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4篇
  免费   2287篇
  国内免费   4633篇
化学   8169篇
晶体学   555篇
力学   829篇
综合类   692篇
数学   1689篇
物理学   572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341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374篇
  2017年   535篇
  2016年   356篇
  2015年   542篇
  2014年   672篇
  2013年   926篇
  2012年   831篇
  2011年   978篇
  2010年   942篇
  2009年   1050篇
  2008年   1158篇
  2007年   1113篇
  2006年   1007篇
  2005年   855篇
  2004年   681篇
  2003年   506篇
  2002年   576篇
  2001年   594篇
  2000年   612篇
  1999年   385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8篇
  1976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高取代度淀粉醋酸酯的制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改善淀粉热塑性的方法主要是用塑化剂对其进行处理和用化学方法制备淀粉衍生物,使羟基被长链取代,减弱淀粉分子间的氢键,大分子可在较低温度下运动,从而达到降低熔融温度的目的。近年来,对高取代度淀粉醋酸酯已有报道^[1-5],Sagar等^[2]认为,粉酯的取代度越高,侧链越长,热塑性和亲水性的改变就越明显,而且酯基可起到内增塑作用,可塑性的提高反映在材料的流变学,热学及力学性能的改变上,Maheras等^[3]用高取代度的淀粉醋酸酯和纤维素醋酸酯共混,制成了纤维和塑料制品,由于高取代度淀粉醋酸酯熔点较高,Brochers等^[4]提出通过加入分子量为100-1000的增塑剂,如甘油三醋酯等,可使熔融温度降到150℃左右,Tanaka等^[6]将淀粉和乙烯类化合物在酯化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得到的淀粉酯性能较为理想,分子量高,具有相当好的机械性能和耐水性,国外专利报道了以甲磺酸(MSA)为催化剂制备淀粉醋酸酯的方法^[7},但对其结构和性能尚未作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冰醋酸和醋酸酐为混合酸,MSA为催化剂,制得了具有较高取代度的高直链淀粉醋酸酯,并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比例等不同反应条件对取代度的影响,通过红外分析,特性粘度测试,溶解性等分析手段,表征了高直链淀粉醋酸酯的结构与性能。  相似文献   
912.
超疏水多孔阵列碳纳米管薄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碳纳米管由于具有特异的力学[1] 、光学[2 ] 、电学[3,4 ] 和磁学性质[5] ,使其在锂离子电池[6 ] 和平板展示器[7] 等方面呈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Ebbesen等[8] 对无序碳纳米管材料的浸润性进行了详细研究 ,发现其很容易被水润湿 .然而 ,阵列碳纳米管膜的浸润性研究尚未见报道 .固体表面的浸润性主要由表面化学组分和几何结构两方面控制 .通常 ,加大表面粗糙度可以增强其浸润性 [9~ 16 ] .近来 ,超疏水表面 (即与水的接触角大于 1 5 0°的表面 )的研究显示了广泛的应用背景[13~ 16 ] .这种表面通常可由增加表面粗糙度和降低表面能来制备[1…  相似文献   
913.
聚羧酸系高性能超塑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由含磺酸基团、羧酸基团、聚氧烷基烯基团等不饱和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合成的梳型高分子类聚合物,具有掺量低、减水率高以及增强效果显著等优点,是高性能混凝土中不可缺少的组分。随着高分子合成化学和高分子设计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成为高性能超塑化剂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最新研究概况,对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介绍了聚羧酸系超塑化剂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与应用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14.
以芒柄花素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衍生物4′-甲氧基-7-乙氧基异黄酮,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它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为了研究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在其晶体结构基础上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与实验吻合良好并且被用于后面前线分子轨道及自然电荷布居分析的计算.  相似文献   
915.
环丙沙星对NaOH介质中的鲁米诺-铁氰化钾的化学发光具有较强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痕量环丙沙星药物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讨论了介质浓度、发光试剂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环丙沙星的质量浓度在2.0×10-5~1.2×10-4g.L-1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2×10-6g.L-1,11次平行测定4.0×10-5g.L-1环丙沙星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2%。该方法已用于环丙沙星片剂的测定,所得结果与标示值相符。  相似文献   
916.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组织中的头孢喹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组织中头孢喹诺的方法。组织样品用磷酸盐缓冲液、异辛烷和乙腈提取,40℃旋转蒸发至近干,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采用Inertsil C18色谱柱(250×4.6 mm,5μm),以磷酸盐缓冲液-乙腈(体积比为80∶20)为流动相,于270 nm波长处检测。肌肉、脂肪、肝脏和肾脏样品中头孢喹诺的检测限分别为5、10、15、30μg/kg。在20~2 000μg/kg添加水平内,平均回收率为55.7%~79.4%,相对标准偏差为3.3%~5.7%。本方法可用于猪组织中头孢喹诺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917.
依据生物活性叠加原理,以邻羟苯基和苯基吡唑为分子核心,构建了6种未见报道的N-[(1-芳基-3-苯基-吡唑-4-基)次甲基]-2-羟基苯甲酰肼衍生物.以芳胺为原料,经重氮化、还原、与苯乙酮缩合及Vilsmeier-Haack反应制得1-芳基-3-苯基-4-甲酰基吡唑,再与水杨酰肼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NMR和元素分析等验证.探讨了制备中间体(3a~3f)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1位芳环上取代基对关环反应有显著影响,供电基有利于关环反应的进行,吸电基则恰恰相反.抗菌活性测试表明,质量分数为0.01%的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高达100%,有极强的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70%以上,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抗真菌和抗革兰氏阴性菌的化合物.构效分析结果表明,1位芳基中引入Cl和Br等卤原子,能显著增强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而引入NO2和CH3基团,则会降低其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18.
朱翔  黄薇  何成  段春迎 《无机化学学报》2010,26(12):2138-2142
由缩氨基脲和2-喹啉醛合成了席夫碱配体H2L,并与过渡金属离子Cd2+组装得到了四边形配合物CQ。用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发现其具有I41/a空间群。通过荧光测试发现该配合物在CH3CN溶液中具有较强的荧光,加入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阴离子后荧光发生淬灭,而加入邻苯二甲酸阴离子荧光无变化,可以将邻苯二甲酸阴离子从其他2种二酸阴离子中区分出来。  相似文献   
919.
禽蛋中头孢噻肟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禽蛋中头孢噻肟药物残留的方法。禽蛋样品中的头孢噻肟用纯水提取,乙腈沉淀蛋白,Oasis HLB(500 mg,6 mL)固相萃取柱净化,8 mL甲醇洗脱。采用Zorbax XDB-C18(2.1 mm×50 mm,3.5μm)色谱柱,以0.2%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0.3 mL/min梯度洗脱,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采用电喷雾质谱正离子模式电离,多反应选择离子检测(MRM)模式测定。检测离子对为m/z456.1/396.1、m/z456.1/324.1,其中m/z456.1/396.1为定量离子对。在1.35~135μg/L范围内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3;在1.0、50.0、100μg/kg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7%~99%,相对标准偏差为1.9%~3.9%;方法检出限为0.3μg/kg,定量下限为1.0μg/kg。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靠,适用于禽蛋中头孢噻肟药物残留的分析。  相似文献   
92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B3PW91研究了AuCl3催化剂作用下2-丙炔基-苯胺和丙炔环加成生成吲哚衍生物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吲哚衍生物的生成需要经过六个步骤,其中氢迁移过程具有最高的活化自由能为214.22 kJ/mol,是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整个反应是强放热的,AuCl3催化下反应能够顺利进行,而且AuCl3易于从产物上离去,所以,对于该反应AuCl3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