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2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18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87篇 |
晶体学 | 7篇 |
力学 | 55篇 |
综合类 | 12篇 |
数学 | 55篇 |
物理学 | 3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4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铈、锂盐对铝阳极氧化膜的协同封闭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铈、锂盐在铝阳极氧化膜封闭处理中的协同作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谱对铈、锂盐协同封闭前后铝阳极氧化膜形貌和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封闭后膜表面的孔洞消失,封闭产物分布均匀,封闭后膜仍然以非晶态形式存在.根据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结果,封闭后的膜主要由含结晶水的Al2O3及铈、锂的混合氢氧化物组成,同时膜中还含有及封闭溶液组分中的一些阴离子.电化学阻抗谱的研究结果表明铈、锂盐协同封闭能够显著提高膜的耐蚀性能.在实验结果基础上,初步认为铈、锂盐封闭是通过生成结构紧密的封闭产物填充、覆盖膜孔,从而显著提高铝阳极氧化膜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02.
103.
氟碳铈矿-独居石混合精矿碳热氯化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氟碳铈矿-独居石混合精矿的高温氯化反应, 发现在活性脱氟剂存在下, 在500~800 ℃之间, 稀土氯化率由无脱氟剂时的55%~88%增至92%~99%. 当氯化反应温度低于600 ℃时, 氯化产物的酸不溶物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而当温度高于900 ℃时, 酸不溶物的量明显增加. 脱氟剂的作用可以使氟碳铈矿-独居石混合精矿氯化反应在600 ℃的低温下进行, 这和1000~1200 ℃的Goldschmidt加碳氯化工艺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1 引 言近年来 ,利用构效关系寻找特效试剂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改变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是寻找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试剂的重要途径。N 1,1′ (3,3′ 二羧基 4 ,4′ 联苯撑 ) 双 (3 N 羟基 3 N 苯基三氮烯 ) ,是目前报道的对镍、铜灵敏度最高的显色剂 ,常用于镍、铜离子的定性检测。由于该物质的水溶性不好 ,不能在光度分析上应用。本文介绍在联苯苯环对应的 3C位置中分别引入羧基双偶氮化后 ,再与苯基羟胺反应 ,合成NCPHPA。由于在一分子中增加两个羧基 ,不仅使试剂的溶解性有很大的提高 ,且对钼表现出很强的选择性和很高… 相似文献
107.
水热条件下采用Pb(NO3)2和4-氯苯乙酸作为反应物合成出1个新的一维铅配位聚合物[Pb(4-cpa)2(H2O)]n(1)(4-Hcpa=4-氯苯乙酸),并分别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该结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μ3桥联的4-氯苯甲酸将铅金属离子连接成一维链结构。荧光分析表明常温固态下配合物1发射蓝色荧光,且在422 nm处的荧光寿命为5.3 ns。以除草剂-精喹禾灵为对照品,考察了配体4-Hcpa和配合物1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8.
设计合成了具有精确分子结构的聚合物对深入了解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了一种合成带有三乙基硅氧侧基的环状无规共聚酯的新方法。功能性单体γ-三乙基硅氧基-ε-己内酯(γ-Et3SiOεCL)和ε-己内酯(ε-CL)在环状引发剂2,2-二丁基-2-锡-1,3-二氧环庚烷(DSDOP)的作用下,进行活性开环聚合反应以制备活性环状无规共聚酯(LCP(εCLcoγEt3SiOεCL))前体,当单体完全转化后,以该活性环状前体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反应性单体α-(1-丙烯酰氧乙基)-ε-己内酯(αAEεCL)进行嵌段聚合反应,合成了在活性中心附近带有不饱和双键的功能性环状嵌段共聚酯,即活性环状聚(ε-己内酯-co-γ-三乙基硅氧基-ε-己内酯)-b-(α-(1-丙烯酰氧乙基)-ε-己内酯)。最后该活性环状嵌段共聚酯在紫外光照射下,反应性单体结构单元中的双键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从而制得稳定的不含有机锡的新型环状无规共聚酯cP(εCLcoγEt3SiOεCL)(Mn,NMR=28500)。采用SEC、1H NMR以及DSC等技术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该方法的突出特点是能够高效地合成带有功能性侧基的高相对分子质量的环状无规共聚酯。 相似文献
109.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结合紫外光谱和分子对接模型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的键合作用。腺苷有较强的能力猝灭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且根据Stern-Volmer方程判断出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本文运用相应的荧光值和Vant’Hoff热力学方程求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以及一些热力学参数,如焓变(ΔH)和熵变(ΔS)。结果表明:键合过程中疏水作用力对新化合物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这与分子对接模型方法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另外还研究了常见离子对结合常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