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6篇
化学   100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9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20篇
物理学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木薯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制备出天然木薯淀粉改性絮凝剂,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RS)详细对比研究了木薯淀粉、丙烯酰胺和接枝共聚物三者的光谱特征,并据此讨论了接枝共聚机理.  相似文献   
22.
单宁酸(Tannic acid,TA)是一种天然植物多元酚,广泛分布于各类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中,具有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单宁酸分子内含有大量酚羟基和酯基活性官能团,具有高化学反应活性。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大量疏水芳香环和亲水酚羟基的存在,单宁酸还易与各种分子或基团形成氢键、静电、疏水和π-π堆叠等多种相互作用,在功能材料领域应用广泛。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单宁酸在功能材料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其中主要包括贵金属纳米材料制备、表界面功能化改性、功能微胶囊构筑和自组装材料制备等,并对基于单宁酸功能材料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3.
赵宁  钟毅  黄明亮  马海涛  刘小平 《物理学报》2015,64(16):166601-166601
电子封装技术中, 微互连焊点在一定温度梯度下将发生金属原子的热迁移现象, 显著影响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和基体金属的溶解行为. 采用Cu/Sn/Cu焊点在250℃和280℃下进行等温时效和热台回流, 对比研究了热迁移对液-固界面Cu6Sn5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等温时效条件下, 界面Cu6Sn5生长服从抛物线规律, 由体扩散控制. 温度梯度作用下, 焊点冷、热端界面Cu6Sn5表现出非对称性生长, 冷端界面Cu6Sn5生长受到促进并服从直线规律, 由反应控制, 而热端界面Cu6Sn5生长受到抑制并服从抛物线规律, 由晶界扩散控制. 热端Cu 基体溶解到液态Sn中的Cu原子在温度梯度作用下不断向冷端热迁移, 为冷端界面Cu6Sn5的快速生长提供Cu 原子通量. 计算获得250℃和280℃下Cu原子在液态Sn中的摩尔传递热Q*分别为14.11和14.44 kJ/mol, 热迁移驱动力FL分别为1.62×10-19和1.70×10-19 N.  相似文献   
24.
赵宁  黄明亮  马海涛  潘学民  刘晓英 《物理学报》2013,62(8):86601-086601
金属熔体的黏度和表面张力都是与液态结构相关的敏感物理性质, 且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 对于微电子封装材料而言, 黏度和表面张力均是影响其工艺性能的重要参量. 本文利用回转振动式高温熔体黏度仪测量了Sn-xCu (x = 0.7, 1.5, 2)钎料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值, 发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钎料熔体的黏度值存在突变, 可划分为低温区和高温区. 在各温区内, 黏温关系很好地符合Arrhenius方程,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液态钎料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 同时, 利用黏度值计算了液态Sn-xCu钎料在相应温度下的表面张力, 并通过Sn-xCu钎料在Cu基板上的润湿铺展实验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 润湿角和扩展率的测试结果与表面张力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表明通过熔体黏度值来计算锡基二元无铅钎料合金表面张力并评估其润湿性能的方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 Sn-Cu钎料 黏度 表面张力 润湿性  相似文献   
2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钙铈基催化剂,并研究了其对于碳酸丙烯酯和甲醇制备碳酸二甲酯的酯交换反应性能。结果表明,Ca∶Ce=9的催化剂在反应时间2 h,温度40℃,甲醇与碳酸丙烯酯物质的量比为15∶1,催化剂用量为碳酸丙烯酯用量4%的条件下,碳酸丙烯酯转化率达到91.1%,碳酸二甲酯选择性达到91.7%。采用XRD、N2吸附-脱附、FT-IR、XPS和CO2-TPD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氧空穴越多,中等碱性位数量越多,越有利于甲醇的活化,催化剂的活性越好。  相似文献   
26.
采用GDX-203色谱柱,热导检测器,异丁醇为内标,分析测定了尿素与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产出物中的原料甲醇(Me),产物碳酸二甲酯(DMC),氨基甲酸甲酯(MC),N-甲基氨基甲酸甲酯(NMMC)的含量.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PDAB)作显色剂,总吸光度差减去氨基甲酸甲酯吸光度后,测定产物中少量的尿素(Urea).分析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3.5%,回收率在97%~103%.  相似文献   
27.
针对不可压缩可压缩水/气多介质问题, 提出一种新的界面处理方法。在可压缩水/气界面处构造Riemann问题, 在水中设音速趋于无穷大, 求解Riemann问题得到不可压缩可压缩水/气界面处流体的准确流动状态; 然后以此状态结合GFM(ghost fluid method)方法分别为2种流体定义界面边界条件, 将两相流问题转化为单相流问题计算, 通过求解level set方程来跟踪界面的位置。对各种不同的界面边界条件定义方法进行了比较,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算法能准确地捕捉各类间断的位置, 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健性。  相似文献   
28.
固态锂电池(SSLBs)因采用金属锂负极和固体电解质,具有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潜质。固体电解质作为固态锂电池的关键材料,对电池性能有重要影响。其中,聚合物-石榴石型复合固态电解质因结合了聚合物电解质的易加工性以及石榴石电解质的热稳定性和高离子电导率的优点,在固态电池规模化制造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纳米固体电解质粉体的表面能高、与有机物的界面兼容性差,导致纳米锂镧锆氧颗粒在聚合物基体中容易发生团聚,进而导致复合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降低。本工作引入硅烷偶联剂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对Li6.4La3Zr1.4Ta0.6O12(LLZTO)的表面进行改性,旨在改善LLZTO颗粒在溶剂和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LLZTO纳米颗粒表面的羟基与GPTMS分子反应形成共价键,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厚度约5 nm的GPTMS修饰层。GPTMS中具有亲脂性的环氧基团,使改性后的LLZTO纳米颗粒(LLZTO@GPTMS)在有机溶剂中均匀分散。粒度分布实验表明,LLZTO...  相似文献   
29.
We present a range-gating delayed detection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lidar with high accuracy based on the signal intensities of three consecutive delay samples. The system combines the range and signal intensity information from multi-pulse detections to calculate the pulse peak position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a Gaussian pulse shap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effectively calculates pulse peak position and exhibits excellent accuracy with super-resolution. Accuracy analysis shows that accuracy is best improved by enhancing signal-to-noise ratio, strategically selecting samples, reducing pulse width, and appropriately choosing the delayed periods between samples.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介绍了最近几年在SiC单晶生长和晶片加工技术产业化进程中的系列进展。研究出SiC单晶生长的扩径技术,4英寸SiC晶体单晶直径达105 mm。晶体质量逐步提高,至2011年,大部分晶片微管密度小于1个/cm2,反映晶体结晶质量的X射线摇摆曲线半高宽小于20″;生长的导电型SiC晶体电阻率小于0.02Ω.cm,半绝缘型SiC晶体电阻率大于108Ω.cm,电阻率分布均匀性良好。研究出即开即用SiC晶片批量加工技术,晶片表面粗糙度低于0.2 nm,翘曲度和总厚度变化满足工业化批量生产要求。与此同时,在基础物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首次在实验上给出了直接证据证明SiC晶体中的双空位能够诱导出磁性,并从理论上予以证明。利用多种方法在SiC衬底上成功制备出大面积、高质量、性能优异的石墨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