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2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18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37篇 |
晶体学 | 19篇 |
力学 | 28篇 |
综合类 | 20篇 |
数学 | 91篇 |
物理学 | 2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104.
保存、分析方法等因素对土壤中硝态氮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明土壤中硝态氮测定的影响因素,采用黑土、潮土、红壤为材料,研究样品的保存方法、浸提剂种类、分析方法、实验用水及试剂纯度对土壤中硝态氮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土壤硝态氮时,土样在冷冻条件下保存优于冷藏条件。冷冻条件下保存可在45 d内完成测试,而冷藏保存则需在7 d内完成测试。采用0.01 mol/L CaCl2和2 mol/L KCl为浸提剂时,对土壤中硝态氮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紫外比色法的测定结果与林业标准法(LY/T1230-1999)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流动注射法,且紫外比色法与流动注射法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流动注射法的测定结果与林业标准法相比也无显著差异。实验用水的杂质可使土壤中硝态氮的测定结果显著偏高,对其进行加热煮沸、蒸馏及无氨化蒸馏后可显著降低水中杂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5.
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化合物RE0.06La0.94M2O6Br(M=Nb,Ta;RE=Eu,Tb,Pr,Sm),并测定了其激发和发射光谱,室温下Eu3+、Tb3+、Pr3+、Sm3+在稀土-铌(钽)复合溴氧化物中呈现特征激发谱线,但Nb和Ta的光谱特性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6.
采用常规固相反应于1200℃下制备了具有褐钇铌矿结构的Y2O3·Nb2O5·B2O3(Y(0.93)Eu(0.07))2O3·Nb2O5·B2O3和(Y(0.91)Eu(0.07)Bi0.02))2O3·Nb2O5·B2O3等光体,研究了它们的发光性质:结果表明,在268nm紫外光激发下,由于NbO4基团于410nm处发生1T→1A1跃迁,致使Y2O5·Nb2O5·B2O3呈现更亮的紫外发射。体系中的B2O3可降低反应温度,增强NbO4和Eu(3+)的发光强度。(Y(0.091)Eu(0.07)Bi(0.02))2O3·Nb2O5·B2O3燐光体系中所观察到的NbO4→Eu(3+)和Bi(3+)→Eu(3+)的能量传递使红光发射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7.
春砂仁无机成分与药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了阳春县三个产地有代表性的春砂仁.用原子吸收光谱、控制气忿和罩帽电极发射光谱等法,测定其无机成分。结果表明,春砂仁对Zn、Mn有较大富集作用.其含量与春砂仁质量正相关;不同产地春砂仁的挥发油、无机成分与药效成分之间存在差别,证实以金花坑的春砂仁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08.
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化合物RE0.06La0.94M2O6Br(M=Nb,Ta;RE=Eu,Tb,Pr,Sm),并测定了其激发和发射光谱。室温下Eu^3+,Tb^3+,Pr^3+,Sm^3+在稀土-铌(钽)复合溴氧化物中呈现特征激发谱线,但Nb和Ta的光谱特性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9.
镓—茜素紫极谱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含有0.05mol/L HAc-NaAc(pH5.6)、0.1mol/L KCL和1.5×10^-5mol/L茜素紫的溶液中,镓(Ⅲ)-茜素紫络合物在单扫示波极谱仪上产生一灵敏的导数极谱波,峰电位在-1.11V(vs.SCE),峰电流与镓(Ⅲ)浓度在2.0×10^-8mol/L。机理研究表明,峰电流是由吸附在电极表面的络合物中的中心离子和配位体同时还原而产生的。方法已应用于铝合金中镓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10.
1892年,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通过创建电子论,为原子内部电子的发现提供了理论基础。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从阴极射线中发现了自由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由此引发了卢瑟福、玻尔等人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同时,化学家们将物理学中的电子引入化学,开始用原子结构中的电子来解释化学行为,提出了化学键的电子理论,推动了化学键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