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化学   216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15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29篇
物理学   1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结合课题组近期的相关研究, 对固体CD光谱在手性配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特别是手性样品固体CD光谱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 通过对四对手性席夫碱M(II) (M = Ni、Cu)配合物的固体和溶液CD光谱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配合物的手性构型在固液相中保持一致, 但其固液CD光谱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可能是由于相应配合物在固体和溶液相中的四面体扭曲或构象的微妙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82.
In an attempt to prepare a polymeric solid electrolyte with both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adequate mechanical strength, an ionic conducting IPN composed of bisphenol A epoxy resin/polyethylene glycol containing LiClO_4 was synthesized. The dependence of conductivity was investigated as a function of sal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temperature.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a maximum of conductivity appeared when EO/Li=25, where EO denotes the—(CH_2CH_2O)-unit in polyethylene glycol, and that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conductivity followed VTF equ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motion of ionic carriers resulted from the segmental motion of the polymer. When glycerol epoxy resin was used instead of bisphenol A epoxy,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25℃) conductivity could somewhat further be raised up to 3×10~(-5) S/cm.  相似文献   
83.
取家畜尿样10.0mL置于离心管中,加入自制的磁性石墨烯50mg,用10mmol·L~(-1)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混合物的酸度至pH 8.0,超声提取20min。用碳铁分离液固两相,弃去液相,先后3次超声提取固相,每次用乙腈2mL,提取5min。将3次所得液相合并,置于40℃水浴中吹氮至近干,盐类用乙腈和0.1%(体积分数,下同)甲酸溶液(1+9)的混合液1.0mL溶解,所得溶液经0.22μm滤膜过滤,在所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下,对所要测定的10种苯并二氮杂卓类化合物(BZDs)进行色谱分离和质谱测定。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为固定相,以(A)0.1%甲酸溶液和(B)含0.1%甲酸的乙腈混合液为流动相,按梯度洗脱程序进行分离;质谱测定选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表明:10种BZDs在1.0~100.0μg·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值呈线性关系,其测定下限(10S/N)在0.09~0.40μg·L~(-1)之间。以空白猪尿液为基质,按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74.6%~95.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2.5%~9.4%之间。  相似文献   
84.
β沸石在烃类裂化催化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固体硅胶为硅源 ,用水热法合成了 β沸石 ,并对其主要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 .将USY沸石和 β沸石按不同比例复配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用标准轻油微反 (MAT)方法对各催化剂样品进行了评价 ,考察了 β沸石加入量对反应产物的分布、汽油产品的辛烷值及催化剂上的积炭等的影响 .将磷或稀土改性的 β沸石加入到裂化催化剂中 ,考察了不同改性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裂化催化剂中分子筛总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 β沸石加入量的增加 ,MAT活性指数逐渐提高 ,气体产物中i C=4 收率和汽油产品的辛烷值均提高 ,而催化剂上积炭明显下降 .当 β沸石的加入量超过一定比例后 ,气体产物中i C=4 收率明显提高 ,但催化剂的活性降低 .在 β沸石加入量相同的条件下 ,磷改性 β沸石可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降低积炭 ,但对汽油产品组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5.
本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及穆斯堡尔效应分别研究了高T_c超导材料(Eu_zY_(1-z))_(0.3)Ba_(0.7)·CuO_(3-δ)(X=0.5、0.7、1.0)的结构和超精细相互作用。实验表明,该物质为单相正交结构,铕离子在晶格中处于三价态,周围为一种配位情况,~(151)Eu核处存在不对称电场。铕含最增加时,则晶胞体积增大,同质异能移位减小。在零电阻温度下,~(151)Eu核处的电子密度减小,电场不对称性增大。  相似文献   
86.
研究了由三维Minkowski空间$E^3_1$中一个类空曲面$S_1$上一个单参数测地曲线族的切线所构成的直线汇$T$,它以$S_1$为一个焦曲面.证明了$T$的两个可展曲面族沿着第二个焦曲面$S_2$的正交曲线网相交的充要条件是$S_1$是可展曲面.对于$T$的两个焦曲面$S_1$和$S_2$之间沿着同一光线的对应,还证明了其保持渐近曲线网的充要条件.最后,研究了$T$的正交曲面$S$,并且证明了如果$S$是$E^3_1$中的一个极大曲面,那么,$T$的焦曲面$S_1$和$S_2$之间沿着同一光线的对  相似文献   
87.
为了改进传统的提取植物靛蓝染料的方法,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Ni-Ti O2、Zn-Ti O2、Al-Ti O2等介孔材料,通过静态吸附方法提取了植物靛蓝染料,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靛蓝提取率。结果表明,在常压、303K时,以金属离子掺杂Ti O2介孔材料为吸附剂,从植物马蓝中吸附提取靛蓝的提取率为1.97~2.13mg/g,提取能力的顺序为Ni-Ti O2Zn-Ti O2Al-Ti O2纯Ti O2;靛蓝在介孔材料上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靛蓝吸附在Ni-Ti O2上的准一级吸附速率常数k=5.82×10-3min-1,吸附活化能Ea=-4.02k J/mol,说明Ni-Ti O2介孔材料作为吸附剂代替生石灰,可以很好地从植物马蓝中吸附提取靛蓝染料,且靛蓝提取率显著高于传统的生石灰提取法。  相似文献   
88.
加拿大合成原油瓦斯油裂解反应规律与产物生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型固定流化床实验装置研究了加拿大合成原油重瓦斯油(HGO)和轻瓦斯油(LGO)的催化裂解性能和热裂解性能。HGO和LGO催化裂解总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产率在660℃附近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8%和35.6%。HGO和LGO热裂解反应程度很大,700℃的转化率分别为66.7%和76.3%。HGO热裂解总低碳烯烃的产率在680℃达到最大值27.9%。通过对比分析催化裂解与热裂解气体产物产率的比值发现,催化剂的加入促进了乙烯和液化气的生成,同时抑制了甲烷和乙烷的生成。研究结果揭示了小分子烃类的生成机理,甲烷和乙烷主要是自由基反应的产物,乙烯和液化气是自由基反应和正碳离子反应的共同产物。  相似文献   
89.
本文基于核估计和小波方法研究异方差非参数回归模型中均值函数和方差函数均存在变点的估计问题.首先,构造基于均值函数的核估计量,求出均值变点位置及跳跃度的估计.其次,利用小波方法构造方差变点的估计量,运用该估计量获得方差变点位置与跳跃度的估计,给出变点估计量的渐近性质.最后数值模拟并通过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0.
The new compound (NH3CH2CH2NH3)2{Na2[μ2-(C6H4O2)2](C6H4OOH)2}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UV, NMR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yellow crystals crystallized in the triclinic system with space group P-1 and a=0.6091(2) nm, b= 1.0274(3) nm, c= 1.2466(4) nm, α=89.073(6)°, β=89.376(6)°, γ=78.873(5)°, V=0.7653(4) nm^3, Z= 1, R1=0.0568, wR2=0.1198. Every sodium ion coordinates in trigonal prismatic fashion with two O atoms from a terminal chelating catecholato ligand and four O atoms from bridging P2 catecholato ligands, Two neighboring NaO6 trigonal prisms are face-shared and centrosymmetric with regard to the inversion center consisting of four tri-bridging O atoms to form a binuclear cluster {Na2[μ2-(C6H4O2)2]}^2- anion. The comparison of ^13C NMR spectrum of tlie complex in solid state with that in solution indicated that the rapid exchange between the bridging [μ2-(C6H4O2]^2- and terminal [C6H4OOH]^- ligands was present in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