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化学   65篇
力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8篇
物理学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荧光增白剂O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荧光增白剂OB,即2,5—双(5—叔丁基—2—苯并唑基)噻吩的方法。采用YWGC18色谱柱,四氢呋喃—水(67:33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360nm,柱温40℃,分离时间少于11min。应用于工业产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2.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云南红豆杉原始提取液中紫杉醇含量的方法,经比较C18和氰基固定相,发现在氰基柱上,以MeOH-MeCN-H2O(20:16:64体积分数)为流动相时,紫杉醇获得更满意的分离、流速2.0mL/min,柱温40℃,UV检测波长:227nm,方法简便、准确、适合于微量紫杉醇的测定。  相似文献   
93.
 建立了离子对反相HPLC分离测定(E)-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E)DAS]及其中间产物和杂质组分的方法。解决了测定的稳定性问题,且各组分线性范围宽,检测限低。已用于工业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4.
甲壳素-g-聚l-亮氨酸共聚物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乙酸乙酯体系中,利用水溶性甲壳素分子上的自由氨基引发N-羧基-l-亮氨酸-环内酸酐(NCA)的开环聚合,将聚l-亮氨酸引入到甲壳素的侧链,制备了多糖/多肽杂化材料。由于反应中使用了水溶性甲壳素,反应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且反应的转化率和接枝效率均较高。接枝共聚物的多肽链段长度可以通过NCA的投料量进行控制,得到各种肽链长度的接枝共聚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和溶解实验等表征了接枝共聚物,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的性能受多肽链段的长度影响较大,随着肽段长度的增加出现了a-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95.
许峰  应玲 《分析试验室》1997,16(5):10-13
本文采用两种同时测定荧光增白剂工业产品中,1,4-(2,4′-氰基苯乙烯基)苯(记为EB)和异构体1,4-双(2-氰基苯乙烯基)苯(记为ER)两组分的方法,一种是HPLC法,采用Shim-packCLC-SIL柱(5μm,6.0mmi.d×150mm)正己烷-乙酸乙酯(90:10V/V)为流动相,流速2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UV360nm方法简单,准确,快速,另一种是因子分析-紫外光度法  相似文献   
96.
以甲硫醇钠为原料,通过与稀硫酸反应制备甲硫醇。对甲硫醇和甲烷分别进行纯化,采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与气相色谱法氦离子放电检测器对纯化后的甲硫醇和甲烷进行纯度分析,甲硫醇纯度(摩尔分数)为99.75%,甲烷纯度(摩尔分数)为99.997%。通过称量法制备了甲烷中甲硫醇气体标准物质。采用气相色谱法火焰光度检测器对标准物质进行了均匀性检验、稳定性考察。研制的甲烷中甲硫醇标准物质标称浓度为100μmol/mol,F检验和回归曲线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压力0.5~10 MPa范围内,该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定值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2%(k=2),有效期为12个月。  相似文献   
97.
康丹  许峰  胡小方  刘文超  董博  肖宇 《实验力学》2016,31(3):361-368
为了探索不同种类金属材料的微波烧结机制,本文针对钛和铝两种具有不同电磁学特性的金属材料,分析了微波与金属微粒的相互作用。依据经典的麦克斯韦方程,金属表面产生电子涡流和趋肤效应。由P.Mishra和K.I.Rybakov等提出的金属在微波中的加热效率理论,推导出钛金属表面的热效应明显高于铝。因为电子涡流在磁场中产生指向颗粒内部的洛伦兹力这一微波非热效应,阻碍了内部物质向外的扩散,且铝的感应涡流大于钛,故其向心力更大。由于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导致物质扩散的驱动力不同,得出"钛的微波烧结速率明显大于铝"这一区别于常规烧结的结论。将获得的分析结果引入相场数值模拟,改变相场模型中控制演化过程中的表面和体扩散变量,获得不同的模拟结果,定量分析了烧结颈等微观结构参数随模拟时间的演化曲线。结合同步辐射断层扫描(SR-CT)技术获得的金属在微波烧结过程中的实验参数,与理论分析和模拟结果相吻合,从而验证了分析和模拟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上述结果可为研究金属在微波烧结过程中的演化机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8.
许峰  郭勇  余炜  李治国  袁小阳 《光子学报》2008,37(10):2076-2079
在ADAMS环境下对光电经纬仪进行了建模及仿真,发现两轴的转动之间存在相互扰动,并在光电经纬仪刚体动力学以及陀螺力学基础上对两轴运动进行了解耦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Lagrange-Maxwell方程对经纬仪内部各环节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针对两轴运动建立广义坐标系,推导出可直接用于控制系统建模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9.
许峰  胡小方  伍小平 《实验力学》2008,23(2):133-140
SR-CT(Synchrotron Radiation Computed Tomography同步辐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实验中,原始投影图像存在噪声,从而影响了滤波反投影重建图像的质量.为提高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加窗傅立叶变换滤波改进重建图像质量的方法.通过对原始投影图像噪声和滤波反投影算法的讨论,对利用该方法提高重建图像质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利用加窗傅立叶滤波方法对两组SR-CT实验得到的投影图像分别进行了处理,抑制了原始投影图像的噪声,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实验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0.
Gu Ma 《中国物理 B》2022,31(7):74210-074210
Diffractive lenses (DLs) can realize high-resolution imaging with light weight and compact size. Conventional DLs suffer large chromatic and off-axis aberrations, which significantly limits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lthough many achromatic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most of them are used for designing small aperture DLs, which have low diffraction efficiencies. In the designing of diffractive achromatic lenses, increasing the aperture and improving the diffraction efficiency have becom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sign issues. Here, a novel phase-coded diffractive lens (PCDL) for achromatic imaging with a large aperture and high efficiency is proposed and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and it also possesses wide field-of-view (FOV) imag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phas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phase-type diffractive lens (DL) is coded with a cubic function to expand both the working bandwidth and the FOV of conventional DL. The proposed phase-type DL is fabricated by using the laser direct writing of grey-scale patterns for a PCDL of a diameter of 10 mm, a focal length of 100 mm, and a cubic phase coding parameter of 30π.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working bandwidth and the FOV of the PCDL respectively reach 50 nm and 16° with over 8% focusing efficiency, which are in significant contrast to the counterparts of conventional DL and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This work provides a novel way for implementing the achromatic, wide FOV, and high-efficiency imaging with large aperture D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