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0篇
化学   46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2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数学中有一类问题叫做水管问题.编制问题的人认为进水管和出水管的流量分别都是恒定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本文用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计算出出水管的流量是随水池的水位变化的,并分别讨论了在进、出水管同时打开的条件下,可以把水池注满水的条件,以及不能注满水的条件.纠正了这类问题中的科学性错误.  相似文献   
72.
以硅胶为载体,以 Cp2 ZrCl2为主催化剂,分别以甲基铝氧烷(MAO)、三五氟苯基硼(B(C6 F5)3)、N,N-二甲基苯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HNMe2 Ph][B(C6 F5)4])、三苯碳四(五氟苯基)硼酸盐([Ph3 C][B(C6 F5)4])、三五氟苯基硼/三甲基铝(B(C6 F5)3/TMA)为活化剂制备了负载茂金属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对乙烯均聚、乙烯/α-烯烃共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硼化物用量为5.1×10-4 mol/g SiO2,B/Zr 在14.10~19.04之间时,负载茂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活性达107 g/(molZr·h),是相同条件下以 MAO 为活化剂时活性的511~1090倍,同样达到107 g/(molZr·h)的催化活性,硼化物用量仅仅为 MAO 用量1/16;和 B(C6 F5)3相比,以[HNMe2 Ph][B(C6 F5)4]和[Ph3 C][B(C6 F5)4]为活化剂制备的负载茂金属催化剂活性较高,并且以[Ph3 C][B(C6 F5)4]为活化剂制备的负载茂金属催化剂所得共聚物分子量分布最窄,乙烯/1-己烯共聚物中共单体含量最高,为2.97%;采用硼化物为活化剂制备的负载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1-己烯、乙烯/1-辛烯共聚合所得共聚产物分子量分布较窄,密度在0.91~0.92 g/cm3之间,属于 mLLDPE 范畴.  相似文献   
73.
基于马来酸氯苯那敏(Ch)和盐酸麻黄碱(Ep)同时增强联钌吡啶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特性,利用Ch和Ep在毛细管电泳分离时组分保留时间的差异,建立了毛细管电泳-时间分辨电致化学发光同时在线检测鼻炎康片中Ch和Ep含量的新方法。实验表明,在保持初始电位1.20V、运行高压为15kV、pH为10.5的NaH_2PO_4-Na2HPO_4缓冲液(添加10%乙腈和5%甲醇)的分离条件下,以及工作电极电位为1.2V、电动进样13kV和进样时间10s、pH=8的磷酸盐作为运行缓冲液的检测条件下,Ch和Ep在6min内可实现分离与检测,其线性范围分别为2.0×10~(-7)~2.0×10~(-4) mol/L和3.8×10~(-7)~6.0×10~(-4) mol/L,检出限分别为4.0×10~(-8) mol/L和1.5×10~(-8) mol/L(n=11),迁移时间的RSD分别为1.9%和2.2%,方法的RSD分别为3.9%和4.6%,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7.97%和95.23%。  相似文献   
74.
本文分析讨论了CO2 在金属催化剂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吸附活化的机理及活化吸附态的反应性能, 提出了CO2 作为一种温和氧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加以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5.
K2O对合成DMC用Cu-Ni/V2O5-SiO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2O5 SiO2(VSiO) supported Cu Ni K2O catalysts for the synthesis of dimethyl carbonate were prepared using isovolumic impregnation. Based on TPR,TPD, IR and micro reactor techniques, the effect of K2O on the adsorption and reaction of CO2 and CH3OH on the catalyst were characte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dition of K2O exerts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charge distribution of the active sites on Cu Ni/VSiO catalyst,increases the intensities of CO2 horizontal adsorption state, while that of the dissociation state of methanol descends. When the ratio of K is above 15 %, K2CO3 is formed on the catalyst. Moreover,the main reaction products of CO2 and CH3OH on Cu Ni K2O/VSiO catalyst are still DMC, H2O, CO and CH2O,and with the addition of K2O, the conversion of reactants rise, but the selectivity of by-products decreases.  相似文献   
76.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V2O5 SiO2(VSiO)表面复合物 ,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VSiO担载的Cu Ni双金属催化剂 ,用IR、TPD、TPSR和微反技术研究了CO2 和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与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在Cu Ni/VSiO催化剂上存在着金属位Cu Ni合金、Lewis酸位Vn 和Lewis碱位V=O三类活性中心 ;CO2 在金属位和Lewis酸位协同作用下可生成CO2卧式吸附态M -(CO) -O→Vn ,此吸附态在138℃左右可解离成M -CO和V=O ;CH3OH在Lewis酸位和Lewis碱位协同作用下可形成解离吸附态V -OCH3和V -OH ;CO2 和CH3OH在Cu Ni/VSiO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产物主要为碳酸二甲酯(DMC)、CH2O、CO和H2O ,其生成DMC的选择性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77.
采用毛细管电泳高频电导法对双氢青蒿素的快速分离检测进行了研究。对电泳介质的种类、浓度、添加剂以及操作电压和进样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实验选择的最佳条件为:分离介质4.0mmol/L三乙胺-2.0mmol/LH3BO3-15.0%C2H5OH,分离电压22.0kV,20.0cm位差虹吸进样15.0s。在该实验条件下,可在5min内实现对双氢青蒿素的分离检测,双氢青蒿素的峰面积与含量在3.0~165μg/m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1.0gg/mL。成功测定了双氢青蒿素片剂中的双氢青蒿素,回收率达98.0%~103%。该方法简便、快速、成本低,可用于药物分析。  相似文献   
78.
本文报导用磁控离子溅射和后热处理方法在LaAlO3(001)衬底上制作2英寸双面Tl2Ba2CaCu2O8(Tl-2212) 超导薄膜的方法和薄膜的特性.XRD测试表明薄膜具有纯的Tl-2212相和c轴垂直于膜面的织构.衬底两侧薄膜的结晶形貌和超导电性均匀,超导转变温度Tc一般为105 K左右,液氮温度下临界电流密度Jc>2×106A/cm2,10GHz频率下表面电阻最小达到350μΩ,可满足超导微波滤波器实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9.
用快、慢光电倍增管分别构成两种探测装置,记录了广延空气簇射(EAS)切伦科夫(C)光的脉冲形状和光强.测量了海平面EAS(能量E0>5×1014eV)C光脉冲的半高全宽(FWHM)分布和光子密度谱.两种光强探测结果的比较表明:由GDB100慢光电倍增管和峰值ADC组成的光强测量系统,对于测定EAS C光的光强是一种简单和经济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0.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三维 α-Fe I型裂纹的单向拉伸实验中的裂纹扩展过程。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裂纹扩展时位错的形成过程和断裂机理。计算结果表明,裂纹扩展过程是位错不断发射的过程。 裂纹尖端附近先形成无位错区和层错,当裂纹处应力增加到KI=0.566 MPam1/2时,裂纹尖端附近的某一层原子会逐渐分叉形成两层原子,分层后的原子层继续分离形成位错;当应力KI 达到0.669MPam1/2时第一个位错发射。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应力强度因子逐渐降低,同时位错发射也相应地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