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9篇
  免费   756篇
  国内免费   1018篇
化学   2411篇
晶体学   156篇
力学   272篇
综合类   82篇
数学   483篇
物理学   1839篇
  2025年   15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茶叶样品经粉碎干燥后,以硝酸-高氯酸混合液进行消解处理,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K、Ca、Na、Mg、Fe、Mn、Cu、Zn、Ni、Cr的含量.结果表明,回收率在89.30%~103.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方法简单、快速、经济,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32.
通过考察Co/SiO2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结构变化及其催化乳酸酯液相氢化反应结果,来研究第二金属添加物对催化剂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金属添加物的加入双金属催化剂中金属Co的表面电子性质以及分散度不断变化,而Co物种颗粒粒径不断减小,因此Co物种和载体SiO2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强,从而降低Co还原度.乳酸酯氢化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颗粒大小及其比表面积以及Co物种的还原度和分散度均影响其氢化反应的活性.  相似文献   
33.
提出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合成溴代硝基芴酮类化合物的反应产物中2,7-二溴-4-硝基芴酮(DBNFN)的含量。样品用甲醇作溶剂超声溶解,以Elite Hypersil ODS2C18色谱柱及甲醇-水(85+15)混合溶液作流动相进行分离。在所选择的条件下可达到DBNFN与共存物2,7-二溴芴酮(合成所用原料)和芴酮衍生物(副产品)三者之间的完全分离。采用紫外检测(波长254nm)和外标法定量。DBNFN的质量浓度在0.1~2.5g.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2S/N)为3.8μg.L-1。用标准加入法做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9.2%~99.8%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0.35%~0.48%之间。  相似文献   
34.
采用对称性破损态方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选用反铁磁双核配合物[Cu2(MMBPT)2Cl4(H2O)2.5](MMBPT=3-甲基-4-对甲基苯基-5-(2-吡啶)-1,2,4-三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实验数据相比较,探讨了不同密度泛函方法与基组对计算铜配合物交换耦合常数的准确度.结果表明,4种混合密度泛函DFT(B3LYP,B3P86,B3PW91和PBE0)的计算结果都能和实验所观察到的值-31cm-1符号一致,但只有B3PW91方法得到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程度最好,同时采用方法B3PW91方法计算所得的交换耦合常数Jab对基组的依赖性较大.研究表明,2个Cu(Ⅱ)离子之间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主要源于单占据分子轨道SOMOs小的能量劈裂.  相似文献   
35.
建立了一种猪肝中26种β2-受体激动剂药物残留的反相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β-葡萄糖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酶解12 h后,加入HClO4调至pH 1,去除蛋白,残渣经过0.1 mol/L HClO4再次提取后,合并提取液,调节混合提取液至pH 4,过混合阳离子(MCX)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0.1%甲酸(A)和0.1%甲酸-乙腈(B)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ESI+)采用多离子检测模式(MRM)对β2-受体激动剂的定量离子和定性离子进行监测,本方法在15 min内完成26种目标化合物的分离分析。26种β2-受体激动剂在5、10和20μg/L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64.0%~112.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2%,方法检出限为0.15~1.35μg/kg。  相似文献   
36.
热重质谱联用(TG/MS)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两种商品型分析仪器热重(TG)和质谱(MS)联用,并将这一热重质谱联用系统(TG/MS)应用于含酚废水的催化氧化和煤燃烧的过程研究,在获取样品重量变化的同时对逸出气相产物进行了在线检测,获取了苯酚氧化反应的历程和煤燃烧过程中氮、硫氧化物的逸出信息。  相似文献   
37.
多巴胺 (DA)和抗坏血酸 (AA)的吸收光谱在 2 0 0~ 30 0nm内重叠严重 ,但在电化学氧化状态下 ,DA的氧化产物在 2 10 ,30 0和 4 80nm有强吸收峰 ,AA的氧化产物在 2 0 0~ 4 0 0nm范围内吸收较弱且呈光滑平缓的斜坡。在此基础上 ,利用自行设计的长光程薄层光谱电化学池建立了一种双波长光谱电化学法测定DA。测定条件为 pH 6 .2的磷酸盐缓冲液 (PBS) ,0 .6V (vs.Ag/AgCl)电极电位 ,双波长 318/ 2 93nm ,线性范围为 4 .0× 10 - 6 ~ 2 .0× 10 - 4mol·L- 1,检出限为 2 .0×10 - 6 mol·L- 1。对 6 .2 0× 10 - 5mol·L- 1DA进行 11次平行测定 ,平均相对偏差为 2 .6 %。与文献报道的吸光光度法相比 ,该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较为有效地消除了AA的干扰 ,回收率在 91.8%~ 10 0 .8%之间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8.
Three novel dehydroabietate oxime derivativ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dehydroabietic acid and their crystal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ic techniques. All of these 12-oxime dehydroabietic acid derivatives crystallize in orthorhomb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2121. In the structures, rings A and B exhibit chair and half-chair configurations, respectively and form trans ring junction with two methyl groups(C(19) and C(20)) in the axis positions. The oxime groups have E conformations. Comparison of conformations reveals subtle differences principally in ring B due to the modification in C(12). The E-acetaldehyde oxime derivative 2c showed distinct BKα gate-opening activity with an ionic current increase of 164% at 30 μM versus the control current.  相似文献   
39.
设计合成了4种对称的以不同供/吸电子基团为共轭桥、两端连接meso位苯或噻吩取代的新型氟化硼二吡咯甲川(BODIPY)衍生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MS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及循环伏安(CV)等方法研究了其光电性能.紫外光谱数据表明,BODIPY结构具有明显的特征吸收,中间的桥联基团无论是强供电子的苯并二噻吩(BDT)还是强吸电子的苯并噻二唑(BT)均不能使整个分子产生明显的分子内电子迁移(ICT).另一方面,meso位的取代基可与BODIPY核产生微弱的ICT,且meso位噻吩取代的分子比meso位苯环取代的分子表现出更强的ICT.紫外光谱数据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meso位噻吩取代的分子比meso位苯环取代的分子具有更低的氧化电位和更窄的能隙.  相似文献   
40.
A new copper(I)-lead(II) oxyhalide, Cu Pb2(OH)2Cl3, has been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reaction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analysis. The compound crystallizes in tetragonal, space group I4(1)/acd with a = b = 13.77(1), c = 15.38(1) , V = 2916.2(2), Z = 4, Mr = 618.29, Dc = 5.633 g/cm3, μ = 49.97(2) mm-1, F(000) = 4192, the final R = 0.0204 and w R = 0.0452 for 757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2σ(I). The structure of Cu Pb2(OH)2Cl3 contains one-dimensional helical chains built by Cu Cl4 tetrahedra with corner-sharing along the c-axis, in which the Pb2+ and OH- ions are located at the voids between chains. Optical reflectance spectrum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it is a semiconductor with a band-gap of 3.23 e 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