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15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新生隐球菌DNA中一段高度保守序列为目的序列,结合PCR和DNA探针技术优点,设计出特异引物和探针,并优化新生隐球菌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研究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检测新生隐球菌DNA的方法.结果显示:标准株及临床样本株新生隐球菌保守序列为124 bp;重组质粒pUCM-T中目的基因片段序列碱基符合率100%;当质粒标准品浓度1.0×103~1.0×107Copies/mL时,相关系数为0.997,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各浓度标准品的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5%,表明此技术的重复性好,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可检测出5.0×102Copies/mL的新生隐球菌DNA,说明该方法敏感性很好.  相似文献   
32.
在二维、三维非结构网榕上,针对间断Galerkin方法计算量大、收敛慢的缺点将p型多重网格方法应用于该方法求解跨音速Euler方程,提高计算效率。p型多重网格方法是通过对不同阶次多项式近似解进行递归迭代求解,来达到加速收敛。文中对高阶近似(p>0)使用显式格式,最低阶近似(p=0)采用隐式格式。NACA0012翼型和O...  相似文献   
33.
聚烯烃用新型抗氧化剂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抗氧化剂HP136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一系列HP136衍生物,旨在筛选出新的碳自由基捕获剂.通过对其黄度测试和熔流指数等性能研究发现,1,1-二芳基乙酰胺型化合物的抗氧化性和颜色变化都接近HP136,其中2.(3,5-二叔丁基-2-羟基苯基)-N-烯丙基-2-苯基乙酰胺(2d)具有与HP136相当的抗氧...  相似文献   
34.
多肽树枝状大分子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肽树枝状大分子具有不同于链状多肽和其它树枝状大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所报道的多肽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进展。  相似文献   
35.
张敏  杨永  陈立班 《催化学报》2015,(8):1304-1311
首次在共沉淀过程中添加18-冠-6醚络合生成的钾离子得到了均一的高活性冠醚络合的锌-钴双金属催化剂,并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红外(TGA-IR)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了表征.元素分析发现K含量为1.2%. FTIR表明未加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离心后上下部分呈现不同的络合状态,而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仍保持均一. SEM表明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为均一松散的结构.由于生成的钾离子被冠醚络合,不影响聚合反应效果. TGA-IR表明冠醚不仅络合K离子,还参与对金属活性中心的络合. XRD表明此催化剂具有低的结晶度.所制冠醚络合的锌-钴双金属催化剂能成功催化CO2与环氧丙烷共聚,其中CDMC3催化得到的共聚物碳酸酯含量为47.8%,副产物环状碳酸酯为1.5%,催化效率高达5122 g/g催化剂(32600 g/g Zn),明显优于不添加冠醚以同样工艺制备的DMC1(共聚物碳酸酯含量29.2%,副产物环状碳酸酯3.3%,催化效率4100 g/g催化剂(16300 g/g Zn).与不添加冠醚8次洗涤离心得到的DMC2相当(共聚物碳酸酯含量48.3%,副产物环状碳酸酯含量2.4%,催化效率5073 g/g催化剂(16400 g/g Zn)).基于此结果提出了两步的反应机理假设.  相似文献   
36.
超高强度马氏体钢的力学性能强烈依赖于逆变奥氏体的形状、尺寸及含量.通常,提高逆变奥氏体含量,有助于改善超高强度钢的塑韧性.对含Cu马氏体淬火钢时效处理时, Cu粒子会在马氏体组织边界沉淀,并作为质点促进逆变奥氏体形核.为了探索不同合金元素对逆变奥氏体在Cu沉淀上异质形核的影响,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合金元素X (X=Cr, Al, Mo, W, Ni, Co, Mn)对Cu/γ-Fe界面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了合金原子替换界面处Cu和Fe原子前后界面的黏附功、界面能和电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元素Cr,Mo, W, Mn替换Cu/γ-Fe界面处Cu原子时, Cu/γ-Fe界面处产生强烈的X—Fe共价键,黏附功增大且界面能减小,显著提高界面稳定性,促进γ-Fe在Cu沉淀上异质形核.而替换界面处Fe原子时,界面稳定性变化很小,掺杂原子与相邻的其他原子成键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