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化学   59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4篇
物理学   3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合成了配合物[Cu(NTB)Cl]ClO4·2.5CH,OH(NTB为N,N,N-三(2(-苯并咪唑甲基)胺),并进行了紫外可见光谱、元素分析、循环伏安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表征.用UV—Vis.研究了以邻苯二酚、邻苯三酚为底物时配合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符合米氏方程曲线;在pH为8.0和30℃的条件下,配合物催化邻苯三酚和邻苯二酚反应的转化数分别为88.2h^-1和0.54h^-1.通过动力学数据比较发现,邻苯三酚比邻苯二酚更容易氧化,而且它们的催化氧化速率都随着pH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52.
研究了新合成显色剂2,6-二溴-4-羧基苯偶氮重氮氨基苯偶氮苯(BCADAB)的理化性质及其与Cd(Ⅱ)的高灵敏显色反应。在Triton X-100存在下,于pH 11.2的氨水-氯化铵缓冲介质中,镉与该试剂生成1:2稳定的橙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峰位于525nm处,Cd(Ⅱ)在0~18μg/25ml内符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64×10~5,以硫代硫酸钠-酒石酸钾钠-氟化铵为掩蔽剂,用于水样中微量镉的测定,获得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53.
随着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日益增加,从而导致有毒污染物的排放量随之增加.燃料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燃烧后会形成SOx.SOx排放到大气中会形成酸雨污染环境.因此,超清洁燃料的生产迫在眉睫.目前主要的脱硫工艺为加氢脱硫(HDS).HDS能够有效脱除燃油中的硫醚、硫醇和二硫化物等含硫化物,但对于芳香族硫化物及其衍生物(如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等)的脱除效果较差,而且HDS需要在高温、高压且有合适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因此,开发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能够高效脱除芳香族硫化物及其衍生物的脱硫工艺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催化氧化脱硫(CODS)能够在温和条件下高选择性脱除芳香族硫化物及其衍生物,作为HDS的有效补充,在深度脱硫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适用于CODS的催化剂有分子筛、甲酸、过氧化物酶、氧化钼和杂多酸等.其中,含钼(VI)催化剂在CODS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CODS中,催化剂载体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无定形二氧化硅在制备过程及经济性方面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到目前为止,无定形SiO2负载磷钼酸(HPMo)作为CODS催化剂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课题组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介孔模板剂,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通过沉淀法直接合成了功能化含HPMo介孔复合材料HPMo-SiO2.采用XRD,FT-IR,31P-NMR和XPS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作为催化活性位点的钼以磷钼酸的形式存在,磷钼酸的Keggen结构在负载过程中没有遭到破坏,并且活性磷钼酸能够均匀分散在二氧化硅载体上.HPMo-SiO2的比表面积为365.0 m2/g,总孔容为1.237 cm3/g,平均孔径为12.91 nm.本文系统研究了模型油脱硫反应条件、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及催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HPMo-SiO2具有高效的脱硫活性,在反应温度为55oC,催化剂与模型油质量比为0.7%,反应时间为10 min的条件下,二苯并噻吩(DBT)脱除率可达100%;在反应温度为60oC,催化剂与模型油质量比为1.0%,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苯并噻吩(BT)脱除率可达100%.同等反应条件下,DBT的反应活性大于BT.DBT及BT的氧化脱除反应均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模型,且DBT脱除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小于BT脱除反应.所制备的催化剂经过10次循环使用,DBT脱除率仍可以达到95.2%(BT为95.7%),说明所制备的HPMo-SiO2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和强稳定性.通过气质联用及微库仑仪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T和DBT的氧化产物分别为苯并噻吩砜(BTO2)和二苯并噻吩砜(DBTO2),且氧化产物全部被催化剂吸附,油品中没有含硫化合物的存在,因此不需要后续的氧化产物分离操作,提高了整个脱硫工艺的经济性,并且有效减少了分离操作带来的油品损失.  相似文献   
54.
