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1.
PEO-LiClO4-ZSM-5复合聚合物电解质——ZSM-5对锂离子选择通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得了一系列以不同分子筛和蒙脱土为填料的PEO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利用交流阻抗-稳态电流方法研究了填料对复合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TLi+)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填料都有利于同时提高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TLi+和离子电导率,但以Li-ZSM-5为填料时TLi+最高,这是因为ZSM-5的特殊二维孔道结构有利于阳离子Li+的进入,而排斥阴离子ClO4-的通过.较高的TLi+和室温离子电导率说明PEO-LiClO4-ZSM-5有可能作为全固态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的电解质材料. 相似文献
12.
首次以“择形”分子筛ZSM5为填料,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得PEO-LiClO4-ZSM5全固态复合聚合物电解质(CPE)膜. 交流阻抗实验表明ZSM5的引入可以显著地提高CPE的离子电导率. 利用交流阻抗-稳态电流相结合的方法对CPE的锂离子迁移数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掺入ZSM5后锂离子迁移数明显升高. ZSM5的含量为10%时, CPE同时具有最高离子电导率1.4×10-5 S•cm-1(25 ℃)和最大锂离子迁移数0.353. PEO-LiClO4-ZSM5/Li电极界面稳定性实验表明PEO-LiClO4-ZSM5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利用助熔剂法,采用顶部籽晶生长技术,氧化硼为助熔剂,KF为添加剂,成功地生长出激光照射下无散射颗粒的非线性光学晶体三硼酸锂(LBO),同时,对本实验中常见的工艺问题:籽晶炸裂、原料外溢、坩埚膨胀等进行了报道,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组成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醇、水和正十六烷组成微乳液,探讨了该微乳液中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自由能变化及温度对自由能变化的影响,算得了熵变和焓变。 相似文献
15.
辅酶I(NAD)在 0 .0 0 5mol/LTris 0 .0 1mol/LNaCl(pH =7.0 )缓冲溶液中 ,在Co/GC离子注入电极上有一良好的伏安还原峰 ,峰电位Ep=- 1 .0 7V (vs .SCE)。其峰电流与辅酶I (NAD)的浓度在 5 .0× 1 0 -5~ 1 .0×l0 -3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2 .5× 1 0 -5mol/L ;回收率在 98.8%~ 1 0 1 .9%之间。用线性扫描和循环伏安法等方法研究该体系的电化学行为 ,实验表明 :该体系具有吸附性和催化性的不可逆过程。根据Laviron理论 ,求得电极表面反应速率常数Ks=0 .0 77/s;电子转移系数α =0 .4 35。 相似文献
16.
PEO-LiClO4-ZSM5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I. 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首次以“择形”分子筛ZSM5为填料,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得PEO-LiClO4-ZSM5全固态复合聚合物电解质(CPE)膜. 交流阻抗实验表明ZSM5的引入可以显著地提高CPE的离子电导率. 利用交流阻抗-稳态电流相结合的方法对CPE的锂离子迁移数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掺入ZSM5后锂离子迁移数明显升高. ZSM5的含量为10%时, CPE同时具有最高离子电导率1.4×10-5 S•cm-1(25 ℃)和最大锂离子迁移数0.353. PEO-LiClO4-ZSM5/Li电极界面稳定性实验表明PEO-LiClO4-ZSM5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详细介绍了综合测定中文物理学核心期刊的研究方法,并对所测定出的中文物理学核心期刊结论做了客观的评价,以及扼要阐述了它的对物理学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外物理学核心期刊的研讨(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物理学类二级子学科核心期刊物理学科文献错综复杂 ,我们参照《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DecimalClassification)、《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 )、国际上物理学的分类 [国际上分为纯粹物理学 (PurePhysics)与应用物理学(AppliedPhysics) ]以及物理学界专家的意见 ,并根据物理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按照研究手段的不同 ,综合考虑 ,将物理学划分为 12类二级子学科 ,即 :(1)总论 (4 9种 ) ;(2 )理论物理学 (19种 ) ;(3)声学 (5种 ) ;(4 )光学 (2 3种 ) ;(5 )电子物理 (13种 ) ;(6 )凝聚态物质 (5 8种 ) ;(7)流体、等离子体、非线性… 相似文献
20.
体积相转变温度可调的温敏性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物微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用甲基丙烯酸异丙酯(iPMA)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共聚,制备了一系列疏水改性、相转变温度可调的温敏性P(NIPAM-co-iPMA)微凝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EM)、浊度法、动态光散射(DLS)技术及示差扫描量热(DSC)技术对所得微凝胶的形态及去溶胀行为进行了表征.TEM与DLS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凝胶具有规则的球型形态.浊度、DLS及DSC结果表明,疏水性单体iPMA的引入能有效调节共聚物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在所考察的范围内,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随iPMA投料比的增加几乎呈线性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