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4篇
  免费   879篇
  国内免费   1548篇
化学   3444篇
晶体学   178篇
力学   273篇
综合类   147篇
数学   590篇
物理学   221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350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424篇
  2008年   439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30多年来原子荧光光谱仪器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简述了原子荧光光谱仪器的发展历史,对我国30多年来原子荧光商品仪器在激发光源、石英管原子化器、蒸气发生反应系统等方面的发展作了详细论述,还就近年来新开发的原子荧光光谱仪器在多元素同时测定、多功能化、—机多用、形态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原子荧光光谱分析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2.
邹瑶  姜武辉  邹丽娟  李秀玲  梁鑫淼 《色谱》2013,31(4):367-371
目前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主要技术是蛋白质酶解产生的磷酸化肽的质谱检测。但是实际样品中的磷酸化肽(特别是多磷酸化肽)很难被检测到。其原因普遍认为是由于质谱检测时,非磷酸化肽抑制磷酸化肽。但也有认为非磷酸化肽对磷酸化肽没有抑制作用。另外磷酸化肽之间是否存在离子抑制作用还没有报道。本文采用相同氨基酸序列的标准磷酸化肽和非磷酸化肽,将其单独和混合进行质谱检测,通过对比混合前后磷酸化肽的信号强度,证明了非磷酸化肽对磷酸化肽有离子抑制作用;单磷酸化肽对二磷酸化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太显著;单磷酸化肽对三磷酸化肽、二磷酸化肽对三磷酸化肽均有显著的离子抑制作用。该研究为今后单磷酸化肽和多磷酸化肽的分段富集和检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93.
重金属铊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及其迁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铊是剧毒重金属元素,它在自然界中是典型的稀有分散金属。环境介质中铊的自然本底值较低,但随着铊矿床的开发和铊资源的广泛应用,岩矿石中的铊在自然力或人为作用下向环境介质中迁移。综述了铊在岩(矿)石、土壤、水体、动植物和人体中的分布,以及在上述环境介质及大气中的迁移行为。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环境介质中铊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铊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是反复循环的复杂过程,通过风化、溶解、淋滤、吸收、沉降、固结等方式在环境介质中循环往复,从而危害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铊污染应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94.
含氯橡胶制品中2-巯基咪唑啉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含氯橡胶制品中2-巯基咪唑啉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试样采用索氏提取,提取液经旋转蒸发浓缩、定容后,用Rtx-1701气相色谱毛细管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2-巯基咪唑啉的平均回收率(n=7)为95.1% ~100.6%,相对标准偏差(n=7)为4.4% ~6.6%,检出限为1.0...  相似文献   
95.
梁弘文  张亮亮  唐果 《应用化学》2019,36(7):764-772
S-苄基硫磷酸酯和S-烷基硫磷酸酯在农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发展了一种无需催化剂,仅在碱作用下,氯代烷烃、硫粉以及氢亚磷酸酯三组份一步生成S-烷基硫磷酸酯的绿色经济方法,该反应可以在一步反应中同时构建磷—硫键和碳—硫键。 以苄氯及衍生物、硫粉、氢亚磷酸酯在碳酸铯的促进下,室温反应,共合成了17个S-苄基硫磷酸酯,产率为70%~99%。 同时,实现了脂肪链的氯代烃、硫粉和氢亚磷酸酯的反应,在三乙胺的促进下,在空气中60 ℃反应,共合成了13个S-烷基硫磷酸酯,产率为45%~93%。 本方法在合成上和工业上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石墨烯/SnO_2(G/SnO_2)纳米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等对G/SnO_2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石墨烯的量和溶剂热温度对该纳米材料气敏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可以调节SnO_2晶体的生长:当石墨烯上清液的量为1 mL、热处理温度为160℃时,制备的G/SnO_2纳米材料在室温下对氨气具有较好的气敏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且当气体体积浓度为1 000μL·L~(-1)时,对NH3的灵敏度为266.4,检出限达到了0.01μL·L~(-1)。  相似文献   
97.
毛晓明  唐鑫  李敏  李慧  梁亚琴  李燕 《应用化学》2019,36(4):474-481
为优化BiOCl光催化剂的结构,改善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进而提高光催化反应活性,采用超声辅助化学沉淀法制备了BiOCl/蒙脱土(MMT)复合光催化剂,并考察了MMT质量分数(w(MMT))对复合光催化剂结构及光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等的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催化剂呈微球状结构,禁带宽度为3.24 eV。 随着w(MMT)的增加,催化剂的微球状结构逐渐被破坏,但带隙能未发生明显变化。 以8-羟基喹啉为目标物考察了复合催化剂的吸附及光催化反应活性。 结果表明,随着w(MMT)增加,催化剂对8-羟基喹啉的吸附和光催化氧化活性逐渐增加,这可归因于与MMT的复合增大了比表面积并降低了光生载流子复合效率。 当w(MMT)为15%时,催化剂的吸附及光催化性能达到最佳,光照50 min后,8-羟基喹啉的降解率达到85.6%,矿化率达到51.0%。 光生空穴和超氧自由基负离子为主要的氧化活性物种。 复合催化剂还可高效降解邻苯二酚和对氨基苯甲酸。 同时,复合光催化剂表现出较强的化学稳定性,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可用于处理含有机酚类污染物的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98.
梁英豪 《化学教育》2010,31(7):11-15
总结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经验教训。共包括大纲(以及相关指示)20个。每个大纲(指示)的介绍,包括背景、主要精神、主要内容、主要变化等。总结了正确贯彻路线、方针、政策对大纲的质量起决定作用;对学习外国要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不从之;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理论”与“实际”容易顾此失彼,往往造成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化学教学的目标要求基本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逐步变化,但也出现过曲折甚至倒退的现象等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9.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聚乙烯醇(PEG)和四乙烯五胺(TEPA)与淀粉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EG会增强淀粉酶内源性荧光和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疏水性;TEPA对淀粉酶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动态猝灭,但同时也存在静态猝灭特征,并使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增大;在所考察的范围内,PEG与淀粉酶的结合常数在40℃达到最高,TEPA对淀粉酶荧光的动态猝灭结合常数在30℃以上趋于最大,PEG、TEPA与淀粉酶之间的作用力属于疏水与静电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0.
Fe2O3/CNT催化湿法H2O2氧化苯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化学沉积法和热处理得到多壁碳纳米管负载Fe2O3催化剂 Fe2O3/CNT, Fe2O3的负载质量分数约为15.1%,XRD表征显示,负载的Fe2O3存在α和γ这2种晶型。考察了Fe2O3/CNT催化湿式H2O2氧化去除废水中苯酚催化性能,通过苯酚的去除率及反应过程中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溶出总量,研究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添加聚乙烯醇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在苯酚和H2O2初始浓度分别为350和1 500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1.0 g/L、温度80 ℃条件下,经过240 min的反应,苯酚去除率达100%,COD去除率为8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