左右仍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固体荧光结果表明配合物2在激发波长为375 nm时有对应Eu3+5D07FJ(J=0~4)能级能量的5个发射峰,最强发射峰波长为616 nm,归属为Eu3+5D07F2能级跃迁。  相似文献   
998.
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新型复合固体超强酸SO42-/SnO2-TiO2,通过XRD和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该固体酸为催化剂、松油醇和乙酸酐为原料合成乙酸松油酯,考察了影响反应的因素。结果表明:反应温度40-50℃、催化剂用量1.8-2.2%、醇酐摩尔比1:1.6、反应时间4-5h是最适宜的反应条件,其松油醇转化率达到98%以上,产物中乙酸松油酯含量为88%。与普通单氧化物固体酸比较,该复合型固体酸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999.
采用三苯基膦羰基氢化铑作为催化剂,进行1-丁烯氢甲酰化合成戊醛反应,主要考察温度、铑浓度、配体浓度、丁烯浓度、合成气中H2和CO分压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动力学研究表明温度、Rh浓度、丁烯浓度和H2分压的增加均可提高反应速度,CO分压和配体量的增加使反应速度降低.给出了RhH(CO)(PPh3)3催化1-丁烯氢甲酰化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并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值,计算值与实验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00.
自组装的氢氟酸掺杂的聚苯胺微/纳米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氢氟酸为掺杂剂,采用无模板法制得了高电导率(10-2-10-1S/cm)聚苯胺微/纳米管(d=85-420nm).当[HF]/[An]=0.5时所得微/纳米管的形成机率高达100%.发现微/纳米管的直径和电导率均随[HF]/[An]比例的增加而增加.FTIR,UV-Vis,XRD结构表征证明所得的聚苯胺微/纳米管为掺杂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