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469篇
化学   711篇
晶体学   62篇
力学   175篇
综合类   36篇
数学   174篇
物理学   6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5 毫秒
991.
在微波甲醇溶剂热反应中,二丁基氧化锡分别与4-叔丁基苯甲酸和3-甲基-4-氨基苯甲酸反应,合成了具有μ3-O桥联的有机锡化合物[(μ3-O)(n-Bu2Sn)2(O2CR)2]2(R=4-(t-Bu)-C6H51),(3-Me-4-NH2)-C6H42)),并对它们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晶体衍射表明,化合物1、2的中心具有Sn2O2四元环平面结构,锡与配基原子构成畸形三角双锥六面体。人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表明,化合物1、2对人结肠癌(HT-29)、肝癌细胞(HepG2)、乳腺癌(MCF-7)、鼻咽癌(KB)和肺癌细胞(A549)均显示出比临床使用的顺铂还强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原位法合成了不同类型的四羰基钴/咪唑离子液体催化剂, 并考察了其在氯乙酸甲酯羰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研究了咪唑环上不同支链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1-丁基-3-甲基咪唑羰基钴离子液体[Bmim][Co(Co)4]不仅催化活性高, 选择性好, 而且对空气和水有较好的稳定性能. 在pCO=2.0 MPa, 85 ℃, 反应3 h的条件下, [Bmim][Co(Co)4]催化剂循环使用4次, 氯乙酸甲酯的平均转化率为94.3%, 丙二酸二甲酯的平均选择性和平均产率分别为98.5%和92.9%. 与传统的Na[Co(Co)4]催化剂相比, [Bmim][Co(Co)4]催化剂在保证高活性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羰基钴催化剂的直接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993.
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耐镉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镉污染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镉污染土壤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概述了不同浓度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吸收、转运镉及植物耐镉机理,指出了今后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94.
沉淀剂对AU/ZnO催化剂CO氧化性能及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5 C和进料中含水条件下,考察了由Na2CO3,(NH4)2CO3,NaOH和NH4OH等4种沉淀剂制备的Au/ZnO催化剂上CO氧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沉淀剂影响Au/ZnO催化剂的前体组成、金粒子和ZnO粒子大小、比表面积及CO氧化性能.由NH4OH制备的Au/ZnO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较差,CO转化率只有15%;由其它3种沉淀剂制备的Au/ZnO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和稳定性明显改善,可至少连续反应1 100 h,且保持CO完全氧化,其中Na2CO3是最佳沉淀剂.在反应过程中反应气氛可引起金粒子的聚集及在催化剂表面生成新的碱式碳酸锌物相.催化剂的稳定性与金粒子长大速度和碳酸根累积量有关.  相似文献   
995.
提出了一种简便、高灵敏的荧光免疫传感新技术,通过抗体/抗原/核酸适配体-质粒DNA复合物的特异性识别与双链质粒DNA与荧光染料SYBR Green Ⅰ的嵌合作用, 实现对血小板衍生增长因子BB(PDGF-BB)的检测.生物识别反应在微孔板中进行,PDGF-BB抗原与微孔板底部预包被的PDGF-BB抗体免疫反应后,加入核酸适配体-质粒DNA复合物与抗原形成夹心复合物.加入DNA双链嵌合染料SYBR Green Ⅰ与夹心复合物的双链DNA部分结合可产生强荧光,其荧光强度可用于定量测定PDGF-BB浓度.实验考察了离子浓度、核酸适配体的延伸引物片段与质粒PUC19的反应比例、染料SYBR Green Ⅰ浓度等分析条件对荧光信号的影响.在优化反应条件下,PDGF-BB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2~200 μg/L,检出限为0.1 μg/L,并且实现了对人血清中PDGF-BB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96.
以天然植物大蓟髓芯为大孔模板, 以嵌段共聚物为介孔软模板, 制备了孔径为60~100 μm、孔壁为介孔相的高度有序多级复合孔生物活性玻璃.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及N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合成的材料精确地复制了植物模板的形貌, 同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大的孔容. 通过体外模拟生理体液测试表明, 这种复合孔生物活性玻璃可诱导羟基磷灰石晶体在其表面形成, 具有良好的体外成骨性能, 因而在骨组织修复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7.
多孔模板法制备聚乙撑二氧噻吩纳米管光电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体聚合-溶液浸润-聚合物成管同时进行的方法,在氧化铝多孔模板(AAO)中制备了聚乙撑二氧噻吩(PEDOT)纳米管.通过形貌分析推断PEDOT纳米管在孔道中的生长包括两个过程:首先是聚合物溶液浸润整个孔道;然后是聚合过程中生成的阳离子自由基和掺杂态的PEDOT由于带正电荷而在孔道壁产生"钉扎"效应.XRD分析显示,在孔道内生成的PEDOT分子链具有一定的取向性.进一步研究表明,聚合物的吸附及单体聚合后的吸附,在模板壁导致不同的分子链排列,使PEDOT纳米管分子排列有序性受到影响.采用四探针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方法研究了纳米管光电性能.  相似文献   
998.
微塑料富集金属铅元素的能力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塑料为载体,考察了其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富集能力。首先利用2%HNO_3为解吸溶液,并用超声波仪进行辅助解吸,然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其吸附的铅含量,从而研究微塑料吸附铅离子的能力。对微塑料的材质、吸附时间、粒径、离子浓度、选择性以及共存离子等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微塑料吸附铅离子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其中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吸附量最高,分别达到1.32μg/g和0.63μg/g。微塑料粒径越大,其对铅离子的吸附量越低。随着吸附时间和铅离子浓度的增加,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效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共存离子实验表明,当溶液中存在其他离子时,不同材质的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铅离子和铜离子共存时,2种离子存在竞争性吸附现象。该文探索了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特性,可为深入研究海洋中微塑料富集重金属及其环境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9.
聚苯乙烯交联白球(含二乙烯基苯7%)与四氯化锡反应可制成一种稳定的高分子载体Lewis酸催化剂,它对酯化、缩醛、缩酮、成醚和付氏烷基化等有机合成反应都具有较高的催化效能,这种高分子载体催化剂不仅催化效率高、性能稳定,而且制备简单,使用操作方便,易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无污染,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00.
Studies on high-T_c superconductor Ba_2YCu_3O_(6.92) using thermogravimetry,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composition, oxygen isotopic exchange method are reported. There are six steps in the thermogavimetric graph of Ba_2YCu_3O_(6.92). At the first step, 0.40 oxygen atom per unit cell is released, the amount of which corresponds to that of the oxygen released from the CuO_4 square plane when the oxidation number of copper reduced from +3 to +2. This amount of oxygen plays a key role on the influence on the T_c of superconductor. At the is 0.45, corresponding to the amount of oxygen released from CuO_4 when the oxidation number of copper changed from +2 to +1. The oxygen atom released totally at the last three steps is 1.07 per unit cell, which correspondes to the oxygen released from CuO_5 square pyramid when the oxidation number of copper changed from +2 to +1. The first three steps are almost continuous, so in TPD curve there is only one peak at 514 ℃ with respect to the three steps in TG curve and the decomposition heat of this one is 171±8 kJ mol~(-1). Another peak which is over 900 ℃ on TPD curve is the result of the loss of oxygen from the last three steps in TG curve. The sample released oxygen can recover its supeconductivity after reabsorbing oxygen. Oxygen isotopic exchange method shows that the oxygen atoms of CuO_4 and CuO_5 groups can be interexchanged under certain temperature and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some bonding between CuO_4 square plane and CuO_5 square pyramidal groups in the crystal lattice of Ba_2YCu_3O_(6.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