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化学   42篇
晶体学   18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71.
Mo2C/Al2O3催化剂用于甲烷部分氧化(POM)制合成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o2C担载量的Mo2C/A1203催化剂,利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对其POM反应进行了活性评价,并采用XRD、SEM和BET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纯Mo2C催化剂在反应初期有较高的CH4转化率,但CO和H2的选择性很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CH4转化率急剧下降.Mo2C担载量小于24.8%的催化剂,随担载量增加,CH4转化率明显升高.同时,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CH4转化率有所下降,CO和H2的选择性则明显升高.Mo2C担载量在35.4%—42.5%的催化剂,具有好的CH4转化率和CO、H2选择性,但担载量过高时,CH4转化率会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结构表征表明,未担载的和担载的碳化物催化剂均为β-Mo2C,担载量小于10.6%时,Mo2C高度分散于A12O3表面,担载量较高时,Mo2C颗粒变大,比表面减小.  相似文献   
72.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uO/Ce_(0.9)Zr_(0.1)O_2催化剂,并利用XRD,XPS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铜担载量,焙烧温度,空速以及CO_2和H_2O的存在对选择氧化消除CO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0℃焙烧后的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而且在CO_2和H_2O的存在下140℃也能达到有效消除CO(100ppm以下)的目的,同时选择性达到了70%.100h的连续测试显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3.
组合闪烁探测系统由"Pb过滤片加塑料闪烁探测器"组成. 采用直流标定方法,实验研究了ST401、ST1422、ST1423组合探测系统对0.565MeV-14.16MeV能量范围的6个能点的中子灵敏度,得到了探测系统的中子灵敏度随Pb过滤片厚度的变化、随闪烁体厚度的变化和随中子能量的变化关系. 利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结果相结合,获得了3种组合闪烁探测系统的中子灵敏度能量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74.
以靛红酸酐(2)为起始原料,经氮上烷基化、开环、关环以及酯的氨解生成异羟肟酸等多步简单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选择性HDAC6抑制剂4-((2,4-二氧基-3-苯乙基-3,4-二氢喹唑啉-1(2H)-基)-甲基)-N-羟基苯甲酰胺(1)。产物结构经1H NMR、 13C NMR 以及MS 确证。新的合成路线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等优点,总收率83.8%。   相似文献   
75.
在"强光一号"装置上, 利用微型磁探针系统测量了钨丝阵负载内部的消融等离子体携带的电流, 对比了有无泡沫柱两种负载条件下内部电流分布的差异, 获得了稳定可靠的实验数据. 实验中使用了由42 根4.2 μm 钨丝组成的直径12 mm 的丝阵负载, 脉冲电流峰值为1.34 MA, 上升时间约70 ns. 结果表明: 在电流放电开始约20 ns 后, 半径3.2 mm 处的磁探针有明显的信号输出, 随后的20 ns 内, 内部等离子体分流比迅速上升至约20%, 并在30—40 ns 内基本保持稳定. 丝阵加载泡沫柱后, 内部电流值在Z 箍缩前期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6.
介绍了磁探针测量等离子体电流的设计原理,针对Z箍缩实验负载的实际结构特点和现场布局,制作出应用于诊断脉冲功率装置Z箍缩实验负载通过电流的微型磁探针,并通过建立相同结构尺寸的模拟负载装置的方法,实现了对其灵敏度的标定。实验结果显示:在脉冲功率装置峰值电流1.2MA、电流上升时间60ns时,由微型磁探针测得的负载电流与加速器监测电流存在12%的幅度差异,电流峰值时刻存在5ns的差异,说明微型磁探针技术测量Z箍缩负载电流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7.
Kerberos协议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 R S A 算法作为加密和签名工具,对 Kerberos 协议中票证和验证码的形式以及验证协议进行了改进,使整个验证过程更安全、可靠 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网络防火墙中增加网际验证服务器,实现了跨网络的远程安全访问方案  相似文献   
78.
We report and discuss the results of x-ray radiation measurements in the Sino-Russian joint Z-Pinch experiments on Angara-5-1 facility with a load current of 2.5-3.6MA. Th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an x-ray power meter (XRPM) and a time-resolved one-dimensional x-ray imaging system developed in 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 x-ray power-platform prior to a main peak and a less intensive sub-peak after the main peak in the waveform exist for the nested-wire array implosions, and the radiation process is relatively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case of the single array. Laser shadowgraph of the imploding plasma suggests that the prior power-platform is a result of the collision of the inner-outer plasma layers. The faster radiation process of nested array implosion can be explained by analysing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 of the time-resolved one-dimensional imaging system, which demonstrates a better axial imploding uniformity and synchroniz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x-ray diode, the XRPM yields a higher height of x-ray power-platform due to its fiat energy response. The sub-peak after the main peak is proposed to be a result of the later-time additional implosion of plasma.  相似文献   
79.
介绍了密钥生成的一般方法,即确定性素数产生和概率性素数产生方法,并给出了利用 Miller Rabin测试和 Pocklington 定理生成强伪素数的算法实现  相似文献   
80.
Strong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of Er3 /Yb3 -doped lead halide tellurite glass under 976nm excitation is demonstrated. Three emission bands centred at 525 nm, 545 nm, and 655 nm resulting from the transitionsfrom the excited states 2H11/2, 4S3/2, and 4F9/2 to the ground state 4I15/2, respectively, are observed evenat 60mW pumping power. The power dependent intensity and the upconversion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the luminescence are evaluated and discussed. The obtained results might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developments of upconversion la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