Pd(Ⅱ)与漆树漆酶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5 ,6 二溴 2 ,3 二氰基氢醌 (DDBQH2 )为底物 ,在pH 4 5和 30± 0 1℃条件下 ,用分光光度法考察了Pd(Ⅱ )与漆酶的结合时间对漆树漆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Pd(Ⅱ )与漆酶结合时间的延长 ,Pd(Ⅱ )对漆酶催化氧化反应的活化程度逐渐减弱 ,最终转变为抑制直至钝化作用 ,且这种转变的速度随Pd(Ⅱ )浓度的增大而加快。与Pd(Ⅱ )混合后的漆酶的吸收光谱表明 ,Pd(Ⅱ )可能是通过取代漆酶Ⅰ型位中的Cu(Ⅱ )而使漆酶的催化活性逐渐降低直至丧失的。  相似文献   
55.
非对称量子阱中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极化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光辉  郭康贤 《光子学报》2001,30(11):1314-1317
本文主要研究了一个特殊非对称量子阱中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极化率,并且利用量子力学中的密度矩阵算符理论和迭代方法导出了二次谐波极化率的解析表达式.最后,以典型的GaAs/AlGaAs非对称量子阱为例作了数值计算.数值结果表明,较大的二次谐波极化率与系统的非对称性有关,系统的非对称性越大,二次谐波极化率越大.  相似文献   
56.
作为一种新兴的质谱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质谱近年来仪器研制和技术应用发展得非常之快,但是对于MALDI的离子化机理却众说纷纭,了解不深.虽然发展了一些理论,但由于MALDI机理的复杂性,譬如基质的选择、甚至溶剂的选择、结晶速度的快慢、浓度的大小、基质与样品的比例、制样方法等对最终结果都有显著的影响,所以质谱学术界尚未能得到1个统一的认识.纵观目前众多个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上可初步分为初次离子化和二次离子化机理两大类.初级离子化机理基于样品分子直接离子化考虑问题.样品吸收光子能量,直接失去电子,形成离子.但是单光子电离机理从能量上考虑似乎不大可能,因为1个光子所具有的能量,远小于生成1个离子需要的能量.多光子电离虽是1种最直接的解释:  相似文献   
57.
采用管式炉研究了950~1100 ℃温度区间C2F6的分解特性, 并研究了C2F6的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对C2F6分解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C2F6初始浓度越低、温度越高、反应时间越长, C2F6分解率就越高. 同时, 热解反应的反应级数应该介于0和1之间. 在温度为1100 ℃, C2F6初始浓度为223.21 μmol/L, 停留时间为2 s时, C2F6分解率高达90%. 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 在950~1100 ℃, C2F6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a)为313.2 kJ/mol, 频率因子(A)为8.8×1011 s-1.  相似文献   
58.
<正>We use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3D-FDTD) method to model silica taper-microfiber structures integrated on substrates.The dependence of the transmission on the length of the microfiber is investigated for two different structures.Optimization of the geometric parameters is provided and two substrate materials,namely MgF_2 and fluorosilicate glass,are considered.We also investigate the case where the structure is covered with a dielectric material.  相似文献   
59.
We report optimal phase modulation based on enhanced electro–optic effects in a Mach–Zehnder(MZ) modulator constructed by AlGaAs/GaAs coupled double quantum well(CDQW) waveguides with optical gain. The net change of refractive indexes between two arms of the CDQW MZ modulator is derived by both the electronic polarization method and the normal-surface method.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very large refractive index change over 10~(-1) can be obtained, making the phase modulation in the CDQW MZ modulator very highly efficient. It is desirable and important that a very small voltage-length product for π phase shift, V_π× L_0= 0.0226 V · mm, is obtained by optimizing bias electric field and CDQW structural parameters, which is about seven times smaller than that in single quantum-well MZ modulators.These properties open an avenue for CDQW nanostructures in device applications such as electro–optical switches and phase modulators.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