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7篇
  免费   953篇
  国内免费   1862篇
化学   3422篇
晶体学   119篇
力学   351篇
综合类   241篇
数学   601篇
物理学   236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90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320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2篇
  1971年   2篇
  195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wo new spirostanol glycosides named agamenoside A and B, ere isolated from the fermented leaves of Agave americana.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s (23S,25R)-5α-spirostan-3β,6α,23-triol 3-O-α-L-rhamn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 and (25R)-5α-spiro-stan-3β,6α-diol 3-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2) by a combination of chemical and spectral methods.  相似文献   
82.
掺硼多晶金刚石膜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ACVD(Electron Assist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方法制备了掺硼金刚石膜, 并用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及霍尔效应等测试方法对其表面形貌、生长特性、载流子浓度以及导电性能进行了分析. 测试结果表明, 掺硼金刚石膜是由微米级晶粒组成的多晶膜, 其载流子浓度为4.88×1020 cm-3, 电阻率为0.03 Ω·cm, 是高品质金刚石膜. 用该金刚石膜制作电化学电极, 利用循环伏安法分别测量了金刚石膜电极在氯化钾空白底液、亚铁氰化钾溶液和左旋半胱氨酸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发现该金刚石膜电极在水溶液中具有宽的电化学窗口(约为3.7 V)和接近零的背景电流, 在生物制剂的检测中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稳定性, 是一种理想的电化学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83.
MCM-41介孔分子筛共价键联钴酞菁的制备,表征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种方法将钴酞菁配合物共价联接到介孔分子筛MCM-41的表面:(1) 在MCM-41表面联接含伯胺的有机侧链;(2) 是在MCM-41表面联接含仲胺的有机侧链。含氯磺酸基的钴酞菁与胺反应形成磺酰胺。对得到的主客体化合物用多种物化手段和催化反应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钴酞菁以单体形式固定在介孔分子筛MCM-41的孔道壁上,在反应条件下固载后的钴酞菁具有高催化活性,同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多次重复使用活性没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84.
酸性化合物在十二胺-N; N-二亚甲基膦酸改性氧化锆固定相上的分离;氧化锆;色谱固定相;十二胺-N; N-二亚甲基膦酸  相似文献   
85.
<正> 由不同催化体系制得的聚1,2-丁二烯,由于其立体规整性(如等规、间规和无规)不同,其形态、热学性质也会有所不同。关于它们的热学性质文献报道不多。我们曾报道,由三乙酰基丙酮钴-三异丁基铝-二硫化碳催化体系制备的间规聚1,2-丁二烯是晶态的;而由正丁基锂和MoCl_4OR-(i-Bu),AlOR′制得的是无规聚1,2-丁二烯;是非晶态  相似文献   
86.
碳热还原制备不同形貌的碳化硅纳米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硝酸镧和表面活性剂为调控剂,通过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反应制备了不同形貌的碳化硅纳米线。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散射能谱对所制备的碳化硅纳米线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此方法所制备的碳化硅纳米线均为立方结构的β-SiC,分别具有直线状、竹节状和链珠状、分枝状等不同形貌。金属催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对碳化硅纳米线的结构和形貌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7.
报道了旋转薄层色谱分级聚合物,及配合直接扫描密度法测定分子量分布的结果.在旋转薄层硅胶板上用混合溶剂成功地分离并直接收集了聚苯乙烯21个级分,分子量测定结果与GPC法基本一致.初步认为旋转薄层色谱以薄层吸附色谱分离机理为基础,采用连续注入流动相和旋转薄层板离心力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并加快了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88.
采用了研磨后超声和离心分离方法制备了二硫化钼纳米片,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不同离心速度分离的二硫化钼纳米片进行了表征。使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在磺胺甲恶唑溶液中对二硫化钼纳米片修饰的玻碳电极进行了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磺胺甲恶唑在二硫化钼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图上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其峰电流值与扫描速度的平方根成正比,是扩散控制过程。DPV扫描结果显示,磺胺甲恶唑的峰电流与其浓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研磨超声方法制备出的二硫化钼纳米片层材料在电极上能够加速电子的转移和传输,从而有效提高峰电流值,为进一步研制准确测定磺胺甲恶唑电化学传感器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材料和电化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9.
The structure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SrTi0.9M0.1O3-δ (M=Mg,Al, Zr) perovskite-type catalysts for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OCM) have been studied by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of oxygen(O2-TPD) method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doping the cations of lower valence (e.g. Mg2+, Al3+) to the B site of SrTi0.9M0.1O3-δ perovskite-type catalysts results in the higher content of adsorbed oxygen species on the surface of catalysts and thus higher C2-selectivity for OCM rea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xygen vacancies of SrTi0.9M0.1O3-δ (M=Mg, Al, Zr) perovskite-type catalysts are the sites responsible for oxygen activation, and the adsorbed oxygen species on the surface of SrTi0.9M0.1O3-δ catalysts are the main active species for OCM reaction.  相似文献   
90.
用XPS对沉积在硅基片上的聚酰亚胺LB膜以及由它真空热解制备的SiC薄膜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跟踪分析 .XPS结果显示聚酰亚胺LB膜结构均匀 ,质量良好 ;真空热解时 ,约在 6 70℃时LB膜中的C与衬底Si反应形成SiC ;Ar离子溅射深度俄歇谱表明所制备的SiC膜中Si和C浓度成梯度分布 ,说明SiC是由Si和C相互扩散反应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