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5篇
化学   101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9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20篇
物理学   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针对基金的投资组合问题,提出了两阶段分析法:将原始成分股的波动分析与基金组合的分析分离,并以此提出了最大联合熵优化模型.通过Copula熵与联合熵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提出了基于Copula熵的研究方法.由于基金类的金融产品在我国属于新兴金融产品,且缺少其本身的历史数据作为投资参考,方法可以帮助投资者通过成分股信息分析基金组合,并构建适当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62.
采用二次嫁接法制备了一系列氨基修饰的SBA-15二氧化碳(CO2)吸附剂,利用XRD、BET、热重、元素分析、电镜、红外等表征手段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固定床测量穿透曲线的方法研究了其CO2吸附性能,分别考察了不同制备途径和不同有机胺类型等因素对吸附剂结构以及其CO2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还通过多次吸脱附实验考察了吸附剂循环吸脱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超声法所制备的聚乙烯亚胺(PEI)嫁接的吸附剂具有最优的CO2吸附性能,在CO2分压为10 kPa,反应温度为25 ℃时,吸附量达到1.72 mmol/g;进行多次循环吸脱附实验后,吸附量未见明显降低,表明吸附剂具有稳定的循环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63.
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表面的浸润性是决定材料应用的一个重要性质,许多物理化学过程,如吸附、润滑、黏合、分散和摩擦等均与表面的浸润性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超疏水表面在自清洁表面、微流体系统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有关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超疏水表面研究的新进展:简单介绍了表面浸润性的表征手段和影响因素,归纳了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和相关的理论分析,对超疏水表面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4.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微乳液聚合;聚硅氧烷;微乳液聚合;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16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具有诸多优异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但是由于UHMWPE纤维表面光滑且无极性基团,与树脂基体粘接性差,可通过纤维表面改性有效提高FRP的界面强度,进而提升材料性能。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基于化学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电晕放电和辐射引发表面接枝等方法对UHMWPE纤维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并对改性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6.
定量分析方法确定城市建筑风格的应用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建筑风格作为表述城市风貌的主因子,其论定存在模糊性和主观性.本文在建立多因子加权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建筑风格的影响因子择取、因子权重赋值、加权综合叠加等步骤确定城市建筑风格.以台州玉环城市建筑风格研究进行实例佐证,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城市设计与建设的需求,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7.
黄明亮  陈雷达  周少明  赵宁 《物理学报》2012,61(19):198104-198104
本文研究了150 ℃, 1.0× 104 A/cm2条件下电迁移对Ni/Sn3.0Ag0.5Cu/Au/Pd/Ni-P倒装焊点界面反应的影响. 回流后在solder/Ni和solder/Ni-P的界面上均形成(Cu,Ni)6Sn5类型金属间化合物. 时效过程中两端界面化合物都随时间延长而增厚, 且化合物类型都由(Cu,Ni)6Sn5转变为(Ni,Cu)3Sn4. 电迁移过程中电子的流动方向对Ni-P层的消耗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电子从基板端流向芯片端时, 电迁移促进了Ni-P层的消耗, 600 h后阴极端Ni-P层全部转变为Ni2SnP层. 阴极界面处由于Ni2SnP层的存在, 使界面Cu-Sn-Ni三元金属间化合物发生电迁移脱落溶解, 而且由于Ni2SnP层与Cu焊盘的结合力较差, 在Ni2SnP/Cu界面处会形成裂纹. 当电子从芯片端流向基板端时, 阳极端Ni-P层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消耗. 电流拥挤效应导致了阴极芯片端Ni层和Cu焊盘均发生了局部快速溶解, 溶解到钎料中的Cu和Ni原子沿电子运动的方向往阳极运动并在钎料中形成了大量的化合物颗粒. 电迁移过程中(Au,Pd,Ni)Sn4的聚集具有方向性, 即(Au,Pd,Ni)Sn4因电流作用而在阳极界面处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