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4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370篇
化学   729篇
晶体学   63篇
力学   102篇
综合类   42篇
数学   227篇
物理学   60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正> 聚-N-乙烯基咔唑(PVCz)和2,4,7-三硝基-9-芴酮(TNF)电荷转移复合物(CTC)是良好的有机光导体,已应用于静电复印和全息照相技术,该体系的载流子产生、载流子迁移及载流子复合等已进行过许多研究。而关于该体系的光导作用光谱仅有Schaffert和Lardon用表面电荷衰减法测量过,光敏范围扩展到可见光区。本文  相似文献   
112.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结构,机理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38年Mann等首次从牛红血球中分离得到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1969年Mccord等进一步发现了它的生物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主要功能是催化歧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O_2~-+O_2~-+2H~+→+O_2+H_2O_2,使细胞免受O_2~-的氧化性损伤,因此,它在防御氧的毒  相似文献   
113.
去甲氯胺酮半抗原及其全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温条件下,去甲氯胺酮与琥珀醛酸反应,合成了半抗原羧基-去甲氯胺酮,电喷雾质谱鉴定结果表明,目标半抗原合成成功;通过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人工抗原,红外光谱法鉴定结果表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表明去甲氯胺酮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偶联比为11:1。经动物免疫,获得高效价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抗血清效价可达5.12×104。  相似文献   
114.
熔融法同时测定催化裂化催化剂中5种稀土氧化物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探讨了X射线荧光光谱熔融制样方法测定催化裂化催化剂中分量稀土氧化物的方法.实验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曲线,并对其精密度和准确度作了考察.熔融制样方法测定不受样品自身物理结构的影响,可以快速准确的测定试样中分量稀土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5.
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饲料中三种抗生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饲料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的方法.色谱柱为AichromBond-AQ C18柱,150×4.6mm,粒度5μm;流动相:0.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pH2.5)+乙氰,采用梯度洗脱,乙氰浓度在0~13min内由13%上升到40%;柱温35℃;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101μL;检测波长375nm.方法检出限:土霉素和四环素0.25μg/mL、金霉素0.50μg/mL,回收率91.70%~101.19%,RSD<1.39%(n=7).  相似文献   
116.
研制了一种新型全息用光致聚合物材料,其成膜树脂为胺固化环氧体系,全息记录组分为光引发自由基聚合体系.用新合成的高效光敏染料DEAMC做光敏剂,通过配方调整,制备了一系列的样片,以457 nm的蓝光为记录光,632.8 nm的红光为探针光,研究了样片的衍射效率、灵敏度、折射率调制度等全息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材料的配方组成、各组分的含量及样片的膜厚等因素,可以优化样片的全息性能.对样片的信噪比损失(LSNR)测试结果表明,在全息存储的曝光量范围内对样片曝光引起的图像信噪比损失仅有0.40 dB,说明样片的光学质量高,在全息存储上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7.
用CNBr-activated Sepharose4B和微囊藻毒素-LR的单克隆抗体制备了免疫亲和层析柱,测得抗体偶联率在75.7%~94.1%之间。制得的免疫亲和层析柱最大柱容量在76~95ng之间,柱空白为0,回收率在90.8%~105.1%之间。柱子再生重复使用6次后,回收率不低于75%。建立了免疫亲和层析柱-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LR的方法。该法检出限为5ng/L;线性定量范围为10~500ng/L。实验结果显示,免疫亲和层析柱特异性好,一次净化能除去绝大部分干扰物,净化效果明显优于现有的固相萃取柱。  相似文献   
118.
将锌汞齐能还原二硫代二乙酸(DTDGA)成巯基乙酸(TGA)的原理和碘量法滴定相结合,对电还原DTDGA合成TGA反应液中的DTDGA进行定量分析,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37%,加标平均回收率100.6%。  相似文献   
119.
