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393篇
化学   646篇
晶体学   20篇
力学   131篇
综合类   25篇
数学   220篇
物理学   72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3篇
  1962年   4篇
  1960年   4篇
  1958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electrochemical and in-situ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oxidation behavior of methanol in acidic, neutral and alkaline media at a Pt-Ru nanoparticl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Pt-Ru/GC) electro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thanol could be dissociated spontaneously at the Pt-Ru/GC electrode to produce a strongly adsorbed intermediate, CO. It was found that CO could be oxidized more easily in the alkaline medium than in the acidic and neutral media. The peak potential of methanol oxidation was shifted from 0.663 and 0.708 V in the acidic and neutral media to -0.030 V in the alkaline medium, which is due to that the adsorption strength of CO on the Pt surface in the alkaline medium is weaker than that in the acidic and neutral media. The final product of the methanol oxidation is CO2. However, in the alkaline medium, CO2 produced would form CO3^2- and HCO3^-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in the alkaline concentration and then in the decrease in the performance of DMFC. Therefo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lkaline DMFC is not Stable.  相似文献   
42.
二氧化锆纳米材料中三价铒离子的上转换发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铒离子掺杂的二氧化锆纳米材料, 并对它的结构、颗粒的大小和声子能量进行了表征. 用980 nm激光二极管和F-4500荧光光谱仪仪测量了两种样品的上转换发射光谱, 观察到强的绿色发射和弱的红色发射并对这种发射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3.
示差脉冲伏安法测定黄酒中的酪氨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硼砂介质中镍与酪氨酸络合物的示差脉冲吸附伏安特性,实验了仪器参数对示差脉冲阴极吸附伏安法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络合物峰电流与酪氨酸浓度在2.0×10^-7~4.0×10^-5mol.L^-1范围内有线性关系,并以此法测定了黄酒中酪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44.
合成了一系列以不同长度柔韧链相连的p/p型单核锌双卟啉配合物。选用Tripos力场,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退火和分子力学构象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系列双卟啉进行了能量优化和构象分析。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类双卟啉稳定存在的最低能量构象为叠合式,最高能量构象为伸展式,并存在一系列的中间能量构象;双卟啉分子内π-π作用和能量转移与双卟啉存在的两种主要构象密切相关;分析了分子内π-π作用的本质。运用不同光谱测试手段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 利用可见和相应二阶导数吸收光谱研究了双卟啉主要存在的叠合式和伸展式构象,通过红外光谱观察了对双卟啉构象和卟啉环间π-π作用较为敏感的吸收谱带;利用荧光光谱计算了双卟啉的分子内能量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45.
今年,我国在农业战线上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奇迹。它给我国化学工作者提出了综合利用的新问题。例如,吃不完的粮食和薯类可以制造塑料、橡胶以及特殊高分子化合物材料;利用稻草、麦秆做建筑材料给人民公社更快更省地建筑大批新房屋;等等。这一期开辟了粮食综合利用专栏,发表三篇文章。一篇是谈把白薯(又名红薯、红苕)造酒,一篇是用酒精制乙二醇和另一篇利用酒精做原料的有机合成工业。请各地读者马上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写下寄来,以便向全国介绍或推广。  相似文献   
46.
铬酸引发丙烯腈与苎麻纤维接枝共聚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超渤  任绍志 《应用化学》1998,15(1):113-115
棉、麻类织物通过与乙烯类单体接枝共聚可以提高染色性、皱折回复性、耐磨性、防污性等[‘j.纤维素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始于50年代,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乙烯类单体通过自由基活性中间体与纤维素进行接技共聚,但此法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接技共聚的同时生成大量均聚物.铬酸(下文用Cr’“表示)是公认的强氧化剂,据报道[’-‘j,它单独存在时并不能引发乙烯类单体聚合,如果用Cr‘”引发乙烯类单体与纤维素接技共聚,均聚物的生成量将会减少.本文以Cr’”为引发剂,将丙烯睛(AN)与艺麻纤维进行接技共聚,考查不同条件对接技率及均聚…  相似文献   
47.
煤中一般只含微量的钍,但其中无机杂质的成份复杂,比色测定钍前多需预先分离,沉淀分离法手续冗长,不宜采用。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以PMBP-苯萃取钍的各种条件及与常见干扰元素的分离情况,拟定出煤中微量钍  相似文献   
48.
合成及表征了一系列以柔韧碳氢链相连不同长度的p/p型单核铁双卟啉配合物,以可见光谱首镒观察到该系列配合物在氯仿溶液中开放式及闭合式构象的平衡。发现680nm处吸收峰强度与这种构象平衡有关,烷氧链越长,该吸收峰强度越大,利用该类配合物模拟了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对环己烷的羟化作用,催化结果表明,在以分子氧为氧源及还原剂存在的温和  相似文献   
49.
甲醇氨化反应中交联皂石的催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层柱材料是具有规则孔结构且其表面酸性及孔结构可调变的固体酸催化剂.本文合成了皂石,并用十三聚铝羟基络离子(Al_(13))与其交联,在醇氨化反应中研究了此层柱材料孔结构及表面酸性与催化性能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
李红喜  张勇  任志刚  程美令  王静  郎建平 《中国化学》2005,23(11):1499-1502
Reactions of SmI2 in THF with ArSSAr produced two binuclear samarium thiolate complexes [(THF)3I2- Sm(μ-SAr)]2 [Ar=Ph (1), 4-Me2NC6H4 (2)] in high yields. The structure of 2 was characterized by single crystal X-ray crystallography. The crystal of 2 belongs to the triclinic system with space group P 1 and a=0.95705(13) nm, b= 1.22287(14) nm, c= 1.26450(14) nm, a=64.194(11)°, B=78.491(13)°, y=76.176(12)°, V= 1.2860(3) nm^3, Z= 1,μ=4.783 mm^-1, Dc= 1.964 Mg/m^3, M= 1521.19, S= 1.046, R1=0.0358, wR2=0.0910. X-ra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2 is a thiolate-bridged dimer in which each Sm atom adopts a distorted pentagonal bipyramidal coordi- nation geome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