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8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819篇
化学   2133篇
晶体学   35篇
力学   621篇
综合类   76篇
数学   410篇
物理学   17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26篇
  2002年   1404篇
  2001年   1192篇
  2000年   371篇
  1999年   292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56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PdCl2-Mn(Oac)2催化苯酚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碳酸二苯酯(DPC)是重要的有机碳酸酯,它可用于合成许多有机化合物,医药,农药,高分子材料等^[1],最近日本Ashia公司与意大利Enichem公司联合开发了双酚A与DPC经熔融聚合法制备聚碳酸酯的非光气法新工艺^[2],使得聚碳酸酯生产工艺朝“绿色化清洁生产”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也使得DPC的合成成为研究的热点,合成DPC的方法有光气法,酯交换法及氧化羰基化法,其中,氧化羰基化法更是引人注目^[1,3],它是用苯酚与CO,O2反应一步合成DPC的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原料易得等优点,且避免了使用剧毒的光气,是一条“绿色”的合成路线,但是该法又由于苯酚的不活泼性而遇到巨大挑战^[1],因此,我们在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基础上^[4],进行了氧化羰基化合成DPC的探索性研究,以PdCl2为主催化剂,加入各种氧化还原助催化剂,Bu3NBr和脱水剂(分子筛),催化氧化羰基化苯酚合成了DPC,其中Pd-Mn催化体系的活性最高,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DPC的产率为7.23%,并且DPC的产率随反应体系总压的增大而增大,当压力为3.5MPa时,DPC产率为10.20%。  相似文献   
152.
于敏  林君 《中国稀土学报》2001,19(6):579-58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稀土离子掺杂(Eu^3 ,Tb^3 )的氧磷灰石三元稀土硅酸盐Ca2Y8(SiO4)6O2发光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薄膜的组成、结构、颗粒尺寸、形貌及厚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发光光谱对薄膜的发光性质进行了分析。XRD结果表明700℃时薄膜尚处于非晶态,800℃时已开始有Ca2Y8(SiO4)6O2的物相形成,1000℃时结晶已完全。这一点和红外光谱的结果相符。发光光谱测试表明Ca2Y8(SiO4)6O2:Eu^3 薄膜显示了很强的红光发射,并以Eu^3+的^5D0-^7F2(616nm)超灵敏跃迁为最强一组。Ca2Y8(SiO4)6O2:Tb^3 的发射光谱由蓝光发射和绿光发射两部分组成,前者对应于^5D3-^7FJ,后者对应于^5D4-^7FJ(J=6,5,4,3),且以^5D4-^7F5(544nm)绿光发射为最强。  相似文献   
153.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系列双掺杂的萤石结构Ce1-xLnxCa0.2O1.8-0.4x固溶体,并研究了3种稀土离子对固溶体导电性的影响,发现掺杂离子半径接近Ce^4 时,体系电导率增大而活化能降低,同时发现水热合成的Ce1-xLnxCa0.2O1.8-0.4x样品的平均粒度按着掺入离子Y^3 ,Gd^3 ,La^3 的顺序逐渐减小,分别为32,20和15nm,这种变化是由于Y^3 半径比La^3 和G ^3 更接近Ce^4 ,因而在水热合成过程中, 掺Y^3 的体系更有利于晶粒的生长,得到的晶体粒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4.
当H原子和形成π键的原子相连时,π成键轨道和π反键轨道与H原子的2P空轨道相互作用,组成新的分子轨道,这样的结构称为π→P共轭体系,由π→P共轭作用引起的不饱键一系列性质的变化,称之为π→P共轭效应。  相似文献   
155.
马万山  许春萱等 《分析化学》2001,29(9):1107-1107
1 引 言N-烯丙基-N′-(对苯磺酸钠)硫脲(以下简写为NaNTU)是我们合成的一种新的硫脲类衍生物,性质稳定,易溶于水,无毒,具有很好的分析特性。从我们研究的36种离子与NaNTU的反应情况看,在1.7~4.2 mol/L的HNO3溶液中,只有钯*"能与NaNTU生成黄色络合物。据此,我们成功地将其用于钯*"的鉴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将该试剂首次应用于钯*"的光度分析,从而建立了光度法测定微量钯*"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在1.7~4.2mol/L的HNO3溶液中,Pd2+和NaNTU形成一种稳定的摩尔比为1∶2的黄色水溶性络合物。络合物的最大…  相似文献   
156.
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砷(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素玲  唐安娜等 《分析化学》2001,29(11):1315-1317
根据在稀盐酸介质中,碘酸钾可与As(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I2与荧光试剂吡咯红Y作用,使其荧光猝灭,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痕量As(Ⅲ)的荧光分析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4.0-248μg/L,检出限为14.1μg/L,方法用于自来水、尿液、血清及合成样中痕量As(Ⅲ)的测定,均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57.
SnO2—SiO2负载Cu,Ni催化剂的CO2加氢反应性能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SnO2-SiO2(SnSIO)表面复合物载体,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SnSiO担载的Cu-Ni双金属催化剂,借助BFT,XRD,TPR,IR和微反等技术研究了SnSiO及其负载的Ni,Cu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构造,化学吸附及CO2加氢反应性能,结果表明:SnSiO是SnO2单分子层价联于SiO2表面的复合氧化物,仍保持类似SiO2载体的孔结构和比表面;SnO2引入SiO2表面后可以有效地促进CuO,NiO的还原,还原后成为负载在SnSiO载体表面的Cu-Ni合金,CO2在负载型Cu-Ni合金表面Cu或表面Ni位 发生化学吸附,形成线式和剪式吸附;CO2在催化剂上的加氢反应产物主要是CH3OH,CH4,CO和H2O,生成CH3OH的选择性与催化剂组成及反应条件密切相关,Cu-Ni催化剂,在0.5MPa,170度,H2。CO2(mol/mol)为3 的条件下,CH3OH的选择性达到84.6%。  相似文献   
158.
采用浸渍法、溶胶-凝胶过程与普通干燥、超临界干燥过程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NiO-CeO2-Al2O3催化剂,分别为浸渍型催化剂(iNCA)、干凝胶催化剂(xNCA)和气凝胶催化剂(aNCA),利用BET、TEM、XRD、TPR、NH3-TPD、H2-TPD等方法对各催化剂样品的物化化质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经823K焙烧后,镍含量为9%的各催化剂样品中镍物种分散良好;与iNCA相比,以溶胶-凝胶法为基础制备的xNCA和aNCA中镍物种与载体的相互作用用强并且存在状态均一;三种催化剂中,气凝胶样品具有比表面积高、堆密度低、表面酸中心数多及表面镍分散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9.
陈锡华  林晨升 《结构化学》2001,20(5):369-380
1 INTRODUCTIONWith the invention of lasers[1] and the observation of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in quartz[2], nonlinear optics(NLO), as a cornerstone of photonics, has been booming since 1960's. And intense interest has been aroused to search materials exhibiting appropriate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optical devices for the important techniques such as frequency converting, signal processing and optical computing[3~6]. In order to determine …  相似文献   
160.
潘国华  庄伯涛 《结构化学》2001,20(5):384-386
1 INTRODUCTION In 1984, thiolate ligand was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into molybdenum carbonyl compound by the reaction of Mo(CO)6 with [Et4N]SR( R = C6H5, But) in a moderate condition[1]. From then on, a series of dinuclear molybdenum(0) carbonyl thiolate compounds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using a variety of thiolate ligands in our research group. It was found that a planar Mo2S2 unit is in the compound [Et4N]2[Mo2(CO)8(SC6H4-CH_3-p)2][2] (2) and a "butterfly"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