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7篇 |
免费 | 220篇 |
国内免费 | 36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45篇 |
晶体学 | 27篇 |
力学 | 58篇 |
综合类 | 36篇 |
数学 | 170篇 |
物理学 | 5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4篇 |
1963年 | 3篇 |
196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自制1-萘万古霉素(Na-VAN)为手性固定相(CSP),D-酒石酸(D-Tar)、L-酒石酸二乙酯(L-TADE)、D-酒石酸二乙酯(D-TADE)分别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CMPA),建立了西那卡塞原料1-(1-萘基)乙胺(化合物1)及西那卡塞中间体(化合物2)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拆分方法。考察了流动相中醇类改性剂、CMPA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手性识别机理。以Na-VAN为CSP,正相模式下,添加不同种类的CMPA,化合物1、化合物2均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分离,其中以D-TADE为CMPA时,化合物1、化合物2获得最佳分离。结果表明,醇的分子体积、CMPA的立体构型均对手性分离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沈利君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1996,(4)
弹性变形的广义变分原理以往是从势能或金能原理出发,采用Lagrange乘子法分析和推导。本文利用具势算子理论分析研究这类广义变分原理。分析表明在有限变形情况下,胡-鹫津变分原理中,在变形体内如以第二类Piola-Kirchhoff应力T,Green应变E和位移U作为三类独立变分变量,则在位移边界上应以第一类Piola-Kirchhoff应力τ作为一类独立交分变量。在小变形情况下它们都退化为Cauchy应力σ。 相似文献
995.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道路交通流实测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开放式边界的单向三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考虑了小车和大车的不同运动性能, 并区分激进型司机与谨慎型司机的不同驾驶特征, 根据杭州湾跨海大桥不同时段的实测车流量, 对模型中开放式边界的进车率进行了识别. 依据提出的模型模拟得到杭州湾跨海大桥路段不同密度时的车流量, 经与实测数据比较, 两者吻合良好, 表明本文提出的交通流模型符合杭州湾跨海大桥交通流的实际情况. 同时, 通过展示车辆的时空演化图,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路面交通流所表现出的宏观特征, 有望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交通优化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采用红外椭圆偏振光谱对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MPCVD)和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H-FCVD)制备的金刚石薄膜在红外波长范围(2.5—12.5μm)的光学参数进行了测量.建立了不同的光学模型,且在模型中采用Bruggeman有效介质近似方法综合考虑了薄膜表面和界面的椭偏效应.结果表明,MPCVD金刚石膜的椭偏数据在模型引入了厚度为77.5nm的硅表面氧化层、HFCVD金刚石膜引入879nm粗糙层之后能得到很好的拟合.最后对两种模型下金刚石薄膜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进行了计算,表明MPCVD金刚石薄膜的红外
关键词:
金刚石薄膜
红外椭圆偏振光谱
光学参数
有效介质近似 相似文献
997.
998.
用35MeV质子轰击同位素靶238Pu,通过238Pu(P,4n)235Am反应,合成了新的缺中子同位素235Am.利用He-jet及毛细管传输技术收集反应产物,然后用放射化学法除去产物中的裂变碎片并分离出Am活性.根据观测到的235Pu的衰变Y及NP的特征X射线的生长-衰变行为和X-Y符合测量,肯定了235Am的首次合成,测得235Am的半衰期为15±5min.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