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光子晶体的红外隐身材料,主要采取一维层层堆叠结构和三维木堆结构等来实现对红外波段电磁波辐射性能的调控.本文报道了一种操作简易、成本低廉的光子晶体红外隐身材料制备方法.通过优化的垂直沉积法,微米级SiO_2胶体微球自组装成高质量的蛋白石型光子晶体结构.对SiO_2胶体微球进行优选,成功制备了禁带位于2.8—3.5μm,8.0—10.0μm的SiO_2胶体晶体蛋白石型光子晶体材料.该材料可改变目标相应波段的红外辐射特征,具有目标红外波段的隐身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紫外光表面接枝改性的聚乙烯(PE)中空纤维膜为载体,采用共价结合的方式固定化甲酸脱氢酶(FDH),考察了CO2通入方式、溶液pH值、缓冲液种类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浓度对酶催化CO2合成甲酸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加压法相比,CO2鼓泡法更有利于甲酸的生成;磷酸盐缓冲液优于Tris-HCl和盐酸三乙醇胺缓冲液;体系pH值对反应的影响较大,固定化FDH的最佳pH值仍为6.0,但pH耐受性增强;随着辅酶NADH浓度的增加,反应初速度加快,收率下降;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最大酶活分别为0.246和0.138mmol/(L.h);固定化FDH在4℃贮存两周后活性仅下降4%,而游离酶活性下降50%.FDH催化膜重复利用10次后,活性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磺化聚酰亚胺(SPI)中加入具有高温保水功能的无机纳米粒子磺化多孔沸石(S-BEA)制备SPI/S-BEA复合质子交换膜(PEM).扫描电镜显示当S-BEA含量为10%时(H1),无机颗粒较为均一的分散在SPI PEM中,当S-BEA的含量提高到20%时(H2),无机颗粒团聚增多,可明显观察到有机/无机宏观相分离界面.SPI/S-BEA复合PEM H1的离子交换容量(IEC)较SPI PEM M1下降了12%,由于S-BEA粒子的存在,吸水率并未有下降,膜中单位磺酸基团的水分子摩尔数从原来的23提高到10%杂化量时的26.由于无机颗粒表面的羟基和高分子链的氢键作用,复合PEM在干燥和润湿环境下的尺寸变化并无明显增加,且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适量加入S-BEA的复合PEM的IEC值虽然有所下降,但低湿度下的质子传导率并未明显降低.当S-BEA含量达到20%时,其明显的宏观相分离界面不利于质子在膜内的有效传导,质子传导率有所下降.燃料电池性能测试表明,在90℃下,SPI/S-BEA复合PEM H1与SPI PEM M1相比较并未有明显的提高.当电池温度提高到110 ℃后,由于无机粒子S-BEA的高温保水性能,复合PEM的电池性能要明显好于SPI PEM,如H1电池最大输出功率为0.61 W cm-2,相对M1提高了30%. 相似文献
4.
豆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用红色激光灯在装有新制豆浆的烧杯一侧进行照射,在垂直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发现新制豆浆观察不到丁达尔效应。由于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较大时,粒子产生的散射光会相互干涉而抵消,依次对新制豆浆进行8、20、50、100、200、500、1 000、1 200、1 500、2 000倍的稀释后,重新观察,结果发现:在对豆浆进行2 000倍的稀释后,溶液几乎为无色时,即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相似文献
5.
6.
通过比较同体积、不同浓度的草酸溶液与同体积、同浓度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时溶液褪色时间的不同,使学生体会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适应课堂教学,研究了各种反应物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一线教师配置适合课堂教学的各种反应物的浓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St/交联剂乳液共聚包覆硬脂酸改性碳酸钙颗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硬脂酸改性的纳米碳酸钙存在下,通过苯乙烯(St)与多乙烯基单体的乳液共聚合,制备了以纳米碳酸钙为核,以交联聚苯乙烯(PS)为壳的交联型PS/碳酸钙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多乙烯基单体的种类和用量以及碳酸钙的用量对聚合反应以及包覆的影响.结果表明,多乙烯基单体以及碳酸钙的引入会使聚合反应速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使用1%~5%的TMPTMA或DVB,可实现PS对碳酸钙颗粒的牢固包覆,不可抽提的PS达94%以上;当碳酸钙用量改变时,需要适当调整乳化剂和多乙烯基单体的用量;IR和TGA的结果表明,随着碳酸钙用量增加,产物中的碳酸钙含量也相应增加;TEM照片和计算结果显示,当碳酸钙用量为14.8%时,绝大部分碳酸钙颗粒被包覆,且基本上每个乳胶粒中包覆一个碳酸钙颗粒,复合粒子具有清晰的核壳结构,壳层厚度约为10 nm,而当碳酸钙用量增加到29.3%和58.7%时,壳层厚度减小,并且出现较多裸露的碳酸钙颗粒.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细辛脑中相关杂质的气相色谱快速分析方法.色谱柱为HP-1石英毛细管柱(30 m×0.53 mm i.d.,1.5 μm),检测器为FI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柱温185 ℃.能够明确的测定细辛脑中3种物质:β-细辛脑、2,4,5-三甲氧基苯甲醛、1-(2,4,5-三甲氧基苯基)-1-丙醇.细辛脑进样量在0.010~10.14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5%(n=9),细辛脑的检出限为0.304 ng.该方法对细辛脑合成工艺优化和样品的质量控制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引言 1851年斐索(Fizeau)首创了测定运动介质(流水)中光速的实验.之后,不少人重复了这个实验,并给以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斐索实验验证了菲涅耳的以太曳引理论;有人说,斐索实验的结果证实了洛伦兹关于以太不为运动介质所带动的假定是正确的;又有人说,菲索实验是爱因斯坦速度相加定理的第一个验证.那么,斐索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我们应当科学地历史地对它加以分析.本文拟通过具体讨论来说明斐索实验在以太论的兴衰和狭义相对论创立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一菲涅耳以太曳引效应 1818年菲涅耳(Fresnel)从以太论观点出发导出光在运动的透明介质中的速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碳酸酐酶(CA)在CO_2捕集领域的应用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然而,由于价格昂贵,游离酶在使用时活性易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稳定性较低且不易回收,因此有必要对CA固定化.综述了近十多年来CA固定化的研究进展,并根据载体的种类进行划分,分别总结了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聚合物-无机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固定化CA的酶来源、固定化方法、载体材料、酶活、反应动力学参数和稳定性数据,并介绍了固定化CA应用于反应器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不同类型载体材料的优缺点,提出了固定化CA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