基于二聚体单元的柠檬酸铋结构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最重的非放射性金属元素, 铋的高抗菌活性和低伴生毒性使得它在中世纪就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 其中, 柠檬酸铋类化合物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非常高的疗效而被广泛用作治疗消化系统溃疡的临床药物. 因此, 柠檬酸铋类化合物的结构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尤其是在酸性条件下(胃中酸度大约是pH 3)的结构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此类化合物的结构和药理作用之间的联系. 我们合成了四种柠檬酸铋型的配合物((H2en)[Bi2(cit)2(H2O)4/3]·(H2O)x (1)、(H2en)3[Bi2(cit)2Cl4]·(H2O)x (2)、(Hpy)2[Bi2(cit)2(H2O)8/5]·(H2O)x (3) 和 (H2en)[Bi2(cit)2]·(H2O)x (4)). 它们的晶体结构揭示了柠檬酸铋二聚体单元([Bi(cit)2Bi]2-)是此类化合物结构体系的构成基础. 配合物1, 2, 3和4分别包含三种、一种、五种和一种类型的 [Bi(cit)2Bi]2-单元. 配合物1, 3和4通过柠檬酸铋二聚体单元在三维方向的交叉链接, 形成了三维网状框架结构, 而在配合物2中, 由于低配位数的氯离子取代了桥联柠檬酸根离子, 所以只形成了一种二维的层状聚合结构. 在柠檬酸铋类配合物中, 柠檬酸铋组成网状框架所产生的负电荷必须由阳离子平衡. 吡啶离子([C5H6N]+)和乙二胺离子([H3NCH2CH2NH3]2+)分别在配合物1~4中起着平衡电荷的作用. 这种柠檬酸铋类配合物的共性使得小分子和离子通过扩散作用或者静电引力进入化合物的网状框架成为可能. 同时, 柠檬酸铋骨架的自身组装和形成网状结构的空腔大小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 引入分子的离子化程度和大小、溶液酸度, 以及配合物晶体生长时间. 基于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 我们模拟了临床药物雷尼替丁柠檬酸铋钾(RBC)的结构, 发现雷尼替丁分子可以插入到柠檬酸铋网状结构形成的空腔中, 并与柠檬酸根及配位水分子形成氢键. 电喷雾质谱可以用来分析溶液中铋类化合物的组成. 因此, 通过对低pH值下的氨水-Bi(cit), 乙二胺- Bi(cit), 吡啶-Bi(cit)和雷尼替丁-Bi(cit)溶液的ESI-MS和MS/MS谱图分析, 我们观测到柠檬酸铋四聚体([Bi4(cit)4·5H]+)、三聚体([Bi3(cit)3·4H]+)和二聚体([Bi2(cit)2·3H]+)的信号, 并且它们在溶液中的丰度成逐渐递增趋势. 同时, 由于在中性水溶液中观测不到m/z 2000以内的信号, 说明柠檬酸铋化合物在中性水溶液中不会降解, 而在酸性水溶液中会逐步降解成二聚体单元. 综合晶体结构数据和电喷雾质谱分析, 我们认为柠檬酸铋类药物在胃中有可能先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覆盖在溃疡的表面, 然后再在胃酸的作用下降解为二维结构直至二聚体单元. 同时, 由于柠檬酸铋的低毒性及可以形成带负电荷的多孔状聚合物, 因此可以作为一种药物载体, 运输有效药物成分到相关的生物标靶分子.  相似文献   
120.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亲和固定在金属螯合功能化的琼脂糖/碳纳米管复合物修饰电极上,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安培生物传感器,并将其用于邻苯二酚分析检测.金属螯合亲和是利用Ni2+对辣根过氧化物酶表面的组氨酸或半胱氨酸残基强烈且可逆的亲和键合能力.因此,在分子中有这样残基的酶很容易固定在含有镍螯合的功能化的琼脂糖/碳纳米管复合物上.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安培法研究,酶电极对邻苯二酚在-0.05V(vs.SCE)直接还原生物催化其生成的醌类物质而间接测定.对影响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pH、施加电位和H2O2浓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0,电极电位为-0.05V(vs.SCE),H2O2浓度为40-M时,传感器有很好的响应.利用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对邻苯二酚、苯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及2-氯酚进行了测试,显示出高的灵敏度,特别是对邻苯二酚,其线性范围为2.0×10-8~1.05×10-5M,检测限为5.0×10-9M.此外,生物传感器在保存60天后其响应为起始水平的90%,响应时间为3s,并能用于实际水样测定,表明构建的生物传感器有宽的线性范围、高的灵敏度、好的抗干扰能力和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